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从业者的艺术

时间:2022-02-13 04:47:00

导语:京剧从业者的艺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京剧从业者的艺术

我从事京剧事业已十几年,1992年从宁夏艺术学校京剧班毕业,主攻“老生”。作为京剧事业的一名工作者,我深深为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和那种震撼力而感动。在这里我将自己从事十几年老生演员的体会和认识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京剧京韵知识的作用

“如果剧本是一出戏的枢纽,那么,唱词的声韵(即音韵)便当是剧本台词的枢纽。”作为综合性艺术,中国戏曲的基本表现形式的“四功”(唱、念、做、打)中的唱功、念功。“五法”(口、手、眼、身、步)中的“口法”都与音韵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说音乐是歌唱的基础,那么,音韵则同时是歌唱与念白的基础,因而也是编词不达意与创腔的基础。一切艺术技巧都是在一定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对原理的运用与发挥,戏曲唱念也不例外。

戏曲离不开语言,而语言表现尤其离不开声音,所以,凡是演员要想歌唱悦耳,或是念白动人,都得在语音的训练上下一番工夫。也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汉语音韵学知识。它注重辨析音中的声、韵、调三种要素,并研究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

剧本的主题思想、剧中人的性格特征,主要是由人物的唱念来表现的。一些名演员之所以被称道,唱念出色是很重要的原因。可以说:“吐字清楚”、“字正腔圆”是戏曲演员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

我们的京剧唱念教学,历来靠口传心授。口传心授有它的功绩,京剧唱念的字儿、气儿、劲儿、味儿,以及各种流派、风格的传授与继承,都离不开口传心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有的演员对于口传心授只是机械地示范与模仿,全然不知有什么道理在其中,缺乏汉语音韵知识,不懂得字音的结构和字的发声过程。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戏曲工作者都成为戏曲音韵学专家,但我们具备一些这方面知识,对我们的工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由于缺乏汉语音韵知识,不懂得字间的结构和发声过程,往往使教学事倍功半。如果让学生掌握了音韵知识,教师也用此来指导学生,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甚至在离开教师的时候,学生也可以举一反三。

由此可见,总结前人的经验,使之理论化、系统化,用来指导年轻演员、学员的艺术实践,使其准确、清晰、生动的唱念,建立在自觉的、科学的基础之上,是非常迫切的事情。而这,正是京剧音韵知识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把京剧音韵知识当做学习京剧的基础。京剧尤其讲究唱念的韵味,韵味实际就是一种艺术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的产生与正确巧妙地运用京剧音韵规律是分不开的。

如前所述,掌握一事实上的音韵学知识,对京剧工作者是十分必要的。音韵学同其他学科不一样。入门之前,总是感到很难,但只要有信心,又掌握了以下几种基础,是一事实上能学好这门学问的。

首先要学好普通话,会用《汉语拼音方案》。很难想象,一个乡音很重的人能唱好京剧。前人就曾强调,“开口学曲之初,先纯净其音”,“不可杂以土音”。普通话音系是由《汉语拼音方案》所归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它们相互组合的关系来体现的。《汉语拼音方案》是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作,也是学好京剧唱念的有效工具和学习京剧音韵的基础。当然,在讲解京剧音韵时,要涉及一些古音、方音,还要借助于“国际音标”来说明问题。

二、京剧念白的重要性

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基本上是一种歌舞形式。它是通过综合性的唱、念、做、打的手段,在舞台上反映历史的或近代的广阔生活,给观众一种美的感觉。因此,唱、念、做、打就是演员的四项基本功,简称“四功”。

不论是在从前的科班,还是今天的戏曲院校或剧团,所学练的基本功,也是指“唱、念、做、打”。其中的唱与念,是传达剧情、再现人物的主要手段,重在吐字发声。而唱、念中念比唱更需重视。因为演员在舞台上歌唱时,尚可借助音乐形象和乐器伴以叙事、抒情,而在念白时,全凭演员自己把道白念得字字清晰、句句明白,不能有半点含混,而且要包含情感运用言语表现的各种手段去打动观众。另外,“说白对于练声很有好处。字在念白中都练准了,唱起来就比较容易,很自然也很有力。”所以戏曲界流传着一句俗话,叫做“千斤白,四两唱”,强调要重视念白。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内在思想感情出发,表现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无论唱腔、念白、动作表演都是为人物的思想性格服务的。

戏曲念白来自生活语言,但它绝不是生活中原原本本的对话。它更讲究清纯、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此外,念白的音乐性还要求与歌唱的节奏性,演员身段的舞蹈性(动作性)相互结合,使韵律、节奏、身段相吻合,使人感到整个舞台表演是协调自如、优美动人的。不仅韵白、京白如此,就是京白和新韵白也应如此。

三、老生的基本功

在我从事京剧老生多年的时间里,学习过很多老生戏,其中有一出《问樵闹府》对我影响最大。在这里我也谈谈对这出戏的一些初步认识。

《问樵闹府》是一出优美的小歌舞剧。剧中的舞蹈动作相当复杂,没有深厚的基本功,很难演得恰到好处。

范伸禹是个书生,这是他的基本身份。但他又是个精神受了刺激,失去常态的疯子。这就需要用特殊的方法来表现。既要刻画出他的疯癫形象,又不能丢掉他的书生身份。用“三软”(脖子、腰、腿)来刻画他疯癫的行动。疯癫的人,自然不能像普通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身体重量和动作的目的性。由于神经错乱,行动常常失去平衡,有时疲软无力,有时忽然身手矫健。

所以在腰腿柔软的时候,比演武戏的身段还难做。从外表看上去,柔软无力,可是实际上软中有硬,虽软而不能松懈,在柔软里还要有许多复杂优美的身段。因此,在运用武生架子等夸张身段的时候,不能忘掉他的书生身份。所有这些武生功架,都是经过变化、改造和重新设计的。

《问樵》一场的身段集中地表现了这些特点。如,当樵夫说到“......观见猛虎,口衔婴孩,赶上前去,是这样三拳两足......”一段时,范伸禹也配合着做出许多舞蹈姿势:跨腿、转身、单腿抱月、踮脚、蹬步、走高矮亮相,尤其念到“三拳两足”时,使用了磕腕子、碾步、拧身、塌腰,斜蹲档等等身段,这些都是属于武架子甚至是武术范围的表演动作。但是这些身段用在范仲禹的身上,一点也没有损害他的书生形象。

再如“闹府”一场,范仲禹初见葛登云的时候,伸拳捋袖,要向葛登去拼命的几个动作,显然是糅进了小花脸的身段,甚至还加进了“软飞脚”。可是在亮相以后,仍旧是一个书生的形象。为了刻画范仲禹的衰弱、疲乏,衰步也加以变化使用。尤其《问樵》一出场,范仲禹为了寻找妻子,跑遍了山前山后,可是没有找到,心里是焦急、失望,身体来体现他的心力交瘁,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京剧的表现手段绚丽多彩,技术性强,作为一个京剧演员,必须唱、念、做、打(歌舞、朗诵、表演、武功)全面发展。既要能够丰富熟练地掌握京剧的表现程式,加以融会贯通更要能够结合剧情,角色灵活运用,进行艺术上的再创造,才可能有发展前途,才可能为广大群众欢迎喜爱。

作为一个京剧舞台上的演员,认识到京剧要发展,要随着时代前进,就一定要从理论上有所突破,在继承传统的表演艺术基础上,有所研究,探索创建新时尚,将京剧这个古老的国粹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