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教学方式改革思索

时间:2022-04-19 10:18:00

导语:外国文学教学方式改革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外国文学教学方式改革思索

外国文学是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广大中文系学生来说,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仅要拥有深厚的中国语言文化底蕴,也要具备相应的外国文学素养。尤其是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各国文化不可能孤立发展,只有通过相互交流和借鉴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面对网络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冲击,在校大学生的心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们越来越浮躁,纸质阅读对他们而言简直是一种痛苦的折磨,拿着一本大部头小说读得如痴如醉的状况一去不复返。学生们的阅读量锐减,不可避免地使传统的文学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没有阅读原著经验的文学课堂犹如无源之水。教师滔滔不绝、孤芳自赏,学生昏昏入睡、百无聊赖,“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搞好外国文学教学成为每一位外国文学教师面临的严峻课题。反思当前外国文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合适的方法改善外国文学的授课效果成为当务之急。作为一名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的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试着归纳了以下几点和大家进行探讨。

一、运用讨论法,提高学习积极性

一直以来,外国文学教学采用了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文学概况介绍———重点作家作品———情节概括———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束缚,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再加上课堂始终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盲目记笔记的状态,根本无时间去思考,也懒得思考。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积极参与转变成为改善外国文学教学效果的关键。讨论法不失为弥补这一缺陷的良策。讨论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既可以作为课堂中的一个环节,也可以开设专节讨论课进行。从年龄特点上看,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90年左右出生,张扬个性的意愿使讨论法成为较受欢迎的学习方法之一。实践也证明了笔者的推测,实验性的几次讨论课都取得不错的效果,大家能够针对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实为难能可贵。

当然在讨论之前有很多的准备工作要做,比如在准备英国小说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的讨论课时,在学期一开始就要布置任务,告诉学生有时间要阅读原著,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开始自学;在讨论之前让他们观看了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苔丝》,根据内容确定了几个有针对性的讨论题目;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先小组讨论,再集体讨论。或者是设置一个问题,有假设性的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启发。由于前期的准备工作,学生大多对小说情节比较熟悉,能够积极踊跃发言,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对这部文学作品的兴趣。讨论结束时教师还要对此次讨论进行点评,与学生互动,有问有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在讨论课上,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发生了互换。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拥有了话语权,教师处于辅助性地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好提高了学习自主性。

二、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

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多媒体成为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这种现代化技术以其新颖多变的形式正在改变着呆板、平静的课堂,掀起教学模式改革的小高潮。首先,运用多媒体符合外国文学学科特点的要求。外国文学具有容量大、跨度强、背景复杂,知识点密集等特点,包容了除中国文学以外的亚非欧美文学,上下几千年,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灿若繁星的作家、浩如烟海的作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需要讲授的内容多而课时量不够。再加上文化差异性,讲起来犹如隔靴挠痒,很多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对外国文学这门课产生了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强大的信息包容量显示了它的优势,它可以轻松地将大量的教学资料带进课堂,一方面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将重点呈现出来,辅助教师讲解;另一方面可以运用一些照片,图文并茂的向学生展示作家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真正带领学生领略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枯燥、杂乱的知识点形象化、清晰化,明显改善了外国文学的教学效果。

另外,运用多媒体之后不仅减少了教师板书所花费的大量时间,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作品分析,还可以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带来美的享受。其次,运用多媒体可以将众多的视频资源引入课堂。外国文学中有很多名著被改编成电影,在讲授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电影片段。将文学作品和电影艺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一些作品中的精彩场面有时候很难通过语言描述出来,如《荷马史诗》中特洛伊战争场面之惨烈,《巴黎圣母院》中“美”与“丑”对比之鲜明等。而多媒体则可以轻松利用视频资源将艺术世界中的情景即刻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通过视频欣赏,一方面使学生在电影和原著的对比中更好把握作家作品,另一方面音乐、建筑等域外风情的享受引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除了改编的电影外,现在还有很多反映作家生平或时代文化背景的视频资料,作家的生平故事往往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准确把握时代文化背景是理解作品的关键。通过加入此类视频可以摆脱枯燥的文字讲述,给学生提供较为感性的文化资料。三、加入比较方法,开阔学术视野从根本上讲,要使外国文学这门学科焕发新的活力,就需要让外国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尤其是与中国的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如何实现这种对话呢?

近年来兴起的比较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比较的方法。比较不是将中国与外国文学或其它各国文学放到一起一较高下,更不是为了崇洋媚外。而是希望通过比较,在同与不同中看到各国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更好促进本民族文学的发展。在各大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的开设时间一般都早于外国文学。这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时,已经具备了系统的中国文学知识。这样外国文学教师在讲授西方某一阶段的文学时可以选择与同时代的中国文学进行比较。比如在讲授古希腊神话时,可以选择将其与中国神话进行比较,中西神话中诸神特征差异很大,一个是“神人同形同性”,一个是“尚德”。同样是人类童年的产物,为何具有如此明显的差异性?正是在比较中,学生开始领悟到不同的民族心理产生的不同审美特征,不同的地理文化因素同样对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比较法能够轻松拉近学生与外国文学情感上的距离,比如在介绍英国作家哈代时,将他与中国小说家沈从文的乡土特征进行对比,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共鸣,缩短认知时间。通过比较法的介入,学生克服了狭隘的民族意识,消除“中国”与“外国”的二元对立情绪。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世界文学的每一股浪潮都在中国中产生了回响,先锋小说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郭沫若与泰戈尔、鲁迅与果戈理等;同样在外国一些世界级大师的创作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思想的影子,比如老庄之于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