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印顺大师眼中的宗教一探
时间:2022-03-11 03:39:00
导语:小议印顺大师眼中的宗教一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印顺大师上世纪初出生于浙江海宁。跟大部分同辈的中国人一样,大师一生随着历史的浪潮漂流起伏,历经战乱、运动,与现实抗争,曾经苦闷,曾经顿悟,曾经热血,曾经顽固不化,曾经上下求索。大师厚积而薄发,在生命的后半截大力盛开,他和他的弟子使人间佛教的思想得以行于世间,成为影响深远的宗教运动。在大陆对于印顺大师的介绍中,总免不了提到,大师是太虚大师的弟子,人间佛教的思想来自太虚大师,而大陆倡导人间佛教的一些大师也以太虚大师为宗。印顺大师自己,也承认。但是,身处在飘摇年代,繁忙的太虚大师所提出的人间佛教在思想、内容、实践各方面来说,毕竟有限,也与印顺大师的毕竟不同。鉴于大陆的佛教界是改革开放以后才重新开始恢复生机,印顺大师却从到台湾就一直耕耘不辍,说他才是人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个人认为并不为错。大师对于宗教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印顺大师;宗教;佛教
秉承着先辈如太虚大师的改革精神,为佛教的现代化以及佛教之复兴而奋斗终身的印顺大师,既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也是一个著作丰富,在学术上广受承认,备受赞誉的大学者。他自称“佛弟子”,不是哪一宗哪一派的弟子,而是“佛”的弟子,他主张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应该兼容并蓄,不应该只取一经。他所撰写的作品,如《印度之佛教》之类,乃是踏实研究之后,写下的严谨的作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宗教徒,凭着宗教热情,从信仰的角度出发,加入许多自己的宗教体验和自己愿意相信的故事的成果。这样有些矛盾的印顺大师的宗教思想,会让人好奇并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宗教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即使在人类社会极大繁荣,科学技术发达倡盛,人类自信心爆棚,宣称“上帝死了”,宣称唯物主义是唯一真理的时代到来很久之后的今天,宗教仍然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常见的社会现象之一。或许,正因为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影响无孔不入,也使得人们对于宗教的认识五花八门。
自来,关于宗教的定义、概念便多如牛毛、层出不穷,似乎每个学者心中的宗教二字的含义多少都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
《辞海》中对宗教作了这样的定义:“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宗教百科全书》的定义为:“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得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应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
中国的主流认识,无一例外地,把宗教定义为一种“意识形态”,从这个中心出发去做一些描述然后作罢。
西方学者对于宗教的定义却往往让人有大开眼界之感。如门辛的“人与神圣真实体验深刻的相遇、受神圣存在性影响之人的相应行为。”,缪勒的“人对于无限存在物的渴求、信仰和爱慕。”……总的来说,西方对于宗教的定义,多数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作文章。
印顺大师所著的《妙云集》下编中,有一篇叫做《我的宗教观》的文章,大师在里面对自己的宗教观做了一番全面的介绍和剖析。
大师在开篇,就说明自己是佛教徒,是以佛教的世界观来看宗教。然后表明对宗教的态度,宗教不是迷信,是人类的文明根源、人类智慧的产物,宗教与人类的正常生活是不可分的,“大家应以谅解的同情去了解他,或者进一步的去接受他。”。
大师说明出自翻译“Religion”的宗教一词对于宗教的定义并不能很好地囊括所有的宗教,于是自己引用佛经给宗教做了一个新的能合于所有宗教的定义:“宗,指一种非常识的特殊经验;由于这种经验是非一般的,所以有的称之为神秘经验。教,是把自己所有的特殊经验,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他人了解、信受、奉行。”
接下来,印顺大师从宗教的本质、宗教的特性、宗教的层次、宗教的类别、宗教的价值以及宗教之理想等六个方面把他的宗教思想做了一个全面展现。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条:第一,宗教的本质是人类在环境中的意欲表现;第二,宗教有两个特性,即顺从于超脱;第三,大师从佛经诸天世界的建立层次,说宗教有五个层次,“多神、一神、梵我、唯心、正觉”;第四,宗教分三个类别,自然宗教、社会宗教以及自我宗教;第五,宗教的价值在于宗教能使我们强化自己和净化自己;第六,关于宗教的理想“永生”和人们对于佛教的“无生”的误解及解释,提出“新生”概念。
总体上来说,就是在对自己的宗教观念做一个阐述的同时,为读者解释一下部分的佛教观念。
印顺大师关于宗教的定义,无疑非常独特,准确地揭示了宗教的一个面,解决了佛教这个“没有神”的宗教的定义问题——这个问题,关注的人很多,有人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对某种精神实在的神圣义务。”,也是从这个问题出发的。大师关于宗教的本质是人类在环境中的意欲表现的论述,与西方一些学者的观点不谋而合,如蒂利希就把宗教说成是“人的终极关切”。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他的这种说法,其实跟我们传统的宗教定义也有相通之处。
宗教“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这样的说法很有道理,但是,从某种角度而言却有些粗糙感。这并不是宗教独有的现象。人们的意识中,每时每刻都有因为自然力量或者社会力量或者两者合力而产生的“歪曲、虚幻的反映”出现,这些反映却大多不是宗教的。换句话说,不是只有宗教这种意识形态里,才有对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歪曲、虚幻的反映”。印顺大师对于宗教本质的论述,对于这个定义,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个不错的补充。是的,宗教在“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的这一层身份之外,它还有另一个面目。它是一代又一代在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下生存着的人们,从自己的欲求出发,为了自己的精神需要而做出的一种精神上的创造凝结成的、永续创作和永不完成的作品,随着时代、社会的变化(下转第39页)(上接第38页)而变化。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外来影响的结果,其中也饱含着人类追求幸福、安宁的主观能动作用对人自己、对社会的影响。
不能了解这一点,即不能认识完整的宗教;不能了解这一点,即不能解释当今世界的宗教形势。
近代史上,地球人经历了理性大解放,无论是西方东方,现代的文明之花到处开遍。百年以前即有人预言宗教的衰落,而宗教的确也有起有落,但是,无论是现代文明的冲击,还是历史巨浪的暴力碰撞,都没有对宗教造成致命伤害。二十世纪末叶起,宗教的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却有了复苏的上升趋势。信教的人在增加。尽管世界上仍然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多数,这些人并不都是文盲、不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急需精神鸦片慰藉的社会成员。
是的,我们不能认同印顺大师那样的佛教徒的一些观念和态度,绝不会说出诸如“这不是鸦片,而是维持生命的必要营养”这样的话,但是,过去关于宗教即是一种精神鸦片的看法,的确是武断了。
现代宗教研究早已表明,宗教虽然的确能为统治者所用,变成麻痹人民的工具之一,但是,宗教的功能远不止于麻醉剂一项。历史上,古今中外的统治者们莫不对宗教的麻醉功能努力加以利用,但是,事实上,根本没有仅仅依靠麻醉统治的可能。宣扬宗教精神,不论是教人以和平,还是煽动起圣战的烟尘,历史上所有的事件背后,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宗教,而是真切的人的利益!!虔诚信佛的农民也会抄起大刀,跟随领袖在血与火之中来个生死之搏,狂热地向往着耶路撒冷的基督教骑士也会发起叛变起义回家。
没有人是真正的傻瓜,即使是狂信者也有理智的一面。何况所谓狂信者,历来在任何一个成规模的宗教里都不能占信徒的多数。宗教里的信徒们(包括狂信者)都是有所求而来,他们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一个的个体的人,这一点不会因为信了什么教而有改变。宗教之所以在今天的世界仍然风行,乃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仍然需要它,因为无论是科学还是政府都不能使人的欲求得到足够的满足。这些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求也就不可避免地转向宗教。正如印顺大师所说的:“这一切,如世间而可以使人类满足,获得,那宗教就可以取消了,否则宗教会永远的存在。”宗教是人的宗教,宗教学也是研究人的科学,如果不能放下历史的歧见,认真观察了解、体悟人的存在、人的处境,则不能触及宗教问题的真正核心。
参考文献
[1]释印顺.妙雲集[M].台湾:正闻出版社2000
[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3]宗教百科全书[M].
[4.]罗德尼·斯达克[美].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美].宗教的未来[M].高师宁张晓梅刘殿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埃里克·夏普[英].比较宗教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斯宾诺莎[荷].神学政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 上一篇:复核在中药调剂中的作用综述
- 下一篇:探索让教育教学在爱心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