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北魏时期造像思索
时间:2022-05-10 04:26:00
导语:麦积山北魏时期造像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①2010年4月,笔者与导师去西北考察,由西安至洛阳,从洛阳至陕西,由陕西往山西,从山西至甘肃,徜徉于丰富的文化遗存而流连忘返,麦积山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西北部,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有一座小山峰,由于其形状酷似农民堆积的麦垛,故得名“麦积山”。麦积山从后秦时开始被开凿,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历史沿革,不断被修缮,小小的山体一共被开凿了190多个洞窟,洞窟中有7200多件造像。这些塑像有的轻柔婉约,有的华丽端庄,有的俏皮可人,因而麦积山被雕塑家刘开渠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麦积山这些辉煌的塑像不仅是我们民族文化智慧的形象化结晶,也是世界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麦积山以惊人的包容力量容纳了各个朝代的艺术风格。北魏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其造像具有秀骨清像、长腿细腰的艺术风格,既不同于后秦的古朴神秘、高鼻深目,也不同于西魏的清癯秀美,更不同于唐代的丰满圆润、富丽堂皇和宋代的秀丽纤巧。走进麦积山,笔者看到由红色泥质堆积起来的“小麦垛”,感知到这儿清苦的守山者,他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穿行、生存,又靠着这特质的红泥,将其一把把地揉捏堆塑成一尊尊活生生的塑像。“如果说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以质朴或圆润的石雕为佛命名,敦煌石窟是以大量壁画中丰富多彩的颜色为佛命名的话,那么麦积山石窟就是以一把把细小而伟大的红泥为佛命名的。”
当笔者站在127号窟北魏胁侍菩萨像前,注视着她时,发现她长眉细目,鼻梁挺秀,笑口微开,头戴宝冠,头发垂至肩臂,半袒着项饰,右手将自然落于身上的披帛轻轻地挽起,左手抬起外伸,微笑伫立在那里。这尊美丽微笑的菩萨面容秀美,体态优雅,整尊塑像面部神情变化微妙,形象极其生动,其身体倾成S状,衣服随着身体自然摆动,轻柔飘逸。其如果不是立于佛窟中,我们很难说这是用泥塑成的菩萨,其温柔秀美的神态使其宛若真实的美丽少女,其甜甜地微笑,似乎要和笔者交流,为笔者解答疑惑。这就是一尊北魏时期的塑像,形神兼备,精妙绝伦。笔者认为,只有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才能造出这种秀骨清像的鲜活塑像。
当时的北魏正处在南北交融、东西并汇的分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佛学和老庄玄学思想被人们视为精神支柱,人们追求任诞放达的生活和超然物外的精神,清谈玄学之风弥漫,其美学思想和审美倾向使然,“初发芙蓉”代之“错彩镂金”,②而成为人们追求的更高的美之境界。与此同时,北魏政权的汉化政策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当时的中华大地正是由讲究玄学的士大夫引领着文化的走向,因此麦积山秀骨清像的人物风格也就呼之欲出了。北魏的统治阶级极力想融入汉文化之中,他们自然会运用中国本土固有的传统塑法和画法来塑造这一本是外来的内容,力求现实和富有人性,追求简洁、朴实、生动传神。因此很多北魏造像都表现出人物内心微妙的感情变化,更像是现实中的人而不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
北魏朝的人口大迁徙,使得一批批工匠们来到这里,塑造自己心中温柔和善的神。因为麦积山属砂砾岩的山体,泥土松软,塑像不易保存,所以工匠们结合生活常识,将鸡蛋清、泥土、麦穗、石子按比例调配,在木胎、石胎上捏塑一尊尊美丽、永恒的塑像,让它们至今屹立在那里,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塑像极富有生动情趣。工匠们为了让佛显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亲切,故选择生活中的民间少女为模特。同时佛也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所以大多数的塑像都是弯眉细目。如,127窟的胁侍菩萨像与165号窟的供养人像和菩萨像都是眼角上翘,身材窈窕,俏丽秀润,个性鲜明,是对当时女性的真实写照。这里不论是佛祖还是菩萨、供养人,几乎都是眼角、嘴巴微微上翘,表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暗含着对当时恐怖现实的藐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的潇洒与轻松。就连在佛窟中经常出现的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和迦叶的塑像在这里也是如此。阿难健康聪明,博闻强记。133号窟的阿难像表情祥和,面带微笑,身材短小,看起来显然就是一个聪明活泼、稚气尚存的清纯少年,散发着惹人喜爱的气息。同样,迦叶也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很受佛的尊重。很多石窟中的迦叶塑像都是苦行僧的模样。如,87号窟的迦叶塑像额头宽大,鹰鼻、瘦脸、高颧骨、大口,长眉深目,神态安详,虽饱经沧桑,持戒苦行的模样十分真实,但是其嘴角仍微微上翘,张口似乎在说什么,显然一副外域僧人的模样。最后看121号窟的一对胁侍菩萨像:右边的菩萨梳高髻,着长衣,身子微向侧倾;左侧的菩萨梳螺旋高髻,双手合十,外表朴实简练。两位菩萨紧紧相依,面带笑容,形象清丽,神色虔诚,表现出听法时的喜悦,两个人会心交谈,生动亲切。由此看出,麦积山塑像可谓是真、善、美的结合,慈爱的载体,其清秀美丽、素雅端庄、微笑视人的人性化形象,亦成为麦积山北魏造像共有的视觉特征。
“宗教的标准在人间不在天上”,将心沉下,静观这些佛像,或聆听或侧耳,一切皆自行生发,聚于此地,昭示着佛的宽容、慈善、博大与永恒。考察有期,然而这些塑像留给笔者心灵的感悟却永驻。当人们置身于当代艺术的现场,面对多元的都市景观,是否也需要沉淀出一份博大精深的底蕴呢。
- 上一篇:贸易抽样调查工作汇报
- 下一篇:废名小说中外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