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教育中的意义

时间:2022-02-06 11:51:00

导语:音乐在教育中的意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音乐在教育中的意义

一、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审美素质

作为艺术门类,音乐在教学中首先肩负着美育的功能。音乐教学大纲指出:“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这一宗旨说明音乐教育实施的是一项审美教育,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在美的熏陶中塑造完美的人格和个性。

音乐的审美特点表现在他对欣赏者生理、心理的效应上。从音乐的物质构成来看,则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物质运动,是在单位时间里音波的运动形成频率、振幅、波形等千变万化的形态,这种物理运动作用于人,使人在生理刺激的基础上产生情绪波动。而音乐又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是创作者情感和客观世界的艺术反映。因此,音乐欣赏就是基于生理刺激的反应结合主体的主观意念产生出不同的心理感受,为欣赏者提供丰富的音乐审美信息,最终达到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完善学生的品格、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的效果。反映人类与自然顽强拼搏,与命运斗争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进取精神;热情、乐观的音乐作品可以使人心胸开阔,奋发向上。受音乐甘露滋润的心灵会更好,在音乐沐浴下成长起来的人性更丰美。

音乐是美的艺术,而音乐的审美之门并不是自然敞开的,而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知识。这就需要音乐教学活动以欣赏美为旨归,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审美智慧的大门。音乐教师就是引导学生审美的领路人,是美的传播者,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美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审美教育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并非说教,而应是美的欣赏与熏陶过程,使音乐教学由单纯的“听”转化为美的欣赏过程,春风化雨般地感染学生。

二、情感是音乐的灵魂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在欣赏者与创作者的情感共鸣中实现,情感与审美密不可分的特殊亲缘关系,使得音乐首先以情感人。《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足以说明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音乐教学中,情感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高尚、乐于助人的情感。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里姆斯基曾经说过:“借助于音乐,唤醒了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中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东西的观念。”

“乐由情起”,音乐是由情引起的,情感便是音乐的灵魂。任何一部音乐作品,不管是古典的还是流行的,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将试图通过各种音乐特有的创作手法,着力表现一副生动而富于情感的画面,并将这种画面诉诸人们的听觉,进而作用于人们的理智和情感,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使人们精神上得到满足、思想上受到教育,潜移默化地形成各种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道德品质。

音乐的情感性是音乐审美的基础,这也是音乐欣赏入门的重要课题。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生活、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的反映,然而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表现社会生活和情感的方式不同。造型艺术以色彩、线条、形象表现作者的情感世界,语言艺术主要是以语言和文字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状况,而音乐主要是通过声音来完成同样的艺术功能,运用特殊的语言:节奏、旋律、和声……来表现内心情感和刻画形象。相比较其他艺术门类,音乐的情感表现显得很抽象,它是一种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接受乐音的同时引起人的各种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音乐需要通过对声音的辨别进而产生情感的体验来理解作品。音乐的形象表现为一种情绪状态或情感氛围,或一种情景、场面,或称意境。音乐作品蕴含了创作者的情感体验,欣赏音乐就是欣赏者与创作者的情感沟通和交流,而这种沟通需要借助欣赏者的情感联想、想象实现,音乐教师就是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启发者、引导者,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实现联想,进入形象再创造,激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情感愉悦的高级阶段。

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活动的旨归,而要真正实现欣赏者的情感体验,就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而想象联想的前提是人的感知觉。所谓感觉指的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传入神经的传导作用,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反映。”知觉为“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传导作用,在人脑中所产生对这些事物的整体反应。”可以说感知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形式。而实现对音乐的感知,提高音乐感知能力的途径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聆听音乐,同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而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音乐唱歌、奏乐等实践环节。在聆听、歌唱、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对音高、节奏、速度、和声、音色等的听辨能力,对音乐形象会有更综合、全面、深入的感受与理解。

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审美想象力。不要完全按照教师事先设定的计划进行教学,教师的讲解过多,学生尚未进入音乐欣赏状态,就被教师喋喋不休的解释语打断。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出想象的火花,却被教师定出的“标准答案”所扑灭。音乐语言是多义性的,由于听者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审美能力不同,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音乐所激发出的审美想象也一定是多姿多彩的。学生每一次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每一次情感共鸣,都是走向音乐欣赏殿堂的一个阶梯,这些审美想象可能并不符合成年人的审美标准,甚至有点天马行空,但都是可贵的、有价值的。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不要把自己的想象强加于学生。

可以这样说,音乐欣赏需要欣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深化对音乐情感的感受与体验,反过来音乐欣赏教学为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三、音乐教育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音乐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爱因斯坦坚信“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些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音乐的神韵,启迪了他的智慧,激发了他的想象和灵感,从而对他追求真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音乐教育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音乐的情感性使得音乐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力手段。被世界公认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音乐的熏陶影响着人的外在行为和心灵的和谐,能使人的个性达到完美的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首先是德育教育”。美好的音乐善于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完善。

其次,音乐教育能促使大脑发育,全面开发学生智能。实验表明,人的左半脑逻辑思维活跃,右半脑形象思维活跃,而右脑的潜能高于左脑100万倍。音乐教育是打开右脑思维、记忆知识宝库的钥匙,可以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来的”。纵观古今中外,许多伟人都是音乐爱好者。这或许与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有关,他们长期得到音乐的滋养,才使得他们傲视群雄,成为历史的巨人。

最后,音乐教育还能调节学生的生理机能,促使学生身心健康。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最直接、最玄妙、最淋漓尽致的一种方式,健康向上的音乐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的斗志;舒展宽广的旋律使人心胸开阔;活泼欢快的旋律使人兴奋愉悦;舒缓优美的旋律使人消除疲劳。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这种生理、心理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的情绪在音乐的各种氛围中起伏变化,身心得到了良好的补充、移情和净化,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音乐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居重要位置,普及学生音乐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如今,教育被赋予前所未有的使命,被置于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而音乐教育更是处于我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要不断地总结经验,积累探索音乐教育的新内容、新方法,推动艺术素质教育朝着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扎扎实实地将音乐教育普及工作推向前进,使音乐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进程中,充分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总之,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这就需要广大音乐给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培养造就适应新时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