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寺院建筑艺术

时间:2022-04-15 10:45:00

导语:藏地寺院建筑艺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藏地寺院建筑艺术

一、引言

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中,人由最原始的四肢行走慢慢进化为直立行走,由生食渐渐进化出了烹饪,由山洞居住进化造出了房屋。而房屋在进化中不再仅仅满足人们遮风避雨的要求,而是有了更高的享乐追求,于是建筑的艺术便出现了。建筑由两类组成:一类是平民住宅;一类是皇家宫殿或宗教寺院。平民住宅的周期往往是以人的生命周期来计算,所以用料也就比较简洁,成本定位低。这样在既能节约建造成本的同时,也方便了维修和人口增加而造成的扩建,这是一种合理的自然选择,清朝人李渔在《闲情偶记•居室部》中就说过:“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但宗教建筑却并不随着政权的更迭而改换,所以,宗教建筑的用料也就更加要求持久坚固,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几乎囊括了西藏的全部财富”。无独有偶,在西藏宗教建筑兴盛的中世纪时期,现在的西方文化学者在谈到中世纪宗教建筑的时候说:“一座教堂对那个时期的人意味着什么,在今天很难想象的…•一教堂过去往往是它邻近地区中唯一的一座石头建筑物;是方圆若干英里之内唯一高大的建筑物,他的尖顶是所有从远处过来的人辨向定位的标志。在礼拜日和进行宗教仪式时,全城的居民都可能在教堂聚会,那巍峨的建筑和它的绘画、雕刻、跟那些居民居住的简陋原始的房屋必定有天渊之别。自然,公众都关心那些教堂的建筑,为他们的装饰自豪。即使从经济方面考虑,建筑一所大教堂要用好多年,也未必会是全城发生变化。开采和运输石头,搭起合适的脚手架,雇佣一些流动工匠,他们还会传来远方的故事,在那遥远的年代里,这一切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而这一切与西藏地区的宗教建筑有着诸多的相似。

二、建筑的含义和艺术审美

审美理想是特定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表现,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凡事美术,皆足以表征一时及一族之思维,故亦即国魂之现象;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转移。”圆而古典艺术是由人类古代社会发展而来,通过古典艺术所反映出来的古典审美理想,既有民族的独特个性,又有人类文明史发展阶段的共性。艺术是一个包含很多门类的学科,它包含了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等。建筑艺术同与其相比邻的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相比,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与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紧密结合。也可以说建筑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是建筑的灵魂。记得在大学学习建筑艺术的时候老师曾经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早在古罗马时期,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衡量建筑的三个标准——适用、坚固、美观,这一标准在其后的岁月中成为了建筑家不断提及的经典法则。在古往今来的建筑中能名留史册的太多了,它们有些因为造型之美而留名,有些因为历史遗韵而留名,它们或是高耸伟岸,或是温润秀婉。其中不乏当时风光无限,而现在却只是历史与当时艺术的见证——如法国的凡尔赛宫,在路易十四时启用,之后不断扩大、翻修,直到路易十六时的大革命到来而终被弃之。但其至今仍不愧为一座伟大的建筑,它是艺术与历史的见证。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学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艺术作为-]造型艺术,它拥有多种造型手段,包括空间、比例、形体、布局、韵律、色彩、尺度、装饰和风格等,当然它也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限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等等,总之它是体现当时当地特有民族最好的表现艺术。

三、藏地寺庙的基本类型

如果按照寺院规模来划分,藏地寺庙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拉康”。藏传佛教对寺庙的定义是“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宗教场所才是寺庙。鉴于藏区各地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多寡以及宗教在当地的影响力的不同,于是出现了寺院大小的不同,人们往往把小规模的寺庙称之为“拉康”。这种“拉康”的特点在于规模小,但“佛、法、僧”三宝具备,只能说是在更多的附属设施和供僧侣所居住的房屋的数量上比较少而已。除了佛堂外还有些建筑便是供信徒转经的“东康”和供住寺的僧侣居住的“扎康”了。另一类就是寺庙,与“拉康”相比,这类的寺庙无论在建筑规模或僧侣数量上都是较大的,不过历史上很多大中型寺庙都是在“拉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一类(大中型)寺庙是指在设施上有大殿(措钦)、佛堂(拉康)、高僧大德或活佛居住的私人住宅(拉让)、供僧人居住的僧舍(扎康)、僧侣们学习的房间(扎仓)以及佛塔等其他附属建筑。如果按照寺院风格来分类那么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藏式建筑,类是汉式建筑,还有就是藏汉混合式建筑。藏式建筑其外观特点主要是一般呈平顶梯形,而建筑材料多半是石头垒砌而成,少窗,并有一些帷幔装饰。石头作主材有藏地自然环境的原因,但我想可能也是为了更好的突出宗教的厚重感,并赋予寺院庄重沉稳。为了不使寺庙看起来很笨拙,于是,建筑外边有了很多横向的帷幔。这些帷幔使建筑跳出了呆板的程式化,多了一些层次感。藏地寺院一般是依山而建的,并且建筑上有许多盲窗(假窗)以增加美观度。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藏式建筑并不受汉式建筑中轴对称等教条的影响,而是有自己的一套建筑安排体系。而纯粹汉式建筑在藏地并不多见,这类建筑主要是以木式结构为主,但是细节部分还是能看出藏式建筑的身影,如装饰、彩画和屋顶的鸱吻兽头等部分,突出了喇嘛庙的特点。如青海的瞿县寺。青海——瞿县寺除此之外,藏地寺院中藏汉结合的建筑也很多,这些建筑主要受汉式建筑影响比较大,大部分体现在斗拱、歇山顶还有大大的飞檐等。为了更加详细介绍藏汉结合的建筑,下面我将举夏鲁寺的例子来说:日喀则——夏鲁寺夏鲁寺位于日喀则,是由杰•喜饶炯乃创建于公元1087年,后由布顿大师重建于公元1333年。夏鲁寺大殿是全寺中心,也是藏地寺院建筑中藏汉合璧的典型例证。大殿底层中部纵横柱网,组成面阔进深都是7间的大经堂,用木柱密梁平顶,正中平顶突出,光线从高低平顶间的天窗射人,为藏式内院式大经堂,整个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原则,而且平顶第一层采用藏式建筑,在其上面建有汉式传统院落式建筑的坡顶。夏鲁寺殿内的梁檐、平基、柱头、托木等建筑木构件上,雕绘有大量的精美图画、华丽的飞天、人物、飞禽走兽、植物等。夏鲁寺还是藏族建筑中最早使用斗拱和琉璃瓦的建筑之一。大殿各层琉璃饰件繁多,兽吻有的饰以上升螺状卷云,所用琉璃砖正面印有图样,有观音立像化身、喷焰玛尼宝珠、走狮等。斜脊上用红、黑、绿薄条砖。这种纹饰繁密的琉璃饰件与藏式建筑的琉璃饰件有着很大的区别,纹图显得更加繁密、精巧,也更艺术化,充分显示了藏汉工匠巧妙的创造性建筑技艺。而主殿灰色的高大墙体,绿色的琉璃瓦殿顶和鎏金的殿脊铜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四、藏式建筑与宗教历史来源

历史上我国的藏族民众居聚地区(本文主要指西藏地区),在没有通陆路和航空交通的时候,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地区。所以当地人民也就很少受到外界的影响,据西藏佛教的史籍和神话传说记载,公元7世纪中叶,拉脱脱日年赞在位的时候,印度佛教传人吐蕃。但据可靠历史文献记载,佛教的传人则应始于松赞干布(公元617—650年)执政时期。在印度佛教未传人藏地时,西藏盛行苯教,苯教是一种原始信仰,以颂念各种咒文为主要仪式,但因为苯教作为一种信仰即体现在民间生活中,同时又参与到了政治活动中,于是便成为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在松赞干布完成西藏高原诸部的统一事业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了更进一步的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引进了印度佛教。松赞干布先后迎娶两地公主,他先娶南部泥婆罗(今尼泊尔)尺尊公主为后,尺尊公主带来了不动佛像、弥勒菩萨像、度母像等(不动佛像现供小昭寺,弥勒菩萨像现供大昭寺)。公元641年,松赞干布与唐联姻,娶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带来了释迦牟尼像(现供于大昭寺正殿),佛经在这时也开始了翻译。④同时藏地的佛教寺院建筑风格也融人了很多印度、尼泊尔和汉地的元素,其中夏鲁寺就是很好的证明,寺院内大大的歇山顶飞檐等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汉地寺院的影子。如果按时间来划分藏地寺院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第一为小邦时期(公元前9—5世纪),这一时期蕃域的美术现象,逐渐发展为意义相对独立的原始美术雏形,其宗教建筑体现于苯教寺院;第二是吐蕃时期(公元6—10世纪),这一时期又被分为四个时间段:西藏佛教初兴时期,即松赞干布倡导佛教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小昭寺;西藏佛教建树时期,为赤松德赞兴办佛寺时期,其代表作为桑耶寺;赤热巴巾时期,这一时期是继续弘扬佛教时期。到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时期,实行了恐怖的灭佛运动;这也就是藏传佛教所说的前弘期。第三个时期古格时期(公元ll~l2世纪),也就是后弘期(指的是朗达玛灭佛100年之后),佛教再度崛起,佛教由原西康地区和卫藏地区再度传人,西藏佛教得以复苏。而这其中又由于路线不同而分为上路弘传(指卫藏地区传人)和下路弘传(指西康地区传入),这样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从公元11世纪开始,藏传佛教陆续形成了各种支派,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等。第四个时期帕木竹巴时期(公元l5~16世纪),也是藏地艺术发展的成熟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格鲁派的六大寺院,其艺术造诣也是十分高;第五个时期就是甘丹颇时期(公元17一l9世纪)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拉卜楞寺。夏河——拉卜楞寺

五、藏传佛教及苯教寺院建筑介绍

这个问题我依然以历史发展时间来说:

1.苯教苯教(有时也译为本教、苯波教)俗称“黑教”,在古藏文的记载中苯教的苯是“颂咒”“祈祷”“咏赞”的意思,这在原始信仰的各种意识中是个极其重要的部分。⑥古代苯教徒中盛行念咒之风,企图以咒经消除自己和他人的疾病等灾祸,用咒念之功降服一切邪恶势力,所以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认为苯教是单纯的巫术,其实苯教也有完整的教义、经典、教规,而且在佛教传人西藏之前非常兴盛。由于佛教的传人致使苯教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随后慢慢被佛教吸收。苯教在佛教化的漫长的过程中,对佛教的审美观,尤其是对藏传佛教造型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苯教与佛教的关系是相互影响而不断融合发展的关系。有人说苯教建庙立寺院是在公元8世纪左右才由修行小庙扩建为初具规模的寺庙,其中很有可能与苯教在佛、苯斗争中失利后,势力东移有关。有些被迫动迁的苯教徒,总结了吐蕃时期失败的教训,就像一些苯教徒改篡佛经为“本经”以求生存一样,把建立佛庙作为一种求生方式0《西藏王统记》就说:“苯教突于聂赤赞普,衰于止贡赞普,又盛于布德贡杰(家赤赞普),衰于赤松德赞。后有苯教大师聂钦•里乌噶然自康区复燃苯教,重入卫藏,开拓苯教所有密藏,建立日幸、大定、格定、安察喀、桑日、约塘等苯教寺院0”④苯教崇尚白色,所以苯教寺庙建筑物外多以白色为主调(尤其在安多地区),较少佛教寺庙那么色彩斑斓,富丽堂皇,这可能也是因为其后来衰落而至吧。苯教同佛教相比比较注重原始崇拜,所以在苯教寺庙中有为数可观的反应自然崇拜的题材,而与此相对应,在佛教寺院却较少有以自然崇拜为题材的雕塑、画像和符号等。在苯教寺庙中,装饰、法器、壁画、殿堂大都严格遵守三、六、九、十二等以三位倍数的布置格局,而十三因为有个三也被认为是吉数。从左到右的“”,是苯教特征的标志,称之为“雍仲”,苯教的全称亦称雍仲苯教。“雍仲”象征光明和轮回不绝,也有吉祥、永恒、坚固、无穷无尽的含义和驱邪纳祥的功能。因此在苯教寺庙到处都能看到“”字符号。日喀则——雍仲林寺苯教寺院中比较有名的是日喀则的雍仲林寺。雍仲林寺也被称为热拉雍仲林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之南林县境内,创建于公元1834年。雍仲林寺依山而建,坐南朝北,以杜康大殿为中心,由7个“康村”组成,大殿占地面积800余平方米,有柱64根,四周设有佛殿、经堂、藏经阁、法器库等上下两层,规模宏大。佛殿内主要供奉有两层楼高的铜质鎏金度母强玛(卓玛)像,金刚杵普巴佛、苯教祖师顿巴辛饶;还有三层楼高的铜质鎏金胜利佛和曼日寺创建人念美•喜饶坚赞、江衮•达瓦坚赞的鎏金铜像。

2.宁玛派宁玛派(红教)是藏传佛教四大传承之一,相对于之后的其他三大传承(白教一噶举、花教一萨迦、黄教一格鲁),它是旧派。宁玛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宁玛一词的意思是“故“或者”旧“,所以宁玛派即旧宗派。它形成于公元11世纪,所谓“古”,是说他的教理是从公元8世纪是传下来的,历史悠久;所谓“旧”是说他的一些教义教规是以古时候吐蕃的旧密咒为主。宁玛派与西藏本土所固有的宗教——苯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8—9世纪,佛教中的密宗从印度传人西藏,并保持父子相传的形式。而苯教在西藏民间的影响很大,恰好密宗的神秘性与它非常相似,结果二者逐渐结合起来。这一派别没有寺院,组织涣散,也没有系统的教义,更没有完整的僧侣制度。他们以印派佛教为师,运用该派的经典,建立寺院,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最终形成一个教派。⑧位于四川省甘孜地区白玉县外附近的白玉寺是仁增贡喜饶高僧于1675年创建的。宁玛派——白玉寺白玉寺的铜色吉祥山殿,是于公元1992年,藏历第17胜生周火猪年兴建的。除去底座为管理僧人的住处,此殿主体共有三层,第一层表示化身刹土,内部共有古汝莲花生大师像,四面墙壁画有王臣25、108位伏藏师等的壁画;--层表示报身刹土,内部供有四臂观音涂金铜像,四周墙壁画有怙主龙树等80成就者以至尊持明昆桑谢拉为首的白玉寺传承祖师等;顶层表示法身刹土,内部供有无量光佛,四周墙壁上画有以白玛桑巴瓦为主尊的八大持明、从极喜金刚至卓望•巴钦都巴之间的大圆满历代祖师、圣种五贤等。具足一切庄严的铜色吉祥山殿,犹如降临人间的天宫一般,雄伟庄严,观之即可使人心生敬畏之心。⑨

3.萨迦派该派创立于公元l1世纪,创始人昆•贡却杰布。他从卓弥译师学法,于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今西藏萨迦波日山建萨迦寺传教。萨迦派注重以情景持戒作为基础,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流两支传承。萨迦派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萨迦派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萨迦寺分为南北两寺,北寺建在山坡上,南寺建在河岸平坝之上,形成南北两寺不同的建筑艺术风格。北寺为典型的宫堡形制,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高峻、巍峨;南寺充分结合了城池形制,环环相套,重平面构成,规整、宏伟。它注重的是:经堂的空间宽大,方柱的高峻林立,梁柱的木刻单元花纹和彩绘图案的简洁、大气,立柱、横梁的粗壮、雄健,建筑整体气韵的博大、浑朴。萨迦派——萨迦寺萨迦南寺殿墙坚实、厚重,上下收分比较大,通体主色饰暗红色,底层为灰色,上接白黄相间的带饰3条。殿顶端以木制斗拱、横梁间隔,方橼向外伸檐,上接白墙和贝马草装饰的暗红色殿顶,色调明快。大殿顶端中部,饰鎏金法轮,两侧为听法金鹿,贝玛草面上,镶嵌诸种铜鎏金饰件,第1、2层间装饰梵文“六字箴言”组合字图案、圆镜等。殿顶正面女墙顶高竖鎏金宝瓶,两侧为铜质鎏金孔雀,在阳光下金光灿灿,辉煌无比。萨迦寺在运用斗拱等木结构上,表现得十分含蓄、巧妙。萨迦寺南寺建筑规模之大,构思之妙,施工之精,均空前绝后,展示出了藏式建筑厚重、坚固的风格特色。

4.噶举派噶举派形成于公元11一I2世纪,属于新译密咒派,藏语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语,而“举”字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理解为教授传承。噶举派

奉月称派中观见,重视“大印”传承,不重文字,重在论理,即通达“大印”的智慧。奉一能使自己证得“大印”智慧的师长为根本上师。大印原系对受过灌顶者进行传授的密法,到塔布拉杰时,兼包显宗内容,于是,大印有显有密,噶举派各支系中各有偏重。∞噶举派当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楚浦寺,楚浦寺又称为“楚布寺”、“楚普寺”或“磋布寺”。在拉萨市之堆龙德庆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西拉嘎乡楚蒲河上游北岸的那日山和加日吐切琼博山之间的峡谷中,楚浦寺现存最早建筑为顿级拉康殿、文殊大神殿、塞东清波殿、银青清波殿。顿级拉康殿为石砌,分前、后两部分、分别供奉佛像、护法、佛塔,周围建礼拜道。

5.格鲁派噶举派——楚浦寺藏语“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故名。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创教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佰人,故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公元1357—1419年)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地方。青海的塔尔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建造艺术以藏式建筑风格为主,兼容汉式建筑以及地方建筑风。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随地形自然布局,气势宏伟,形式独特,寺内各建筑物亦遍饰金顶、宝幢、法轮,雕梁画栋,恢宏、壮丽的气势和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占据着重要地位。塔尔寺主要建筑为大金瓦殿位居全寺中心,面山背岭,是一座三层歇山砌成“须弥座”,第二层屋檐和第三层屋顶,都用鎏金铜瓦覆盖,飞檐四处,殿脊安置有大金顶宝瓶和喷焰宝饰,金光四射,灿烂夺目。梁柱彩画全系藏式风格,采用“三层云头披肩”、“箍腰佛珠”、“莲瓣”分段雕刻彩绘。殿中央矗立这一座11米高的大银塔,用各色绸缎、哈达等丝织品包裹。塔顶佛龛内供宗喀巴塑像,建筑宏伟、壮丽,雕刻精美绝伦。

六、小结

藏地寺院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教派的建筑,它是由很多个教派的寺院建筑组合而成,其中每个教派寺院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特点。在教派林立时期,寺院的建设也就达到了最为鼎盛时期,这时期看似追求规模的宏大、体系的完整,但仍然能够在建筑风格中看出一贯的简洁和自然本质,就算是华丽也让人觉得与大自然结合得恰如其分,而其建筑使用的所有材料都是来源于大自然,这也可以看做是佛教追求和平、真理、安宁的表现形式。藏地寺院建筑艺术把藏传佛教的精神用它自己的语言阐述给所有人,试图运用美的感染力让更多的人去寻找自己心中那片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