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瑰宝大秧歌思索
时间:2022-05-02 05:15:00
导语:民间艺术瑰宝大秧歌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东北大秧歌历史悠久,流传至今约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大秧歌产生于何时,各地说法不一。据传说,元代忽必烈称帝后,把百姓每五十户编为一队,派一元兵看管,元兵为寻欢取乐,常集合百姓唱歌跳舞,并在其中乱蹿乱跳,戏弄妇女,以后依此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流传下来。辽阳地秧歌过去一般有五十人左右表演,由一手持长鞭的“克力吐”指挥(此鞭又称老牛槌),按其鞭声变化各种花场,并可在他们中任意蹿来蹿去。这种表演形式和上述传说近似;蒙语“鄂尔克吐”意为权力,与指挥者同意,与“克力吐”音似,可能属于音变。如按此传说推算,东北大秧歌的起源应上限于元代。如从辽阳挖掘的东汉墓群的百戏图来看,秧歌应属其中的形式,当上限于汉代,但汉代墓群之百戏与秧歌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考究。据《柳边记略》载,当时的东北秧歌,只是“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丑),各持尺许两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前导,旁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
到现在已发展成能扮演各种不同的人物,既有大场、小场,又有各种民间小戏的完整的艺术形式。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民间职业艺人队伍的形成,是发展秧歌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秧歌表演原本是由农民、店铺伙计为同庆同乐所办的秧歌会(乐会),属于元旦之际举行的自娱性活动。后来有些农民迫于生活,在春耕前组成秧歌队走村串乡进行表演,挣些钱粮以贴补家用,春耕开始便回家务农,成为半农半艺的秧歌艺人,俗称“二八月庄稼人”。其中有一部分艺人在庙会竞演中竭尽自身所长,又摄取了别人表演的精华,提高了自己的技艺水平,逐渐从业余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了职业性的艺人,专门从事东北大秧歌的演出。由于秧歌艺人队伍的形成,经过他们不断研究和创新,使东北大秧歌的表演形式、内容和扭法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早期的东北秧歌是不踩高跷表演的地秧歌。据著名秧歌艺人王世新说,他在十一岁左右便从师学习秧歌,初学时即为地秧歌,十五岁后才有高跷的形式。王世新已近百岁的人,从其学艺年限来看,八十五年前(约1910年前后)仍为地秧歌。后来为便于群众围观,在有的秧歌队中出现了扛人表演,由上装站在下装肩上跑大场(称跑浪头),但表演不能持久,后来在踏跷技艺和小鼓秧歌的影响下,部分地区吸取了踏跷的形式,发展成高跷秧歌。东北秧歌又是集舞蹈、杂技、小戏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辽阳县志》载:“十五日为上元节,俗称元宵节,又名灯节,又十四迄十六,商民皆张灯火,间有奏管弦者,街市演杂剧,如龙灯、高跷、狮子、旱船等沿街跳舞,俗谓秧歌。”
由此可见秧歌,即同社火、杂剧一样,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也是各种艺术汇合演出的总称。可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秧歌,多指其中具有载歌载舞的形式。东北秧歌在表演和扭法上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媚、逗、浪、哏、俏五个字。媚是指上装表演要俊美、俏皮;逗是指下装表演热情幽默;浪是指秧歌扭的要活;要哏;要俏;要美。舞蹈风格是既有虚又有实,所谓虚,就是舞蹈风格,蕴涵于舞蹈形式和内容之中,是通过表演使人们感受到它的风格所在;所谓实,就是风格不是空的,是由多方面要素构成的,体现其风格的要素主要有韵律、体态、动作、节奏、服饰、道具。另外,秧歌的流传与发展,同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像秧歌中的小戏《杀江》、《铁弓缘》等,就是以戏曲剧目加以改编,用秧歌柳子(秧歌曲调)或其它曲牌表演的,而、《借当》、《杜十娘》、《三节烈》等,则原封不动地搬演评剧折子戏。《扑蝴蝶》《摸鱼》、《捕鱼》等舞蹈小场,也吸收了戏曲的身段和跳、转、翻、滚的技巧,使秧歌的表演更加动人。在清代以后,东北秧歌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它的发展和演变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清代初期从内容到形式都较为简单,这可以从杨宾所述之“由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的形式中了解当时的东北大秧歌情况。
第二,清末民初虽然仍属地秧歌,但无论从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这一方面是受戏曲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民间舞蹈的互相交融的结果。清代时期的京剧艺术对民间舞蹈的繁荣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主要特征有两个:首先,单一的、清一色的人物扮相演变为多种人物性格和各种舞蹈、小戏、杂技的综合性的表演实体。其二,由简单的、不严密的演出形式,发展成具有丰富表现能力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舞形式,此时的秧歌,不但是赛会中重要的艺术形式,而且本身就包含着小戏、歌舞、杂技相结合的民间艺术。
第三,抗日战争时期东北秧歌有了很大的发展,此时的秧歌不但与踏跷结合,产生了高跷秧歌,而且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在小场演出方面就有逗场、浑场、杂技、武术、跳高桌、跳板凳、叼钢板、旱船、以及梢子棍、少林棍等。从秧歌形式来看,就有大鼓高跷、小鼓高跷、寸跷秧歌、地秧歌等。尤其是每年一度的营口耀州山庙会,可谓是民间艺术汇演的盛会。届时,沈阳、长春、大连等地均有人来营口观赏,进香,附近乡县皆组织各种“盘会”参加。此举虽然是群集山庙祠神,以祈丰年,同时也是各路民间艺术交流的大会,是互相竞赛的集会。第四建国以后:不仅本地秧歌,得以继续发展,同时由于受陕北秧歌的影响,在辽宁地区又增添了一支新花——解放秧歌。这种秧歌既有健康的扭法,又有表现推翻三座大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人、新事、新内容。此时的东北秧歌在其影响下不断地繁衍和出新,从内容到形式皆有新时代的特征。无论是广场艺术,还是舞台艺术,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东北秧歌的产生和发展,是受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直接影响的。从秧歌青年男女的扮相,到多种人物性格的变化;从地秧歌到高跷秧歌、从大高跷到小高跷等等,秧歌的表演内容和形式,都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的。由于历史时期不同,秧歌的表演内容和形式也必然有所区别。东北秧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艺术,它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在国内外的艺术舞台上,秧歌艺术为祖国增姿添色,许多国内外的艺术家为之赞叹倾倒。它是我国民族艺术之瑰宝。
- 上一篇:宗教文学艺术作用
- 下一篇:农林局行政执法责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