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中的若干意象剖析
时间:2022-07-08 06:18:00
导语:中国电影中的若干意象剖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中国电影的镜头中,有着许多独特的意象构造,它们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体现出了浓浓的佛味和禅趣。一种是如寒雪、幽林、曲径、空山、扁舟一类能营造出古典淡雅的审美意境,寄托了创造者清高闲适的审美理想;另一种则是如晨钟暮鼓、油灯、莲花、寺庙、经幡、嘛呢轮、哈达等专属于佛教文化的富于宗教含义的意象,它们大量充斥于中国电影的画面中,既极大地丰富了镜语的表现力,也使得中国电影难得地呈现出了一定的宗教意味。这在无神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度里确实难能可贵。下面笔者挑选几个比较典型的意象来加以具体分析:
很少有民族象中国人这样对月亮有着深厚的感情,并在艺术作品中将这种感情加以诗意的呈现。可以说,是月亮的皎皎光辉映照了中国的美学世界。月圆如轮,月弯如牙,月的境界,清冷,神秘,无限幽远。月是佛教中无比重要的一个意象。甚至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国家的名字也与月亮有着直接的关联。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中写道:“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月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照!苟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由是义故,谓之印度。””’在中国佛教中,月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直观喻象,象征着本体佛性。永嘉玄觉说:“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摄。”(《永嘉证道歌》)佛家著名的著作《指月录)就是以手指比喻借以证悟的法门。而月亮就是如如不动的清静法体。有关月亮的最著名的一个比喻我们可以在《大涅?经》卷九《如来性品》中看到:‘譬如有人见月不现,皆言月没而作没想。而此月性实无没也。转现他方,彼处忠实复谓月出,而此月性实无出也。何以故?以须弥,山障故不现。其月常生性无出没,如来应正遍知亦复如是…,如是众生所见不同,或见半月,或见满月,或见月蚀。而此月性实无增减,常是满月。如来之身亦复如是,是故名为常住不变。复次善男子譬如满月,一切皆现,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泽水中若井若池若盆,一切皆现。””’经中认为,月本无圆缺,是人由于自身肉眼的局限性和被物所遮挡,才误以为月亮有变化。其实月亮所比喻的如来佛性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净不垢的。
除了本体的比喻。禅门中人也最喜用月来描绘明心见性后不可言说的境界。比如禅宗灯录中记载。唐代宝积寺的一个和尚描绘自己得道后的境界:‘决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另外一个僧人解释这种境界:‘?倚雪巢犹可辨,光吞万象事难明。””可见,一轮冷月当空,正是佛家的无可分别而又朗照十方的自在境界。
禅镜就是诗境。月亮这一美好的禅镜对中国艺术的创作影响深远。不论在文学作品还是在画作中。可以说无月无以成诗情无以成画意。著名的如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的‘筒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至于禅师们以月来谈佛论道,寄托雅意,那就更是屡见不鲜了。如法演的《送仁禅者》云:“白云岩上月,太平松下影。深夜秋风生,都成一片境。”(《古尊宿语录》卷二十二《黄梅山东山(法)演和尚语录》)比如三平禅师有颂云:‘害提慧日朝朝照,般若凉风夜夜吹。此处不生聚杂树,满山明月是禅枝。”(《祖堂集)卷五艾三平和尚》)”’
在中国电影中,月的意象也是俯拾即是。在追求传统美学风格的作品中,月是体现诤晴画意最好的手段,可谓无月无相思;在有关佛教题材的作品中,月更是作者阐释佛理,挥发佛趣的最好工具,可谓有月方有禅。学者刘书亮在总结谢晋电影时发现了一个创作规律,那就是“白天叙事,夜里抒情;闹中叙事,静中抒情”。僻静单纯的空间非夜色莫属,而月亮又是夜晚最美的主角。以月光为光源,便可营造出白天所不具备的特殊意境效果。这点连明代的张大复也深谙其道,他在《梅花草堂笔淡》里写道:‘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圆亭,屋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之则深,蒙之则静;金碧之彩,批之则醇;惨悴之容,乘之则奇;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而不可了。以至河山大地,藐若皇古,犬吠松涛,远于岩谷,草木生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为我也。””’在电影的光影世界中,这种‘能移世界’的月色更是被运用的出神人化。曝光控制技术和照明手段的利用,可以使得景物在月光下呈现出单纯化洁净化的审美效果。比如被学者经常提起的谢晋导演的《芙蓉镇》中‘扫街’的场景中,白天的世态纷杂、众声喧哗都隐没在黑暗之中,小镇的青石板街道在月光这一假定光源中被纯化和强化,形成了一个宁静、空灵的“良知的乐园”。
营造意境的大师无不是利用月亮的能手,蔡楚生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将月亮的意象反复运用,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空里,月亮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但相同的是,月亮都成了创造意境的最好手段。
在佛教题材影片中,月亮的出现就不仅仅是出于美学氛围的考虑,它充满了强烈的宗教意味。比如《一轮明月)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的{轨己影片,片名本身就用明月的形象象征了传主高蹈清洁的人格和超凡脱俗、圆融无碍的佛门境界。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生前为弘一法师一生的题词便是:‘‘x尽奇珍供肚眼,一轮明月耀天心。”在片中几次出现的月亮都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导演的创作宗旨。其中一处是描写叔同成长时,池塘中一弯月,镜头慢摇,主人公已经长大,琴声不变,时空已经悄悄转换。另外一处是李叔同出家前夕与妻子在:一个房间内,两人分坐在床的两侧,李叔同告诉妻子要出家的决定。这时房间是黑的。从窗外躬进一束月光,照亮了李叔同的身体。月光是蓝色的冷光源,在大面积的黑色中尤其显眼,既使画面风格宁静素朴,也很好的象征了李叔同此时欲冲破红尘、奔向净土的心境。影片最后的画面是,已近老年的弘一法师乘小船,在满是油灯的湖上前行。前方远处一轮明月悬于半天,光辉皎洁,照彻大干世界。令观众再一次感受到了弘一法师那如月亮般光辉灿烂的人生。
- 上一篇:漫谈中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
- 下一篇:诠解动画电影中自然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