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对艺术影响

时间:2022-04-13 11:56:00

导语:大众文化对艺术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众文化对艺术影响

一、引言

“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红楼梦中人”各档选秀类的电视节目充斥着荧屏,成为街头巷尾倍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这些节目受追捧的根源也许并不是其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变了,文化变了,它反映了大众文化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如人们所说“超女现象意味着精英娱乐的审美疲劳和大众文化的崛起”。大众文化,即一种娱乐文化、商业文化的力量正在成为新的文化因素,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变成全球性的共同的生活方式。它在改变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千百万人的性格,它已经在中国创造出大众文化环境中的新的习俗,它使我们能感受到我们在重新被塑造。我们的穿着、谈吐、身份语言,我们对媒体的依赖,我们对生活方式安排,不知不觉在适应着已经变化的一切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在定义

大众文化时,雷蒙?威廉斯的一段话是经常被人引用的:“大众文化不是因为大众,而是因为其他人而得其身份认同的,它仍然带有两个旧有的含义:低等次的作品(如大众文学、大众出版商以区别于高品位的出版机构)和刻意炮制出来以博取欢心的作品(如有别于民主新闻的大众新闻,或大众娱乐)”,“它替代过去民间文化占有的地位的同时,也具有很重要的现代意识。”首先它表述了知识界对大众文化长久以来的轻蔑和谴责态度,其次它显示了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的重新确认。在我看来,大众文化就是以现代都市为中心,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大众传媒(主要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如通俗小说、消遣性杂志、畅销书、卡拉OK、流行歌曲和电子游戏等。大众文化是当代通俗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的复合体。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衍生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它的发展是为了适应人们消遣、娱乐的感性需要,这就注定了它不以思想性、现实性和社会性为要义,而更加注重娱情性、消遣性和休闲性;不是表达思想、认识、理解,而是宣泄快感、直观和情趣,带有游戏的性质。它既代表了以大众消费为中心的新的文化产业、文化工业的生产,又是现代社会创造出来的新的生活方式。

三、大众文化意义

生活的世俗化、文化的大众化、通俗化,在90年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消解着20世纪以来出现的所有崇高的、理想的、形而上的、深刻的观念、思想和神话,直接导致人们对近的和远的所有苦难和困惑的遗忘。事实上,90年代中国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它的力量在于人们在面临新的生存压力时,必须去重新寻找和确立自己的身份。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生活的世俗化、享乐化,文化的通俗化、平面化对于一直生活在某种统一标准和模式限制之中的中国人来说,无疑具有解放人性的功能。这意味着,在中国文化的上下文中,大众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解放人性的功能和消解理想和神话的功能同时并存。任意的消遣文化嬉戏不加以限制和引导的话,又容易导致相对主义的产生。如果一切都是漂浮不定和相对的,那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就没有了标准。所以我们在一方面肯大众文化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精英文化的位置。因为高雅文化还是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最高结晶,它们的融入对社会文化整体品位的提升具有巨大的引导作用,况且,这也符合大众文化的多元包容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文化生态。四、大众文化对艺术影响复制技术对艺术的影响话说,在数码复制的艺术中,原作不具有不可取代的独一无二性。例如,对激光唱片来说,母盘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光盘刻录机不仅能无限制的复制,而且字复制过程中没有丝毫的丢失和损耗,因此,包括第一张唱片在内,所有的光盘都是母盘,也都不是母盘。本雅明的关于机械复制给艺术及社会造成的危机实际上真正发生在数码复制高度发达的现代。总之,虽然高科技的复制技术给我们消费(欣赏和占有)艺术品带来了极大便利,社会大众接触和消费高雅艺术的机会越来越大,但是传统艺术作品的光景效应也因此丧失了,传统社会中被凝视和膜拜的艺术无情地被现代社会的快餐文化和一次性艺术所取代。艺术品复制的数码化还导致了大众审美趣味的通俗化和平面化。不断加剧的大众化、通俗化和平面化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和艺术的一大特征。因此,由高科技复制技术所导致的这些在艺术和文化审美价值上的深刻转变是我们今天需要不断反思的重要文化现象。

四、总结

在我看来,精英艺术是人类文明最高的体现,代表着艺术发展的纯正方向,有着思想内涵的博大、崇高、深刻与先进,它是真、善、美的唯一结合体,艺术可以“雅俗共赏”,但它应该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张力,保持自己独有的高贵。按照郎绍君先生所说,精英艺术应该更深刻地体现着人类的精神性;它有明确的自律意识、创造意识,集中表现着人的灵性和驾驭语言符号以传达内在信息的能力;它最鲜明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的过去与未来,揭示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特色与变异,反映民族文明与外域文明的内在联系与差别。因此,一个时代,如果没有精英艺术,只能表示其文化精神乃至民族精神的萎缩。

思想与创造的自由,多元趋势,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确认。精英艺术也需要另外的文化来滋养,大众文化的大众艺术为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所喜爱,而且,大众艺术的审美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朝向艺术和生活的重新整合。在艺术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正确认识艺术流通商品的层次规律,在积极扶持精英艺术的同时,一方面要鼓励其借鉴、融合大众艺术对艺术消费心理的把握和表现形式方法的技巧,提高精英艺术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积极评价和大力支持大众艺术表现严肃主题的努力,提高通俗作品的艺术质量和审美品位。现代艺术的成果要推广到公众,原始性的创造、与时俱进的精神都不是封闭的,我们现代艺术有时感到走到了一条死路,原因就在于缺乏一种可传播性,甚至是一种封闭性。就像传统的绘画一样,从画室到画廊,到收藏家,就完成了这一循环过程,和公众没有关系。从现实的情况看,一方面是艺术要改变自身的形态,更多地与公共经验与集体经验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我们仍然要保证在传统艺术的形态上、现代艺术的形态上的精神性与创造性。这些东西可能会不被公众所理解,但我们要把它推广到公众,利用公共生活的媒介、大众文化的媒介,从刊物到电视、报纸、街头广告让它进入公众生活。在公众接受的过程中,在公众与艺术的互动的过程中,艺术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也会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进入公共生活的领域。艺术的推广实际上大众文化和现代艺术之间的边缘有十分活跃的东西。比如目前网络上很流行的FLASH动画,作者把他的经验转换为视觉图像,用电脑语言转换为艺术的创造,又利用互联网传播出去。艺术要进入公众生活,不仅在改变自身的面貌,同时是由一代新人在进行的这种工作,主要是他们在改变艺术,他们在推广艺术,他们一方面是艺术的创造者,另一方面又是大众文化的接受者。这两者是没有矛盾的,传统的艺术家往往把两者进行明确的区分,很可能在创作一幅画的时候,他觉得他是一个纯艺术的、精英艺术的创造者,但他打开电视看一个电视剧的时候,他完全是一个大众文化的消费者,他会把这两者截然分开,会认为作为大众文化的电视节目与他创作的精英文化是没有关系的。其实正好相反,在新一代人看来,这两者是一致的,他在设计一个游戏图像时,可能会把一种精神性放进去,把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对中国现实的认识以一种非常大众化而又非常创意性的形式结合起来。

我们在网上接受这些图像的时候,不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创造的精神。这种创造性是双重的,用人们想象不到的图像的方式。在推广的过程中,重要的是防止把艺术的大众化作庸俗的理解。就是说,我们要展开对庸俗化的批判,任何迎合、迁就以及讨好大众的做法都是对大众艺术的曲解。艺术应该是一种否定的力量,其根本任务不是去赞美和维护现存社会,不是用幸福意识取代了忧患意识,不是用麻木取代了觉醒和反抗,而是要打碎给定的语言和思想对人精神的压制性统治。目前摆在艺术面前的任务不是简单地、草率地与大众和现实结合,这样一种结合只可能导致庸俗化的结局,我们应该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对现实、对大众进行批判,实际上批判的矛头同时也应指向艺术本身。艺术家并不是救世主,艺术家连同艺术一道都是一定历史、一定文化的产物。艺术既有否定现实的一面,又有肯定现实的一面,因此,艺术在批判、改造大众的同时也有一个自我批判、自我改造的问题。所以艺术的大众化对艺术、艺术家是个解放,对公众也是个解放。艺术应该以体现人性之真,并引领人们追求真善美为其天职。大众艺术与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以及艺术的多元化正是对传统的贵族化的、一元化的精英艺术的冲击。大众艺术是当代社会的自然产物,也遵循产业化特点的一般规律,它最好是能和精英艺术相辅相成的发展,各自扬长避短,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才是与当今世界多元化的浪潮合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