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太极家族与乡村社会
时间:2022-07-24 11:48:00
导语:剖析太极家族与乡村社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陈氏太极拳不但是太极拳的重要分支,而且也是中国拳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作为陈氏太极拳的最初传承人,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家族在因拳受益的同时,也在一招一式之间影响甚至塑造着当地乡村社会。自明代从山西泽州迁入河南温县常阳村之后,这一家族不断壮大。不但未因土著居民排斥而有所折损,其家族成员反而逐渐占据了常阳村常住人口的更大比例,以至于该村原名渐没于历史风尘,而以“陈家沟”传世。
太极拳使陈氏家族在晚清动乱中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地位。自19世纪中期以后,河南怀庆府(今焦作)成为捻军的主要活动区域。由于地方防卫体制薄弱,河南全省骑兵、步兵“可用者不过十之三四”,清廷不得不准河南巡抚严树森所请,动员当地民众举办团练保卫身家。这为陈氏宗族参与地方事务创造了机会。曾任直隶巨鹿县知县的陈季甡,与兄长陈仲甡一起参与镇压了捻军起义。“自道光二十三(1843)年至同治十年间(1872),兄弟皆因战功齐名”。其子陈淼“十七岁随父参加亳州、六安之战,屡建奇功,同治二年率众驰援怀庆,不幸中炮身亡”。咸丰八年(1858年),兄弟俩因公被授予五品官衔。但陈氏昆仲淡泊名利,执意回家奉母务农。次年正月,清廷改授其“武节将军”,准予归里。军功所换来的政治地位,使陈氏宗族因此具备了晋身仕途的平台和机会。很多家族成员受功名吸引,科甲得第成为贡生或武庠的庠生。
作为强身健体、捍卫家园的家传技艺,太极拳原本只在陈氏族内进行封闭性传播,师徒传承和家族世系高度统一,不对外姓子弟授业。晚清以来,由于战乱和灾荒的影响,乡村社会日益凋敝和动乱。这不但使得更多陈氏族人需要出外教拳,以养身家,而且也使太极拳被迫打破陈规,开门授徒,承担起了保卫乡里的公益职能。道咸年间,直隶广平府人杨露蝉师从陈长兴学拳,成为陈氏太极拳第一位外姓弟子,并在陈氏太极的基础上创立了杨式太极拳。其再传弟子又将太极拳传给吴鉴泉,由吴鉴泉创立吴式太极拳。继陈长兴之后,另一位陈氏拳师陈清平又将太极拳分别传给武禹襄、和兆元、李景彦,从而派生出武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和太极拳忽雷架。武禹襄的弟子又将太极拳传给孙禄堂,孙禄堂创立了孙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的族外传承,不但丰富和发展了太极拳技艺,而且开启了太极拳走出陈家沟、传播于全国各地的进程。杨露禅学成后,曾因拳术精湛而受邀赴京传拳。陈氏太极拳因此而名震京津,为后来陈氏族人受邀去全国各地传拳铺平了道路,逐渐由家学而演变为国术。
民国时期,中原地区匪患猖獗,军阀混战。豫北各地纷纷成立自卫组织,捍卫乡里。不但太极拳因此成为河南各地民众赖以强身健体和保护家园的手段之一,而且陈氏族人也成为各地绅耆和官员竞相交结的对象。
陈照丕是早期走出家乡对外传播太极拳的拳师之一。民国初年,他曾在陕西、甘肃、直隶等地传拳。1928年,又受北京同仁堂东家乐佑申之邀,赴京传拳。为了引起人们对太极拳的重视,陈照丕在北京宣武门立擂挑战拳术名家,17天内未遇敌手,名声大振,随后被北京市政当局、朝阳大学等17个机构聘用教拳,成为最早在北京传授陈式太极拳的拳师之一。1930年,陈照丕应南京市市长魏道明之邀,先后在南京市政府、全国民营电工联合会等处并兼任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他的堂叔陈发科也曾在北京传授太极拳数十年,徒众甚多。与此同时,另一陈氏拳师陈子明则将太极拳传到了上海。1928年,他受青帮头目黄金荣、江子诚等邀请,前往上海等地传授太极拳术。次年也被聘请为南京中央国术馆太极拳教授。由于南京时为中华民国首都,陈子明因此知名于全国武林。
1949年以后,剧烈的社会变动迫使宗族逐渐从内聚走向了开放。从“”到“”,集体化的狂飙,逐渐消解了宗族的组织和原有功能。乡村政治、经济格局在新时期的变化,在把族中的年轻一代拉出宗族、置入更加宽泛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同时,也使他们的行为和意识更为外向和开放。乡村集体经济模式使拳术不再成为族人谋生的职业,和平局面也不再需要拳术保家卫国。相反,拳术及其相关的信仰、习俗被当做“四旧”受到打压,不得不重新回到陈氏家庭内部,在家族内部秘密传承。
20世纪60年代,中国国际处境趋于险恶。“全民皆兵”的舆论动员,使陈氏太极拳找到了重新发展的机会。陈氏族人陈伯先利用其在村内担任村干部的便利条件,以“强身健体,保卫祖国”的名义,支持族叔陈照丕的传拳活动。他还多次上门恳请族叔陈克忠开设家庭拳场,引导青年人练拳。1963年曾带领陈家沟武术队代表县里参加河南省首届武术运动会荣获一等奖。这为太极拳提高了名声,有利于它的发展。在陈照丕、陈伯先、陈克忠等陈氏族人的努力下,太极拳在本村及附近地区的传播情况有了好转。
改革开放后,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重新得到保护和发展。而国际社会对于古老中华文明的极大兴趣,也为太极拳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条件。陈家沟第十九世掌门人陈小旺自1981年起被调入河南省武术馆。此后在全国太极拳比赛和中国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中多次荣获冠军。1990年,陈小旺赴澳大利亚等地拓展事业,将太极拳传遍大洋洲、欧洲、美洲,并成立了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此后,日本、欧洲等地相继出现了陈氏族人和门人主持的太极拳学校、武馆和研究会。
由于看到太极拳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当地政府也开始介入到太极拳文化的传播中来,希望将这一“家学”、“族产”转变成为普通的文化旅游资源。由县委办公室主任和陈家沟所在的赵堡镇镇长牵头,注册成立了陈家沟太极拳推广中心,统一组织协调太极拳运动的开展,将太极拳的传播由原来陈氏宗族的民间活动纳入官方管理。县政府还将陈氏宗族于20世纪90年代集资兴建的陈氏家庙收归政府管理,改名为太极拳祖祠,并将祖祠内陈氏各先祖的墓穴加以改造,打乱顺序后予以重新安葬,以便迁就旅游规划的需要。太极拳祖祠不再仅仅是陈氏一族祭祀祖先的地方,而是变成了游人了解太极拳文化、瞻仰太极拳宗师的景点。
经济实力和地方影响力,也赋予了陈氏族人在地方权力结构中的特殊地位。陈氏宗族活动的复兴,不但加强了陈氏的族内凝聚力,而且由于族人多数在外教拳,获利甚丰,门徒众多,从而逐渐以宗族和师徒关系为主线,建构起了以陈氏族人为主体的村务决策机制。
- 上一篇:剖析当代社会中的实事求是
- 下一篇:解析乡村群众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