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美术教学表现特性
时间:2022-02-14 04:02:00
导语:论析美术教学表现特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漫长的绘画史中,人们借助解剖学,物理学的色谱规律等知识,已经把绘画中的写实性发展得淋漓尽致。随后,人们又发现自己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人类原本的情感和意识,于是绘画中出现了现代派。现代派画家不满足于对客观的写实性描绘,扬弃纯写实性,追求直觉和潜意识活动,把人的内心的情感、情绪通过外在的形象、符号,用不同于前人、不同于别人的方法进行描画和表现。儿童由于不受现实经验的约束,也未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在绘画中常常画出与人们主观认识相反的形象,恰好与现代派绘画的表现手法有着相似之处,发人深醒,令人喜爱。但他们的这种表现通常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自生自灭,原因是受到了客观世界的异化,潜意识的萌动渐渐地消失了。另一种则受到外界对绘画作品像不像标准的指责,自我受到挫伤,渐渐地重新受到客观物象的束缚,原有的主观感受也荡然无存了。这是非常遗憾的。
实际上儿童的这种自我表现意识是非常可贵的。它可以帮助儿童认识自我,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可贵的自信力将为儿童的心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他们在竞争的社会中得以生存。美术教学中引入表现性美术教学思想便可帮助儿童发展自主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情绪,投入美术活动,表现性美术教学引导儿童在绘画活动中以客观物体为引体,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并不断将其补充扩大,从而达到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发展儿童自我意识和培育完善健全人格的目标。
一、传统美术教学与表现性美术教学
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写实性的绘画造型能力。以专业美术人员的造型能力为目标进行的课程设计,对观察和表现都设定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比例、透视、体积、明暗、构图、质感、色彩等造型艺术的基本知识,还要做到能准确真实地描绘观察对象。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职业美术教育无可非议,它对造型能力的要求也是美术教育中必须要考虑的。但如果只是简单地,一概而论地把它移植到儿童美术教育上,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其中造型技能技巧的难度,是理解力还不强的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难以达到的。它容易把儿童已有的艺术直觉,潜意识的艺术创作活动压制下去,使儿童的艺术思维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
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思想,把儿童美术教育看作是针对全体儿童的基础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美术人员,而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和审美水平。培养他们的艺术性思维和最基本的美术造型能力。表现性美术教学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这一宗旨。其原则是借助客观形象,强调主观感受。表现性美术教学摆脱了单纯传授造型技能的教学模式和强调写实性的写生教学,它在教学中提倡发挥儿童的艺术直觉,在写生作业中,它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形象而且能联想到与观察对象相关联的其它事物及自己与观察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并把它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它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学生可不受客观限制将观察视点扩展,进行超现实的表现。学生在创作式的写生作业中学习基本的造型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了学生的艺术冲动,培养了审美能力。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表达他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这种方法还可以用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从而使儿童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得以发展。儿童在这些活动中确立了自信心,这些活动中没有失败者,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感受。表现性美术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素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具备了这些品质的学生,无论将来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都应得益于这种美术教育。
二、表现性美术教学的实践
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德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儿童自己的经验内容变得更精确复杂。要做到这点只有向儿童提供更多和仔细观察的机会和用于标示和改善监别力的必要词汇,并能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而只用一种机械的方式指导他们画画是达不到目的的。”这是罗恩菲德在美术教学中提出的一个革命性观念。它把激发更多的创作思想作为教学目标,把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做为教学目的,它表明用单一的美术教学形式是达不到这一目标和目的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为探求多种不同的美术教学形式,笔者对中低年级美术课中的写生课作了新的尝试,引导学生按表现性美术教学的要求,观察对象,表现对象。
1.以特征为主线的观察和表现
传统写生课的观察,要求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比例等客观属性。是一种以客观性为标准的被动的观察方式。其结果是在观察阶段就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对描绘对象特征的变形夸张,则在绘画艺术中比比皆是。这种对事物主体特征的概括把握及在这一基础上对其进行的变形夸张等艺术加工,是艺术审美心理中重要素质之一。在美术教材第六册写生“仙人掌”一课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对原教材的教法做了新的尝试和改动。引导学生在观察仙人掌基本形态的基础上,继续观察它的特征——主茎上交错生出许多茎片,茎片上有一组一组向外放射生长的小刺。然后要求学生不拘泥现有的植物形象,充分运用仙人掌的特征,在画面构图上对仙人掌的形象进行任意组合。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了十分丰富多彩的构成组合。有的强调仙人掌生长的茂密拥挤,有的突出刺的尖利,有的把一盆花扩展成多盆花,有的则把盆栽的侧人掌“移植”到原始沙漠环境中。全班40个学生的画面形态各异,特征鲜明。这种教学思路是:只要求学生掌握对象的基本特征,不做其它方面的具体要求,留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和表现契机,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直觉感受,任意组合植物生长的状态,置换植物的生长环境。这样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把学生从纯客观、纯自然的观察与表现手法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在观察中的主动性,学生不仅观察了解物体本身,还要意识到与它关联的其它物体与环境,从而延伸了学生的视觉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
2.联想性观察与表现
艺术作品的魅力之一就是通过艺术形象引起观赏者种种审美联想。绘画者在其创作过程中也会产生种种联想,并通过他的作品把这种联想与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出来。儿童天真无邪的天性与好奇心,使他们在绘画时更容易产生各种联想。联想性观察就是要求学生在观察物体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逐渐忘掉物象的自然属性,联想它的情感或它与其它事物的相通之处,然后再进行艺术上的加工与发挥。
在“不同姿势的手”这一课上,笔者改变了过去仅引导学生观察手指、掌骨、手腕等解剖部位的做法。而是先用手做了几个不同的姿态让学生联想其代表的情感含义。攥拳头表示愤怒或力量,兰花指表示放松和优美;挑大姆指表示赞许。还通过做手影游戏,引导学生联想手与其它事物的联系。这使学生的思维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根据不同的手形,通过与其它事物的联想,将手表现为和平鸽,老鹰,大树,蛇群等。赋予手以艺术生命。正如杨丽萍的舞蹈,舞蹈者用人的形体动作来表现孔雀、大树,表现水与火。人体的各种姿态,通过观赏者的审美联想转化为其它形象的艺术再现。
什么样的观察将决定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如果我们要求学生的观察是建立在纯客观的基础上,就把学生引入一个以客观为尺度的现实世界,表现的结果将比较单一。如果要求学生的观察是带有主观联想性的,我们就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调动起学生发散性思维活动,使学生运用变形的手法完成对描绘对象的超额观表现。达到“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超脱常规的成习,去看待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经验世界,发现组织和创造新的形象。”(摘自尹少淳先生语)的效果。使学生的对客观事物的自我感觉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绘画的表现形式进一步丰富,内心的情感表现与绘画能力同时进展。
3.超现实性观察与表现
这种观察与表现要求学生不满足于客观提供的条件,还要根据现有的条件将观察范围再扩大,再补充。比如“画眼睛”一课,可让学生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观察别人的眼睛。看眼睛是由哪些形组成的。然后再观察在瞳孔中看见了什么。进而联想眼睛看风景,看动物等时,瞳孔上会留下什么形象。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作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有的眼睛里装着满天的乌云,有的眼睛里装着洁净的冬天,有的眼睛装着美丽的花朵。还有一名学生画出了眼睛中自己的形象及自己眼睛中映射出的外部世界,生动地表现了大眼睛小世界的特殊关系。超现实性观察用已有的形象作为框架,然后替换其中一部分,再加入还未发生或在异地已经发生的情景作为补充和夸张。作为眼睛的本体这时已经演变为一个具有引体和联想功能的特殊画框,恰似古代园林隔墙上的透窗,为学生的自由联想提供了新的空间。用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德的话来说就是扩大经验范围,在新的经验范围内加进已有的旧的经验,使学生感到既新奇又不陌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把静态的形象变为动态的形态。把未来的和将要发生的意念变成现实。使思维跨越时间、空间达到超越现实的神奇意境。这种表现性的写生教学即有一定的写生意义又有大量的创作性活动。是以客观为引体,以主观为主导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参与化为学习的积极性。”(杨景芝)把学生游戏的天性迁移到绘画活动中。
4.不同视角的观察与表现
由于人们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生活规律,易对周围的物象感到平淡乏味。换个角度去观察和认识事物,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乐趣,笔者设计了“餐具中的我”一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反射物里观察自己。如从墨镜里看景物,看自己,小小的眼镜装着大世界。学生会发现改变自然界某些事物的比例后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奇特。从不锈钢的勺、叉、锅盖的表面看自己和周围景物的映象时,由于这些器皿表面凹凸不同,于是映象中人的某一部分被拉长、扩大和分离,学生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形象被改变了,他们开心地笑,尽情地画,生动地记录了那一不寻常的时刻。这一课使他们认识到通常的视角看到的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看物象,看世界还有更多的视角。换个角度,换个方式观看习以为常的经验世界则好似用三棱镜观看阳光,会分化出七彩颜色,使学生获得一种全新的感觉。寻找不同视角观察物象,特别是从那些非常规的角度去观察,就会获得新的感受,新的信息。使学生既掌握物体的常见形态,又知道物体在特殊环境中的形态,不断地扩大认知范围,积累经验,使心智与美术能力同步成长。
5.构成式的观察与表现
平面构成是现代美术的产物,它有意打破物象的自然秩序,按绘画者主观审美意识进行重叠组合,具有超然的装饰趣味。在这一思想指导上笔者改革了人物头像写生这一课。画人物头像较难,人的面部是学生最熟悉的同时也是最难画的。学生的观察易停留在局部,难以把握人物头像的整体和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改画完整头像为部分头像,让学生从不同形状的镜子里画自己脸的上半部、下半部、左半部、右半部。然后利用构成的方法把镜子和镜中的形象重叠排列在一起造成好似误入镜子商店,使画面中从镜子里到镜子外都流动着自我的影子。画面效果奇特有趣。这种方法不同于一般的写生,减弱了对形体整体把握的难度,把学生的表现能力转移到对局部形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表现,强调的是构图上的形式美和思维上的超前,技巧的难度相对降低了,易于学生表现。其结果是构成的组合美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发挥。构成式的表现与电影画面叠映与镜头切换的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处,又如有的连环画在单页画面上叠映了许多相关画面来表现同时发生的多个事件的表现手法。构成式的表现信息量大,加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生可不受时空限制,任意组合画面,但又要遵循形式美的构图法则。
6.拟人化的观察与表现
儿童喜欢童话故事,喜欢看动画片。他们喜欢让静止的画面都有生命,都会动,会与他们玩耍。他们的思维常处于一种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之间。这种状态正是艺术表现的最佳状态。把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引人写生教学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并将这种想象力转化为艺术表现。在写生茶壶、茶杯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形状,观察比较和进行形状组合外,笔者还引导他们看茶具像什么,联想它们与人和动物等其它物体相似之处,思维的缺口被打开后,学生的创作思维异常的活跃,他们热情地将茶壶把变形为一条叉腰的胳膊,把壶嘴变形为伸出的另一条胳膊,壶盖也成了小帽子。还有的学生把茶壶变形成大象茶壶。茶壶会自动向水杯里倒水,水珠四溅,童真童趣油然而生。有了这样的启发引导,在画工具的写生课上上,学生便大胆地改变了物体的正常比例关系,钳子变成了一个硕大的拱桥,汽车从钳下通过。建造工程中的大桥没有一个工人,锤子、钳子、锣丝刀自动操作,塑造了一个奇异的童话世界。这种拟人画法在写生教学中的引入犹如发酵粉,使学生想象的细胞迅速膨胀,使他们有意识地把不同形状的物体连在一起,创造出崭新的形象。拟人化的观察与写生改变了过去画什么看什么想什么的单一模式。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看到的虽然是静态的物体,但要联想到它的拟人的动态表现及与人的关系,并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7.美术欣赏中的观察与表现
欣赏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提高培养人们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小学生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不能照搬成人美术欣赏的模式,必须依照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行设计,使学生在欣赏他人的作品时,把自己的情感情趣加入进去,与作品、作者、与自己的同伴交流,通过作品,引起联想,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对作品评头论足,使自己成为美术欣赏活动中的主角。
(1)参与性的美术欣赏
学生欣赏一幅作品时,要求他们不仅要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还要看它有什么不足,需要怎样改动和完善。例:第四册教材第三页上的欣赏作品“破纪录”一画,画面上表现的是一个跳高运动员即将跳过三米高度的一瞬间,画面中远处的小观众睁大眼睛,屏住呼吸,紧张观看着跳高运动员的动作。欣赏这幅画时,学生们表示喜欢看人物的动态,当谈到画中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时,有的同学提出运动员跳高高度表现得不突出,应该在身后加云彩表示他跳得特别高。还有的同学说远处小观众表情都一样,“要是我害怕时就用双手捂着脸从手指缝里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经历感受带进作品欣赏过程中。有了这样的引导欣赏,许多学生对名家名画也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改进意见,无形中增强了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艺术感受。
参与性欣赏调动了学生的主观性感受,让他们以其亲身感受和经历来体会理解作品,在补充完善作品的同时,完善自己的情感表现,达到与作品交流的境界,避免了以往欣赏课中的被动接受他人情感,而自己则完全是局外人的欣赏模式。教师在参与性欣赏活动中要注重鼓励学生了解作品,并敢于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了解美术中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和欠缺之分。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大加赞扬。对有欠缺的想法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对一时提不出什么意见的学生也不要轻意否定。留给学生课外思考的余地,这样有助于维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自由我感受导入的美术欣赏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活动中,常常有一些学生不爱发言。原因是当他们看到欣赏主体形象后,产生了思维定势,对欣赏主体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先入为主的理解。使进一步的赏析思维活动受到阻滞。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改变了以前先看作品后谈感受的作品欣赏模式,一开始先不让学生看原作品而仅把作品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讨论该怎样表现这一题目。以第六册第二页“大街上真热闹”为例,这部作品以过街天桥为主体,画面表现了天桥拥挤的人群,天桥下川流不息的汽车。课上先让学生依照题目根据自己的感受体验,从不同视角描述自己表现这一主题时的构图。有的同学描述三层立交桥互相交错,行驶着不同的车辆的热闹情景;有的描述从司机驾驶室里看汽车排队,看行人通过机动车间空隙过马路的拥护场面。待学生的想法基本成形后,再让学生翻开书看要欣赏的作品。让学生观察比较什么地方值得自己学习,什么地方自己的想法比原作品要好。这样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能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加入到欣赏活动中来。
表现性要素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也是一种积极活跃的因素。它既能联结欣赏者与作者的情感,又能调动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情趣。它使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活动,从静坐观看的被动模式中解脱出来,使欣赏课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以自己的感受体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艺术欣赏活动。
在表现性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接受了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自信心理的暗示,使他们敢于对名家的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认识到艺术作品中没有唯一的标准,在作者的笔下是结果,在欣赏者的眼中则还可以发展。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接纳他人意见和敢于提出问题的良好品德和学习态度。这也是罗恩菲德倡导的统整观念在艺术教育中的体现。
以上的教学实践是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在传统和写生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按照新的思路做的一些教学上的尝试。希望能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做一些具体的开拓工作。通过表现性美术教学工作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师的教学目标要十分确定,目标的含义包括思维和技法两个内容。用最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学生内容感到既新鲜又不太陌生。能够做到这一点需要了解全体教学对象的文化背景。如他们喜欢看的书,电视节目,喜欢玩的游戏,喜欢幻想的事物等。以感受、情感、表现欲为先导,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路,为他们提供更宽更广的思维空间。
(2)在辅导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思路和构想,对他们的错误想法,也要想办法巧妙地化误为正,不要轻意地否定学生的构思,尽可能地发现其中可贵的闪光点,然后加以扩大,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不足,让他们全面了解自己作业的实际情况和将应怎样展开和整理画面;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再现、完善自己的表现欲。
(3)教会学生使用点、线、面、色完整地表达形象之间互相依托的关系。根据学生作品的实际情况分析画面上的主次、节奏。疏密、秩序、对比、和谐等艺术规律,帮助他们用一定的技法建立画面的整体关系,把美术知识要素与自己的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有所创新。
三、表现性美术教学和素质教育
表现性美术教学十分有益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表现性美术教学不以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充分显示和发挥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学会不同于它人、不同于己的新的思维方法。学生在课堂内的体验,经过教师的启发,扩展延至课堂外。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中,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还会分化、扩大和发展。使学生希望表现的原望得以实现,善于表现的才能得以施展。
表现性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对所要描绘的各种物象进行转换夸张。从而创作出新的形象。扩大了学生的经验世界,扩充和完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培养了他们的自主能力。使他们在绘画中不仅获得了精神上的快乐。更是亲身经历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审美活动。
表现性美术教学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去观察物象,将自己的情感和关注渗透到对静态世界和动态世界的观察中去。它一反以往以机械的、纯客观的态度来观察表现对象的模式。加强了人与物交流,易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建立起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
我国美术教育比起其它学科教育要年轻的多。美术教学很难对学生的表现做出量化的标准。但它涉及面很广,涉及到造型技能技巧、审美意识、儿童心理发育,甚至包含一些哲学上的观念与认识。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潜在影响是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尤其是表现性美术教学观念,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以美术学科自身内容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它包涵了美术学科中基本造型要素,美感训练等诸多内容。通过美术的形式从另一层面,另一视角,让学生来观察世界,描绘世界。同时在这一活动中使学生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它将使教师更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摒弃揠苗助长的实用主义观念。尊重儿童已有的经验世界。不断在帮助他们充实和扩大儿童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否定他们或用成人的经验取代他们的经验。尊重儿童自主意识。尽可能地留给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和空间。这种教育将不仅给儿童用艺术手段表现大千世界,表现他们内心世界的能力,同时也通过这一独特的艺术教育活动促进了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
- 上一篇:剖析小学课堂教学实施合作学习
- 下一篇:剖析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