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与人文精神多元观照

时间:2022-04-27 06:04:00

导语:艺术教育与人文精神多元观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教育与人文精神多元观照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说:“道德与艺术异途同归,所差异者,道德由于意志,艺术由于感情。”艺术作为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精神和文化现象,也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类历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代繁衍和文明更替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艺术教育则是对人类艺术进行传承、发扬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影响人、教育人的有效途径。“艺术教育存在的理由,并不是它能帮助其他教育做点什么,而是它能做些其他教育不能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恰恰又是素质教育和人的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易经•贲卦》中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人的纹饰,也指礼仪,意指各种文明、文化现象,如诗、礼、乐等;同时还指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在西方,“人文”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指人性、教养。其衍生的“人文精神”通常译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是一种人类普遍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经研究表明,目前许多大学在艺术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许多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高校迫于就业压力,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他们的文学修养、艺术欣赏力、文学批判力以及其他艺术素质的培养;许多当代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不够明确,人文素质普遍低下,考上大学后贪图玩乐,逐渐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大学生不仅文学知识欠缺、审美能力不足,艺术知识也相当欠缺,艺术修养普遍不高。面对如此形势,如何深入挖掘艺术教育与大学人文精神的内在关联,从而有效地加以整合并形成教育合力,对弘扬大学艺术氛围、优化大学人文环境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影响。

一、提倡艺术教育育人与注重人文精神育人的现实观照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将美育(艺术教育)正式列入党的教育方针,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大学美学教授董学文先生说:“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他认为艺术教育的实质恰恰是通过情感与心理中介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影响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因此,艺术教育在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上,在弥补人的素质缺陷上,在促进人的健康的心理要素成熟上,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从本质上讲,艺术教育即是审美教育,这是其终极目标与价值所在,已为众人所共识。德国近代美学家席勒把“艺术教育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这一观念推向极致。他认为人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由没有灵魂的动物变成拥有灵魂的个体,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梁,那就是艺术审美教育。感性的人必须首先成为审美的人,而审美的人又必须由艺术来塑造和培养。他还认为艺术是人类理想的表现,“艺术跟科学一样,与一切积极的存在和一切人的习俗都没有瓜葛,两者都享有绝对的豁免权,不受人的专断……哲学家和艺术家就表明他们是致力于把真和美注入芸芸众生的心灵深处”。也正是因为艺术抒发的情感大多是美好的,所传递的信息大多有爱的存在,所以,它可以涤荡人类的灵魂,诸如美妙的音乐、精美的绘画、优美的舞姿、超逸的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品的价值观,注重学养为先的人文思想,倡导“人成艺成”,此皆为中华文化之精髓,是我们要继承并弘扬的优秀文化传统。国画大师潘天寿一直以儒家的“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思想作为人生准则,他有着朴素的传统人文主义的文化观,主张“人需要有精神生活,精神寄托”,他认为“品格不高,落墨无法”,强调人品与画品的统一性,要有道德并有功于国家、民族与社会,因为“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重要意义的”。这其实就是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大学在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中恰恰可以有效利用艺术教育在人文精神传达上的优势,对学生开展广泛的或者广义概念上的艺术教育。而大学的人文育人理念要能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就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参与的每一项活动,对他们进行艺术的真、善、美教育及文化熏陶,让他们在更为宽容的空间和时间中得到最为丰富的精神享受。大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或个人的艺术教育交流活动,可以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使心灵得到安宁,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对人生会更加积极地追求。艺术和艺术教育的综合影响,既促进了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也实现了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

二、提升大学生人文品格与构建大学人文品格的现实关照

大学生人文品格与大学人文品格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而后者的“形成与塑造直接折射着大学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气质”,其核心便是精神品格,其次,便是文化意识与人文修养,这是人格品质魅力的提升。当代大学人文品格的构建,一定要注意学科间的架构,艺术学科必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与整合。创设多样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引导大学生领悟人类社会和艺术文明的极大丰富性,使大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就能够多方位地认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研究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从而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和应对多元文化的能力。大学文化除了主体的课堂教育教学之外,更有极其广袤的知识积累、能力提高和思维创造的空间,这便是大学文化需要着力打造的部分。而艺术教育对这一领域的渗透力是巨大的,或者说,它在大学人文教育中是大有可为的。而在大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对优秀的艺术产品的推介对于营造诚实、勤奋、纯净的学术风气也起到了影响作用。艺术的生命即是创造,艺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故而,它与伪学术的不思进取是泾渭分明的。大学和大学生都承载着传播社会文化的责任,艺术的创新精神对启发大学生的学术品格作用巨大,这与学术品格和艺术品格的实质及其责任也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在大学人文教育中发扬艺术教育的渗透力、影响力,循序渐进地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品格、精神品格以及学术品格,这对于大学生的人文品格的塑造及大学的人文品格提升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完善大众艺术素养与传播多元人文精神的现实观照

在科学高度发达、物质生活高度丰富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着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在享用着精神文明的成果。大学作为集聚着相当数量高智商、高水平人才的特定场所,其文化内涵也必定十分广博。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不仅是教学科研成绩卓著,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整体文化内涵的蔓延和影响。大学文化内涵始终脱离不了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其中审美素养便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评价标准之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大众的艺术审美有正在往追求感官化、消闲化、娱乐化演变的趋势。这也许有些危言耸听,而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从高压环境中解放出来的人,因为缺乏正确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能力,为那些媚俗浅薄的所谓“艺术”所奴役,只寻求单纯的感官享乐。在大学校园里也有一些大学生沉沦于虚拟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因追求及时行乐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惨痛案例。社会整体审美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更多的要依托更为广泛的、普及化的艺术教育模式或是通过大众化的渠道来达成。大学更是责无旁贷。大学必须以开放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为引导,真正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在当今社会,多元的文化思潮影响了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9艺术始终是相伴相生的。多元的艺术文化对大学传播人文精神的深度和广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进一步拓展了当前大学人文教育的发展空间。

世界范围里的文化融合愈加迅猛,艺术教育也必将走向综合化的人文艺术教育。在大学人文精神教育中广泛开展艺术教育,通过对高层次艺术人才、高质量艺术资源和高水平艺术活动的整合,全面开展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为目标的文化艺术活动,是一条培养高素质高审美人才的必然道路,也是促使大学人文精神境界得到全面提升的有力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