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综述
时间:2022-04-19 10:07:00
导语:网络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也面临很多新的问题,21世纪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互联网走入了千家万户,人类历史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文学、影视、网络相互渗透,不分彼此,一些新元素的出现不断冲击着正统文学经典的地位。新媒体以咄咄逼人的气势对人类固守多年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进行无情的挑战,大众的眼球也随着媒介的转换而转换,传统那种以印刷介质为主的经典文本的阅读方式正在受到冲击,书香不再是人们唯一的情愫,特别是年轻的一代更加喜欢网上的冲浪。
媒体的这种转换打破了原有的静态观看模式,文学的接受方式从“阅读”为主发展为以“观看”为主。丹尼尔·贝尔曾指出,“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的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文学文本形式的变化必然对读者的接受心理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变化被一些学者称之为“阅读革命”。今天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经典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漠视,外国文学经典文本受到冷落在所难免。高校教师如何在新的语境下教授外国文学经典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何谓经典
21世纪70年代西方首先发生了关于“经典”问题的论争,随后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那么什么是经典呢?“经典,按现代汉语辞典中的释义,是指权威性的著作。在英语中,classic作为形容词指最优秀的、杰出的、传统的、不朽的、典型的等,作为名词指杰作、名著、第一流的作家和著作、古典作品等。按这种词义来说文学的经典机制,可概括为是以文学中的杰作、名著为范本,以之来引导、评价整个文学活动的一种秩序和规则。”由此可见,经典的形成常常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检验,经过若干时代的阅读、阐释、淘汰之后存留下来的。
在经典的形成过程中,熔铸了人类历史文明和文化的精华。大众文化的发展和新媒介手段的产生无疑对经典文本构成了不小的冲击。那么,在大众文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网络成为重要媒介的今天,经典有没有生存空间呢?“在后现代,文学经典没有消失,也不会消失。在人类文化中,任何一个时代都必须有传统文学经典的存在。这是人类社会文化存在和发展的自身需要。……物质生产需要前代留下的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同样也需要前代留下的精神生产力,而文学经典就是这种精神生产力的遗产。因而,文学经典的存在是不能被解构的,人类世代的活动构成历史,在文学活动时代延续中又确立了文学经典的地位。
文学经典是人类自身繁殖生产和再生产、延续人类生命活动需要的文学表现,即人类存在的必然性活动在意识形态上、在文学领域的表现,是现时代文学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从人类存在来看,在后现代社会,我们也不能割裂文化遗产、文学经典。”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文学经典依然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我们必须重视文学经典的价值。“从读者的体验讲,经典是那些能够启蒙益智,陶冶情操的书;能够使人在精神上变得成熟和深邃的书;能够使人或惊奇或震惊或愉悦的书……”。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窗口和平台,更应该重视文学经典的讲授。
二、网络时代外国文学经典教学的对策
1.应擅于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新的时代,新的媒介,要求有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网络时代虽然给文学经典的阅读和学习带来了冲击,但事物总是有两面性。当今时代,大众文化在摧毁文学经典神圣地位的同时,也无形中扩大着文学经典的影响面。过去只有受过比较高教育的知识分子才能掌握有关文学、哲学、历史的知识,而现在这些所谓只有精英人才才能掌握的知识也会通过大众文化为广大百姓所了解。比如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开播及其很高的收视率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外国文学经典教学带来了冲击,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优质便捷的共享资源。无论是教师的授课还是学生的自学都有了更宽广的空间。首先,网络为经典文学的讲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库。在讲解一些经典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下载一些图片、影视片断等,这不仅可以使授课更具直观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网络可以提供便利的交流平台。网络为师生的双向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飞信等多种方式交流,经济而且便捷。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教学网站,在网站里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教学课件、电子讲义,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和学生在网站上进行交流,学生彼此之间也可以就某一问题在网站展开讨论。
2.改善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外国文学教学中,常常听到同行们感叹现在学生不爱听外国文学史课,但从笔者的教学经历来看,学生还是喜欢这门课的。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外国文学教师在授课中应该注意从以下三方面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增加生动性。文学是人学,文学的本质是审美。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也是文化的产物。我们平时所说的日常话语形式往往是回顾性的,它强化现实,代表的是现在和过去,而文学常常打破现实中的东西,表达的是一种希望。文学作为人学,它也是人类发展长河中情感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积淀,所以文学是与人生相连的。基于此,教师在文学课的讲授中就应该融入自己的情感,充满激情,以情感去感染学生,和学生形成共鸣,引发他们的思考,而不是照本宣科,教条式的讲授。只有教师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和理解,课才能生动、传神,从而激发学生想自己阅读作品的兴趣和冲动。
(2)拓展深刻性。在授课中,仅仅有生动性还不够,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如果仅仅是追求生动性,与影视相比我们肯定是无法望其项背的,深刻性是真正吸引学生的缘由。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一定要具有延展性和启发性,延展性就是要求对文学现象的解读要有广度和深度,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启发性就是要求授课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现实关怀。传统文学经典是当代人文精神的重要价值来源,在教授文学中穿插一些中西文化异同的比较分析,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文学经典的兴趣,同时还可以给学生传达一种文化精神。
(3)提高互动性。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杰斯和法国著名教育家弗霍内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破除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体系。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学校教学,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突出了认识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教师的职能也由“教”转变为“导”,教师由文化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体系建构者。例如,外国文学教学中现实主义文学这部分内容历来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最为排斥和抗拒的,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调整了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的作家像司汤达、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由教师讲,另外一些作家,如夏洛蒂·勃朗特、狄更斯、马克·吐温、果戈里等则让学生自己学习。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负责讲授一位作家,其他不讲课的学生要写关于这位作家的读书笔记。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他们利用现在方便的网络资源做出精致充实的PPT,备课很扎实,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这不仅激起了他们学习和阅读作品的兴趣,而且也加强了他们的集体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作为师范生的实际讲课技能。“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传统都是由一系列经典构成的,或者说经典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一定意义上,传统的弘扬就是一系列经典的传承。”文学经典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所以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我们依然应该重视经典的学习和普及,作为教师要适应时展,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切实发挥高校的文化窗口和平台作用,将文学经典代代相传,我们依然需要“诗意的栖居大地”。
- 上一篇:全市经济林基地建设指导意见
- 下一篇:市长在残联调度工作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