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透析
时间:2022-07-08 06:03:00
导语: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时代,知识经济,信息社会都在冲击着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原有的教学模式及课程结构已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中国正在由“服装加工大国”向“产业开放”和“国际服装中心”的目标迈进,这对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教育也将随着这一大趋势,重新定位,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我国服装教育的一个转型期。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先进的服装教育理念和经验,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构建全新的既有民族特色又与国际运作规则接轨的服装教育体系。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教育观和时尚观的全球同步化。因此中国服装教育将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国内服装教育界作出了诸多尝试。如:1、营造国际化服装教育环境,开展学术交流聘请国际化教师。2、尝试国际合作办学,走国际化服装教育之路。例如:纽约时装学院(FIT)与“浙丝”加拿大拉萨尔院与东华大学合作办学。3、服装专业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4、服装教育的定位更准确,强调自身特色。5、加大教学的科技含量,以新的内容和方法来适应社会发展,以产业科技提升教学科技含量。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上,我们坚持根植于民族文化背景,弘扬传承传统文明的精髓。加之高起点,抓住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机遇,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服装的整体优势及岭南独特的人文背景为支撑。共同探求高职高专服装设计新型培养模式,以我院长期以来形成的艺术设计教学之优势,注重艺术创新思维的开发,形成了“有设计思想、有艺术素养、有专业技术”的教学理念。形成了特色的“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及主题教学方法,从而有别于其它高职类院校的鲜明专业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一、以立体的课程链理念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新世纪就业领域的变化和企业的迫切需求,通过对国内知名院校优秀的主题教学方式及我国受教育者现状的大量研究,借鉴国内外具有行业操作规范的时尚设计工作室方式,对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大幅度改革。首先,改革以“理论够用”为原则,偏重艺术创新思维的培养、设计研究方法的掌握。其次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成为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主导者。以此为中心重新整合模块化课程体系,重点将分散的专业主干课程由单科独进的结构改为立体的课程链“链式”结构,并增设多门相关科目或课程以拓宽研究领域,优化教学内容,并以此为核心课程,同时开设双语教学。所谓立体的课程链链式结构是指紧紧围绕主题、有针对性的集相关学科与多门课程为一体,使各知识点形成相互链接,互相渗透,相互促动的关系。而课程链“链式”结构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教学内容有机重组,这种灵活性有利于促进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优化,突破了历来既定的课程设置“规则”和“秩序”,实现了相关领域多种学科的融汇、交叉与综合。但这种灵活性区别于随意性,首先由于服装产业已成为高度动态化、信息化的产业,由于服装时尚意味着“变化”,因此变化的规律性和方法的合理性也成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从而体现了课程结构的灵活性、综合性和逻辑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时效性、应用性。同时围绕核心课程的建设,又加强了基础课程与其核心课程的联系性、互动性。在整体上保证了课程结构的完整性、立体性、现实性及超前性。
二、以主题设计工作室教学为主导、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新的教学方式,必然带来新的思路和产生新的思考。这大大激发了我们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尝试把主题教学方式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和推动学生围绕“主题”进入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可自由组合为若干小组。主题教学是基于实际的“问题”教学法,注重过程研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掌握方法,具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过程也是对视觉潜藏文化元素的学习、研究及信息的储备。它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方法或探究步骤,“方法论”贯穿在整个教学研究的不同层面。每一个主题都是不同的问题,而主题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因此,主题是动态的,没有固定模式,必须根据特定的需求重新拟定,由此,形成了“灵活性,针对性,应用性”强的主题确立方式。核心课程由于多学科交叉、综合教学的特点而必然体现为教学小组“集体备课、团队教学”的授课方式。由于研究式的学习、促使教师设置“情景”以不断提问及组织学生讨论、个别探讨、答辩、启发、引导等多种方式推动学生学习,并以“设计工作室”形式为主导开展教学。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自然转换。由此课程的组织及教学是能动的,自始自终是在一个不断演变和拓展的进程中完成的。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了综合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团队的协作能力。除此,还特别重视隐性课程的设置,邀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讲座、交流、座谈,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与社会与行业的联系。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方式,采用理念先行,从新生入学开始,利用师生见面会、讲座、展览等形式推广、介绍,从思想上有了初步认识。为正式进入主题及设计工作室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以适应行业多层次的人才需求。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职业化教育,注重培养具有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人才。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职业能力。如英国累斯特工艺学院和赫特斯费尔特工艺学院,采用“三明治”式教学,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再去工厂实习一年,然后回到学校读一年后毕业。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课程设置,除大量的服装设计、结构工艺课外,还安排一定的广告宣传、陈列设计、服装编辑、市场营销课程,让学生从中培养自身的能力。我国的服装专业是从工艺美术起步的。重视绘画基础,而专业知识较薄弱,课程设置与教学手段均较单一,学生进入社会后磨合期较长。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加速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新行业不断涌现。人才的流动性更大,新的职业岗位及其技能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缩短学校教学与服装企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满足服装行业对多类型、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我们针对人才市场进行了调研,系统分析、研究了不同规格人才岗位群的能力结构,找准人才定位,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和层次,用职业化要求强化实践能力,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四、调整专业结构,拓展专业口径,以提高就业率。
入世后,服装产业的国际化,关键在于服装教育的国际化。中国的服装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要与国际接轨,国际化合作办学确为一条捷径。通过教师学生的互访、交流、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治学经验,资源共享,以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服装教育体系”为根本目标。展开为现实经济服务的具有国际化特征的服装教育。
由于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服装市场在趋向规范化、细分化和多样化,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岗位呈多元化及动态的特征。而每位学生都需要获得工作,并渴望找到适合或满意的工作,这正是职业教育的目的。因此,根据各种岗位能力的要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促使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在二年级后,提供多种选择的机制,有针对性或具体目标增强专业技能、促使学生提高解决职业问题、技术难题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合理调整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及大纲时:有目的将绘画技能以“够用为度”相对压缩了绘画技法方面的课时和无效课程,适量增加了相关文化方面的内容,增设了较大比例的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课程,加大实训课时比例,增设了实训相关科目。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力求给学生最大程度地留出向多领域拓展的空间与时间。以顺应服装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层次结构的多种需求,适应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
综上所述,梳理国际服装教育的历史脉胳,总结我国服装教育的经验教训,吸纳国内外服装教育的先进经验,发掘中国服装文化精髓,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服装教育模式。改革是令人兴奋的事情,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和各种问题,尚需要我们继续共同努力去解决,因而探研究是永无止境。
- 上一篇:资金价值在企业的应用刍议
- 下一篇:证券市场的法律保护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