深究解构主义建筑艺术意境

时间:2022-05-17 04:54:00

导语:深究解构主义建筑艺术意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深究解构主义建筑艺术意境

“气韵生动”解构主义建筑艺术之境解构主义风格,是最放诞不羁、我行我素,敢于突破传统禁忌的设计风格;就如中国的草书一般,很难理解,其艺术意境,如同中国书法之意境,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象内之境(形体造型)、境中之意(心物相契)、境内之道(体验虚无)。

1、象内之境

解构主义建筑的艺术意境之象内之境,指利用解构建筑中的形体造型所造之境。通过赋予形体造型“意”,寄托主观情思予客观物象,是由气韵生动的形体以最赋予动态、不平衡的美学意味的“游离”运行所形成,这是一种变化丰富、莫测端倪的形体集合,造型正侧逆衄、起转违和难以穿尽的意境意味。如盖里设计的维特拉家具博物馆,是形象与情趣的契合,造型莫测端倪、正侧逆衄,犹如一个“风中雕塑”。其形象正所谓:“鳞羽参差”,“偃仰向背”,“分锋各让,合势交侵”,“发迹多端,触变成态”,造成了“虽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的动态形象。意境就是在这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动态形象中产生,是形象与情趣的契合,是景和情的统一。意境美寓于形式美中,形式美是意境生成的基石,具有灵感神思的解构建筑创造,是生命通过形式组合运动的一种“审美历险”,这是解构建筑的生命之所在,也是意境审美创作的关键。

2、境中之意

境中之意,表征为审美创造主体和审美欣赏主体的情感表现性,与客体对象现实之景与作品形象的融合。在客体对象的主题引导下让审美欣赏主体与创造主体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解构建筑的意境与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也是由“象”、“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浑融整合而成,建筑与主体物我同一、情景交融,在主体心理上引起共鸣。解构主义建筑空间充满了“人”的气息,是一种“人性”的空间,成为人的“自我”的“对象化”,这个“自我”即是纯精神的,又是身体的。所以说,人与建筑情感交流的过程,就是人的情感与建筑空间心理不断碰撞解构的过程,从而达到境中之意的境界。建筑艺术的境中之意,建筑的形体造型禀有了创作主体的情性风貌,使建筑不仅仅是形体的运动、场所的熏陶,而表征为抒情写意与物象灵神暗合,即“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如建筑师里伯斯金德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当它还是一个名字和空屋子的时候,就已经吸引了全世界几十万人的眼球,当时就有不少人在留言薄中写道:就让它留空吧。境中之意,就是产生于这种“情景交融”、“心物相契”的审美意象,经由审美体验的升华而达到的意境。解构主义建筑具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奇丽瑰美,春意盎然,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能培养欣赏者精微高妙的审美情趣。

3、境内之道

境内之道,是艺术精神的最高体现,集中代表了人的宇宙意识,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表现主体的精神美,并不是建筑意识美学的最后目的,它的最后目的是达到“虚”、“无”境界,即造就一个留有余地“活”的空间。建筑空间艺术也只有在被主体“体验”后,才真正感知其存在,使这种具有“物质”意义的艺术变得虚无,达到一种“无”的哲学高度。境内之道,是意境的最高一层,宇宙大化流行,以道体光辉———“气”———作为天、地、人“三才”的共同性,以宇宙之气“通三才”(天、地、人)而两之(气贯阴阳)。如此,“境”就不仅成为天、地、人的本体,而且成为艺术的本体,使意境在“天人合一”之中臻至妙境。解构主义建筑的妙境在于传达出形体背后的道体光辉,使主体能体验到隐藏在“虚”“无”背后深层次的意义。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构主义建筑意境的象内之境、境中之意、境内之道三者的统一性,便无法理解解构主义建筑艺术无“笔墨”处却是缥渺无碍的化工境界,就无法从其建筑空间生气流行的空白处,感到鸢飞鱼跃的风神。

“意境”来源于美学,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建筑艺术是否具有意境在于它所呈现出的艺术形象、情趣、氛围及其能否启发观赏及体验者的审美思维,进而促发他们的艺术情感和审美情感产生及升华,直至达到一定的审美高度。对意境的追求,是东方艺术精神的鲜•明特点。依本人看来,不管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对建筑师来说,在建筑作品中营造意境是永恒不变的追求。在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我、人与宇宙的四重关系中完整地把握意境,营造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