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定格动画的魅力分析

时间:2022-05-14 05:25:00

导语:剖析定格动画的魅力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剖析定格动画的魅力分析

摘要在CG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一部“笨拙”的定格动画《玛丽与马克思》出其不意地爆发出了强大的情感冲击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禁促使我们再一次思考是否电脑特技是赋予动画魅力的唯一方法,还是另有途径?本文以这部影片为线索展开对定格动画魅力的探讨。

关键词定格动画感动反机器主义

动画制作技术的不断突破推动动画艺术不断创新。回溯赛璐珞胶片的发明让动画从小众的实验艺术走向了大规模生产,打破了动画只能表现简单的线条色块的束缚,动画不仅可以表现细腻的细节,还可以表现复杂场景的空间层次、立体效果等。而今CG技术的运用,更使动画艺术在题材、视觉效果上有了重大突破,气势恢弘的大场景、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视觉特效,带领观众不断刷新自己的视觉体验,同时也使动画艺术步人了CG一枝独秀的时代。但技术的先进与否,技术含量的多少,却并不是决定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要素。我们可以透过《玛丽与马克思》这样一部没有许多高科技含量的朴素的动画作品来分析它成功的原因,一起重温定格动画艺术的魅力。

《MaryandMax》(《玛丽与马克思》)可能是近几年来制作最不追求技术的一部动画电影了,极其简单的造型、非常笨拙的动作、照片叠加式的转场、平铺直叙的剧情设置,以及除了在角色的舌头、发卡、帽子等小细节上使用了极少数的红色外,近乎黑白电影的画面。但就是这部没有华丽、逼真的视觉特效、也没有大规模的宣传造势的看似平淡无奇的动画片却出其不意地爆发出了强大的情感冲击力,使该片成为有史第一部票房突破百万的澳大利亚动画片,并成为了2009圣丹斯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这也是以高品质小成本独立电影聚集闻名的圣丹斯电影节成立至今25年来,第一次选择一部动画电影作为开幕片。

影片从70年代的美国和澳大利亚讲起,为我们记录了两位异国笔友在彼此灰暗、单调的人生里,依靠简单的信件往来,互相慰藉和取暖。尽管他们相隔万里。尽管一个是44岁的犹太人,一个是只有8岁的孤独的澳洲小姑娘,他们在20多年的时光里,在一封接一封的书信中,彼此见证人生的种种成长和经历。本片取材于导演自身的经历,导演亚当艾略特用他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将这个关于友情并包含亲情、爱情和陌生人之间感情的故事缓缓展现开来,无论是冷幽默的强调,还是带着忧伤的情愫,都极富感染力。在CG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反而被一部“笨拙”的定格动画深深打动,这的确值得我们再一次思考是否电脑特技是赋予动画魅力的唯一方法,还是另有途径?

一、表现题材的多样性

大凡动画片的主题尤其使电脑动画,要不温馨轻松令人捧腹或者要不镜头闪动超级炫目。《玛丽和马克思》却有着其他动画所没有的温情和凝重。它只是探求人的自处和相处,在找寻能够安抚心灵的处世之道,这使得它的题材具有了永恒性。本片如同它灰暗阴沉的影像色调一样,充满了黑色幽默,这种幽默叫人忍不住发笑,笑过之后又难免哀伤。影片整体风格粗犷色彩单一,但是每个细节却又夸张怪诞,极其独特,用简单的影像讲述简单的故事,但是我们得到的观感却并不那么简单。因此从编剧的角度来说,它就是一部穿着动画外衣的真人电影。它从简单的故事里引发的是人们对现代社会、对社会中的人、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等等诸多问题的反思。在电影资源如洪水泛滥的今天。我们早已经历了无数次世界毁灭,拯救了无数次的地球,看过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听过了无数的喜怒哀乐,却为了马克思家一墙记录了纯真友谊的照片泪流满面。这恐怕是因为在现代社会里,每个心里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种孤独,而那一墙的照片是孤独的出口。

孤独从来都属于成年人,用动画片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主题是冒险的,却又不是不可为的。成人动画的缺失是这个时代的遗憾。无可否认,动画片这种艺术形式特别受小孩子们的青睐。然而,如果仅仅将动画片定位在儿童片这个层次上无疑是对动画艺术的一种狭隘和误解。大量合家欢式的动画电影,使得动画片创作严重趋向同质化。大量的重复建设在造成审美疲劳的同时流失一批观众,并且失去作为一种艺术种类所应该具有的责任。

《玛丽和马克思》在带给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孤独的现代人一丝温情的同时,还给动画创作带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原来动画也可以不娱乐、搞笑,不循循说教,也可以是记录,可以深沉,可以感动。

二、表现技法的多重性

动画使普通人有机会扮演了一回上帝的角色。Animation(动画)的本质含义和精髓在于创造生命、创造世界,使无生命体活动起来,给与其生命和灵魂。想想看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神奇的事情,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物件,可以在你的手里面拥有生命,拥有性格,你可以赋予它人格,决定它的命运,你可以创造一个完全独立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是看得到,听得见,摸得到的。

定格动画(stop-fhotionAnimation),是通过逐格地拍摄静止的对象然后连续放映,从而产生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奇异角色的动画效果。我们通常所指的定格动画一般都是由黏土,木偶或混合材料的角色来演出的。这种动画形式的历史和传统意义上的手绘动画(CelAnimation)历史一样长,甚至可能更古老。在电脑动画产生以前,定格动画一直是立体动画的唯一选择,并定格的拍摄手法也曾经让许多电影名留青史,比如说1934版的《金刚》为当时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还有大名鼎鼎的《泰坦尼克号》算是电脑特技普及之前的最有一部定格特效的优秀作品。综上所述,定格动画有着并不比电脑特效低的表现力。

而与电脑动画不同的是,定格动画的所有元素都真实存在的事物。它有电脑动画没有的实在感。从简单材料的直接摆拍到综合材料的精细雕刻、数字操控拍摄,材料就是影片主体。在这一点上,它又比电脑动画多了一份实物的亲切感。定格动画是真实的,包括从灯光到摄影,再到角色的表演,都具有真实性,它的材质是人们非常熟悉,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都能想象把它拿在手上摆弄的感觉。银幕上跳动移动的所有的物体都像一个个的手工艺品。可以想象,当创作者让手中的一根铁丝跳起舞来,这种真实感和用依靠庞大的电脑系统,用鼠标点了无数次参数之后调节出来虚拟的动画效果是无法比拟的。

另一方面,和实拍影片相比,定格动画又具有动画本身的夸张性、卡通性、充满梦幻色彩,具有虚拟性。定格动画创作出来的世界没有现实世界中的规则、约束。它是天马行空无所不能的。

可以看到,定格动画既真实又虚幻的特性让它具有与众不同的质感。这一特性在《玛丽与马克思》这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影片用一种很不真实的造型方式——形体简单、笨拙、夸张,表现的却是一个充满各种规则的真实世界,影片题材严肃,主题深刻,却用简单的非真实感的粘土动画来表现,给人以陌生感、荒诞感。这种陌生化是对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创造性地损坏”,使观众能用情感逻辑而非理性逻辑去感受导演想要表达的。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同时这种陌生化,也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感觉,它产生的审美功能也不局限于使人产生新鲜感、惊奇感的范畴里,人们好奇、震惊之后,面对的是陌生化形式所构建的新的意义的空间。”定格动画技法的多重表现性,正好是这句断言的实证。

三、表现方式的非机械性

定格动画难能可贵地体现出了“机器复制时代反机器主义的光辉”。从摄影产生开始,我们就进入了一个无法脱离的机器复制的时代,复制时代的到来培养了人的惰性,也让人们对非机器复制的产品感到尤为宝贵,各种手工的产品重新得到了大众普遍的认可。然而,今天强大的CG技术让动画生产几乎可以完全远离手工制作。一部CG动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完成,因为它的角色设定和动作设计都由程式提供了无数种可能,设计师有时候是在固有的、累积好的数据中选取适当的角色表情和动作。最重要的是,制作者不用担心镜头修改的问题,这比起手工制作要容易得多。曾经有人预言演员这一职业即将会消失,因为CG技术可以虚拟出任何你想要的角色。这样的言论与摄影技术出现时有人预言“绘画必将被取代”惊人地相似。当然事实同样证明了它的谬误。虽然,面对这种既省人力又出效果的伟大技术我们不得不担心它会让传统手绘动画、定格动画无立足之地,近几年的多部优秀的定格动画作品的成功却让我们的担心显得多余。我们似乎只记住了定格动画虽然比现代计算机技术制作动画的方式更加费时费力,却忘记了它也拥有强大的亲和力。《玛丽与马克思》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曾经有人在看了《玛丽和马克思》之后评论说:“这一部定格动画唯一的瑕疵就是留在角色脸上的制作者留下来的手指印。”其实,这个瑕疵弥足珍贵。在冰冷的机器和技术控制着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的时候,那一个带着体温的指纹将是永远被怀念的。《玛丽和马克思》的成功不是定格动画的成功,而是人类在“机器时代”里面由于对温暖的渴望而体现出的反机器主义的光辉,也让定格动画在复制时代散发出的手工制作的美感更加闪耀。

综上所述,《玛丽和马克思》的出现,不仅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定格动画的崛起的曙光,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从它身上延展出来的定格动画发展的新方向,它还甚至可以延伸到整个动画领域。它也在提醒我们,只要是真实并真诚的表达,就可以超越技术的囚笼去讲述一个直达人心的经久故事,而这正是现今中国动画最缺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