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美术中教与学的关系
时间:2022-07-14 06:33:00
导语:诠释美术中教与学的关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传统教学大多是刻板的“我灌输,你接纳”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迫切需要有新的、更有效的“教与学的关系”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一味的填灌,要尝试着从思想上转变,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美术教育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美术教育教育学关系
过去的教学,大多是刻板的“我灌输,你接纳”的教学方式。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未曾听说有人反对“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但在实施时,这原则却只剩下“教为主导”或变成“教为主宰”。不少教师在课上还是自始至终担当“主演”的角色,学生只是“听众”而已,偶尔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要一些学生“参演”,也只是找一些优秀学生发发言,当当“配角”而已。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关系收到的成效微乎其微。创新教学迫切需要有新的、更有效的“教与学的关系”的存在。
一、教——走下主体的舞台
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一味的填灌,要尝试着从思想上转变,一堂成功的课所要求的不再是“量”的多少,而是“质”的优劣。要完成一堂优质的美术欣赏课并不容易,它需要众多因素的结合。
1.运用合适的教法
首先是要有一份好的教材。有了好的教材,更不能缺少的是好的教法,要努力尝试根据不同课的内容更换各种教法。保持学生的课堂新鲜感,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时力求做一名好向导,使他们既不偏离轨道又能充分发挥!
例如分组讨论法,较适用于脉络清晰、风格迥异的绘画作品。
(1)将这一讲中的绘画作品或按作者、或按年代、或按特色分为若干类型(如有四种类型),再将全班同学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得到其中的一个类型作为学习任务。
(2)用一段时间(如15分钟)自主学习、相互深入探讨。
(3)再用一段时间(如5分钟)浏览自己未涉足的其它三种类型,找出自己不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打出“?”,变成问题。
(4)剩下的一段时间(约20分钟)将是全课的高潮,学生针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向专门研究了那一类型知识的那组同学发问,那组同学将组织一个最全面、最完善的答案做解答。你问我答,一来二往,大部分关于这讲的问题都由学生自己内部解决了。
(5)教师作有益的引导,如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够到位,可作善意的提炼;如遇到学生的解答不够深刻或全面,可作更近本质的讲解。
(6)最后(约5分钟)教师拎出重点,有条理的做出总结。
一堂课下来,看似教师没讲多少话,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正是教师的“话少”才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换来了学生“话多”的机会!
再例如抢答积分法,较适用于简单的内容,比方著名画家的代表作、著名绘画风格……,因为内容难度较小,很多学生了解,所以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采取抢答积分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同时在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
众多尝试都说明,好的教法对一堂成功的课起着举足轻重、事半功倍的作用。
2.让情感走进教室
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他在论述中高度评价了情感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学实践证明,当个体出现愉快乐观情绪时,整个智力操作水平大大提高。对美术欣赏而言,让情感走进教室更是至关重要的!
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心有所思,情有所溢,而后有所撰作”(叶圣陶语)。每一幅作品都是画家情感的产物。如果不能领会作者的感情,就不能说真正读懂了作品。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抓住作品其中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由情感的肤浅性向稳定性和深刻性发展,发展学生对美的细致的、独特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体会作者的情感,真正欣赏它的美!
所以很多时候,我在讲解中采取少而精的原则,集中时间讲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仅说明它们的艺术特点、艺术成就,同时也恰当地提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及画家的优秀品德。如讲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仅讲他的画竹“天下无双”,也讲他“四美”的立身之道。讲齐白石的画时,不仅讲他作品的惟妙惟肖,更讲他“不教一日空过”的治学态度和“看尔横行到几时”的民族气节。讲徐悲鸿画马,不仅讲那寥寥数笔的气势、神韵,更讲他不为金钱名利所动,拒绝去台,毅然留在北京为人民的艺术事业而献身的精神。讲达•芬奇的全才、米开朗基罗的严谨、凡高的郁闷……在教学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真善美”识别能力,也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熏陶,更通过面的欣赏懂得了一些人生的哲学道理。
3.运用赞扬的魅力
语言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好的语言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教学语言是一门特殊的语言,运用得体的教学语言可以很好的调动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应营造有利于师生言语交往的宽松环境。可用“让我们一起来”、“请”、“你能行”、“你的想象比老师还丰富”等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循循善诱的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对他们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一个答题的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
记得在一篇优秀教师的报道中,有这样一个事例:老师在课上讲到《滥竿充数》的故事。在总结时,学生普遍认为南郭先生在演奏队伍里滥竿充数、混水摸鱼,最后因为不能胜任独奏而逃走是不光彩的事,这个故事是一个反面教材。但却有个学生举手发表不同的意见,他说:“我不这样认为,南郭先生走了,说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表明他还有点自知之明的精神。”对学生这样的思路,也许有的教师会认为他钻牛角尖,或故意捣乱,但这位教师却马上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你具有独特的见解,希望以后能好好保持。”他的循循善诱,他的毫不吝啬的赞扬不仅使我震撼,更带给我深深的思索!
二、学——走出被动的局面
大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奉行的就是以课本知识为惟一正确的准则,习惯了老师的讲授方法,老师一股脑灌输,学生囫囵吞枣的接纳。长期下来,导致过于依赖课本,主观能动性减弱,创新意识淡薄,学习变的极其被动。
怎样让学生走出被动的学习局面,自然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德国教育家第斯德惠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学习态度!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通过轻松的讲解、融洽的交流、充分的引导激励他们自主学习,留给他们大胆猜测的空间,使他们放下包袱,解除顾虑,逐步变被动为主动,敢想敢说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事实上,“教与学”之间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以往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台前”退到了“幕后”,从“演员”变为了“导演”。学生则在教师创设的良好学习环境、设置的适当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进而建构起自己新的认知结构。
所以说:当教师走下主体的舞台,学生的学习便走出了被动的局面,两者是相辅相成、一同运作的整体!
- 上一篇:小议房贷新政对房地产的影响
- 下一篇:禁烟工作成果汇报
精品范文
1诠释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