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人物性格的重合论文
时间:2022-07-20 06:24:00
导语:古代小说人物性格的重合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牡丹亭》问世后,在社会上反响巨大,尤其是对女性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冯小青的故事在晚明广泛传播,小青不仅以一个受难的才女形象闻名,同时也是以《牡丹亭》的一个著名读者而闻名的。晚明的剧坛上突然兴起了一股“冯小青热”,出现了多部以小青为题材的剧作,以晚明在舞台上流行的三部小青题材的戏曲作品《春波影》、《疗妒羹》和《风流院》为例,可以看出,《牡丹亭》对小青题材的影响不单表现在对小青形象的刻画上,也表现在对情节的构置上,乃至人物的安排上。
[关键词]《牡丹亭》;小青;《春波影》;《疗妒羹》;《风流院》
一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杰出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作品的主旨是写“情”与“理”的冲突。汤显祖在《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生,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耶!”《牡丹亭》要以它所肯定和歌颂的“至情”去战胜虚伪的“理”,杜丽娘正是这种“情”的化身。杜丽娘对至情的呼唤,为情而死生的离奇经历,震撼人心。
《牡丹亭》问世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评论家们一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吕天成在《曲品》中把《牡丹亭》列为“上上品”,他说“杜丽娘事甚奇,而着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奈不谙曲谱,用韵多任意处,乃才情自足不朽也。”张岱评论说:“汤海若初作《紫钗》,尚多痕迹。及作《还魂》,灵奇高妙,已到极处。”清人吴仪一认为“元曲传者无不工,而独推《西厢记》为第一;明曲有工有不工,《牡丹亭》自在无双之目矣,”诸如此类的评论,不可枚数。
但是,也许汤显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牡丹亭》在女性读者中引起的巨大震荡,可能是远远超过男性读者的。从现存的种种资料来看,当时的评论家几乎都对《牡丹亭》进行了评论,而男性读者的评论绝大多数都是进行了较为理性的评论,要么是阐释情与理的关系,要么是对作品的文辞、音律、才情和本色等问题进行技术性的评价。女性读者对《牡丹亭》的评价是和男性读者迥乎不同的,她们是从感性出发的,她们借《牡丹亭》的故事和杜丽娘的形象,抒发着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明以来,在文教兴盛的江南一带,女子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女子的识字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当时印刷术的兴盛,又为文艺作品的文本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媒介。随着书籍传播的日益方便,女性的阅读数量也就大大增加了。阅读对于女性,特别是上层(士大夫家庭)女性来说不仅是一种消遣的方式,更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
《牡丹亭》问世伊始,便出现了评点本,明清两代现知的文人评点本有茅暎评本、王思仁评本、杨葆光的手评本、沈际飞评本,另外还有闺阁女性对《牡丹亭》的评点本,即吴吴山三妇评本和《才子牡丹亭》评本。据谭帆统计,明清两代《牡丹亭》的女性批评者有俞二娘、冯小青、叶小鸾、黄淑素、浦映渌、陈同、谈则、钱宜、林以宁、顾姒、冯娴、李淑、洪之则、程琼、林陈氏、程黛香等16人,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其中有不少还难以称为批评者”,但由于女性批评的稀少,所以“这已经是戏曲批评史上颇为珍贵的史料了”。从当时的记载来看,痴迷于《牡丹亭》阅读的女性不在少数,可以想象绝大多数的女性读者并没有留下评点的文字,她们只是默默地体味着《牡丹亭》所描绘的让她们心驰神往的亦真亦幻的世界。
女性读者,仅从现存的评点本来看,她们显然更注重的是对“情”的阐扬,杜丽娘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在女性中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共鸣。女性读者身为女性,不由自主地会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到女主人公身上,她们对杜丽娘的深刻理解是男性读者难以企及的。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如此多的关于女性阅读《牡丹亭》后因身同感受而悲伤自怜的故事。相传,娄江女子俞二娘,因读《牡丹亭》伤感而死,汤显祖还写了诗来悼念她,杭州的女演员商小玲,因婚姻不能自主,一直倍感压抑,一日她在演《寻梦》这一折时,心有所感而当场死于舞台上。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专门写了“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一回,写林黛玉听了悠扬婉转的《牡丹亭》曲词后,竟“心动神摇”,“如痴如醉”,“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可见,杜丽娘的形象是有着强大的艺术概括力的,在她身上既浓缩了当时女性的感受,也寄托着众多女性的期盼。
二
晚明的剧坛上突然兴起了一股“冯小青热”。据统计。明清取材于小青故事的剧本大约有12部:徐士俊的《春波影》、吴炳的《疗妒羹》、朱京藩的《风流院》、陈季方的《情生文》、胡士奇的《小青传》、来集之的《挑灯闲看牡丹亭》、无名氏的《西湖雪》、顾元标的《情梦侠》、郎玉甫的《万花亭》、张道的《梅花梦》、钱文伟的《薄命花》、无名氏的《遗真记》等等。
冯小青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是万历年间人。关于她的生平和不幸遭遇在当时许多文人的作品中均有记载。支如增曾为她作传,张潮的《虞初新志》中有《小青传》,张岱的《西湖梦寻》中有“小青佛舍”一则,冯梦龙的《情史类略》卷十四专写小青事,鸳湖烟水散人的《女才子书》卷一便是小青的故事。这些文人所记录的小青的故事,虽详略不一,但内容却并无太大的出入。小青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她生于扬州,自幼聪慧异常,十五岁时成为杭州人冯云将的妾。冯云将的妻子是一名妒妇,虽然小青事事顺从她,但还是经常遭到冯妻的折磨。冯妻让小青独自搬到西湖边孤山上的别墅居住,不准丈夫去探望她。小青孤独地在孤山生活,以读书作诗消遣,朋友杨夫人同情她,常来探望她,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杨夫人曾劝小青离开冯云将,脱离苦海,但小青拒绝了。后来杨夫人跟做官的丈夫离开了杭州,小青因此更加愁闷压抑以至于变得衰弱起来,不久得了重病,她不愿意治疗。在不久于人世前,小青找人为她画像,并像杜丽娘一样,在画像前焚香敬酒。小青死时年仅十八岁,她死后,冯妻烧毁了她的手稿,但她给杨夫人写的诗和信被保存了下来。
小青约生于万历二十三年,死于万历四十年。在她死后的十年间,小青以一个受难才女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并在不断的传播中变得越来越富有传奇色彩。卓人月在为《春波影》作的序中这样描述小青在社会上的影响:“天下女子饮恨有如小青者乎?小青之死未几,天下无不知有小青者。”剧作家们争相写出以小青故事为题材的剧本,并不断地从这个故事中挖掘出新的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小青不仅以一个受难的才女形象闻名,同时也是以《牡丹亭》的一个著名读者而闻名的。在以小青为题材的戏曲作品、文学作品及传说中无一例外地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情节:小青对《牡丹亭》的痴迷。
自《牡丹亭》问世以来,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牡丹亭》迷。《牡丹亭》在女性读者中广为流行,《牡丹亭》中的语言在女性读者圈内成了常被引用的语汇,在当时没有哪一部文学作品能够如此激发出女性内心的情感。杜丽娘既是闺中寻常女子的写照,同时又是现实生活中女子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她不仅感情细腻、内心丰富,而且能对自己的追求矢志不渝,普通的女性没有“升天人地求之遍”的可能,甚至连梦中会一会柳梦梅的可能也没有,正因为得不到,又极其渴望,无数和杜丽娘处境相似的女性由此而产生了强烈的伤感和共鸣。小青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小青的故事其实从一开始就和杜丽娘的故事缠绕在一起了。我们以明末清初在舞台上流行的三部小青题材的戏曲作品《春波影》、《疗妒羹》和《风流院》为例,来看《牡丹亭》是如何对小青产生影响的。
徐士俊的杂剧《春波影》写冯小青精通琴棋书画,嫁与杭州富家子冯子虚为妾。大妇对小青百般虐待。冯子虚的姑母杨夫人同情小青,于是劝说大妇把小青送到孤山别墅居住,大妇不许子虚去探望。小青寂寞凄凉,一日读《牡丹亭》,深为感伤,特地请来画师为自己画像,自我祭奠后一恸而亡,小青死后亡魂被道士度脱。吴炳的传奇《疗妒羹》写才女乔小青被卖与褚大郎为妾,受到大妇苗氏的虐待,进门后即被拘锁于后园内,后又被赶往城外幽禁,并拟将她毒死。小青感伤自己悲惨的身世,一病而亡。死前模仿《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欲画小像留为纪念。后小青为侠士所救,其才貌为吏部员外杨器所倾慕。杨中年无子,夫人颜氏颇贤惠。在颜氏的撮合下,小青嫁与杨器为妾,一年后,颜氏与小青各生一子。朱京藩的传奇《风流院》写才貌双全的杨小青被商人冯致虚纳为妾,大妇张氏十分悍妒,每日蹂躏小青。冯的姑母杨夫人同情小青,便说服张氏让小青独自住在孤山。落第书生舒洁郎偶然拾到小青的诗,把小青引为知己。小青病重而亡,舒请求南山老人施展奇术,使他和小青相会。小青死后被送到风流院人籍,院主正是汤显祖。舒在院主汤显祖、院仙柳梦梅、杜丽娘及南山老人的帮助下经过一番周折,舒洁郎终于得以与小青结为夫妻。
《春波影》和《疗妒羹》都描写了小青在阅读《牡丹亭》的过程中,被主人公杜丽娘的命运深深地打动的情景,其实与其说小青是对《牡丹亭》的痴迷,不如说她是对杜丽娘这个形象的痴迷。在《牡丹亭》之前,戏曲作品中还没有出现过杜丽娘这样一个为爱如此痴狂的女性。
对于当时绝大多数像杜丽娘那样处于封闭状态中的女性来说,爱情是令人神往的,是值得用自己的一生来追寻的。杜丽娘的美丽和青春无人赏识,她对爱情无比执著却找不到可以寄托的对象,她只能通过死亡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杜丽娘这样一位美貌而有才华的年轻女性的寂寞忧伤和小青并无二致,小青在杜丽娘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增加了她的自怜和悲哀:“我道世间只有小青痴得没要紧,还有个杜丽娘早则恁般也,”(第三出)《疗妒羹》在《题曲》一出中细腻地描写了小青在阅读过程中所受到的震撼。她在雨夜挑灯读《牡丹亭》,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的幽会深深地打动了空有一腔痴情却无处宣泄的小青:“好笑杜丽娘,悄然废书而叹,道圣人之情见乎词矣。春心拖逗向花园行走,感得那梦绸缪。你看柳梦梅,悄地把他抱去,软款真难得绵缠不自由。”(第九出)”虽则想边虚构,也是缘中原有,梦得正好。那不凑趣的花片,偏要闪觉他来,似这小花神妒色惊回到不如后面的老冥判,原情宽宥。最妙是寻梦一出,恨风光不留,把死生参透,只要梦魂守。”(第九出),读完《牡丹亭》后,小青顿悟道:“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临川序语,大是解醒。”(第九出),她由杜丽娘而想到了自己的凄凉处境:“似俺小青今日,怕不待,临川泪流。”(第九出)
小青把杜丽娘视为知己,杜丽娘心中爱情的觉醒和对自己青春、美貌的被埋没、无人欣赏的哀伤与小青如出一辙,小青对杜丽娘的心境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她和杜丽娘一样,把“情”看做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杜丽娘对感情的热烈追求,求之不得,宁可去死,死了也不甘心,还要到阳间去寻找的坚韧,对小青的巨大震撼可想而知。汤显祖所推崇的“至情”是一种纯粹的感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难以言表的深情。冯梦龙说:“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张潮甚至说:“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可见情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小青和杜丽娘一样,是为情而生的,情是她愿意用生命来追寻的。钱谦益就曾说,小青这个人是臆造出来的,小青二字即是把“情”字拆开的意思。姑且不论钱谦益对小青人物真实性的论断,但他起码说明了一个问题,小青是情的化身。在塑造小青的形象时,剧作家们之所以对小青挑灯夜读《牡丹亭》的情节不能割舍,那是因为杜丽娘和小青的内心世界有着太多的相通之处。杜丽娘自被汤显祖塑造出来后,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的痴情、至情和深情也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当剧中的小青在接受杜丽娘的同时,她的内心世界也就与杜丽娘相契合了,小青的不幸,特别是内心的寂寞和痛苦便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能不让人对这样的一个红颜薄命的女子产生深深的同情和理解。小青读《牡丹亭》后曾经写过一首缠绵悱侧的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这个“痴”在剧中反复被提及,它包含着对感情的执著,对理想世界的热望。杜丽娘是“痴”的,但她的“痴”最终得到了回报,小青的伤心却在于,她是很清楚地知道她的“痴”是不大可能有结果的,只能是一种无奈的徒劳,她只能痴痴地憧憬那美丽的梦中世界:“待我当做杜丽娘,摹想一回。这是芍药栏,这是太湖石。呀,梦中的人来了,也半晌好迷留是那般憨爱,那般痨瘦。只见几阵阴风凉到骨,想又是梅月下俏魂游。天那,若都许死后自寻佳偶,岂惜留薄命活作羁囚。”(第九出)”只是他这样梦,我小青怎再不做一个儿?”(第九出)在《春波影》和《风流院》中小青对现实生活是绝望的,她甚至也不幻想还有能改变命运的一天,她拒绝了杨夫人离开冯家的建议,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来生。小青并不惧怕死亡,死亡也许是她摆脱痛苦的唯一途径,她对现实是绝望的,她今生已无再自由寻求佳偶的可能了,生命留给她的只是惨痛的记忆。但杜丽娘死后终觅有情人的故事,又给了小青微茫的希望。如果死后真的有这样的可能,她真的还能获得自由的灵魂,死又有什么可畏惧的呢:“我小青活在此,担凄受寂,不若死了去,乘风驾雾,到也轻便。倘或花前月下,花斋柳舍有那有才有情的,我也瞧他一瞧。”(第九出)“我想杜丽娘一梦而亡,后在梅花观中遇着此人还魂以成其夫妇,我小青死后亦必有一段光景。”(第九出)正是怀着对未来爱情的期盼,小青模仿杜丽娘在临死前做了一件寄托她全部梦想的事:写真。她要留下自己的画像,给那个还未曾谋面也不知道是否存在的有情人,为此她让画师一次又一次地为自己画像,务必求得形神兼备。她像杜丽娘一样珍藏起画像,也希望能够像杜丽娘一样的重生,小青的形象在这里和杜丽娘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重合。观众由于理解杜丽娘的痴情而理解了小青的痴情,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小青的寂寞和悲哀。小青比杜丽娘还要可怜,杜丽娘还有梦中与柳梦梅幽会的美妙回忆,小青连做梦的机会都没有,更糟糕的是命运不仅赐给了她一个庸夫,而且还要让她遭受妒妇的荼毒,不能不让人感叹造化弄人,命运不公。
剧作家正是由于着重强调了小青作为《牡丹亭》迷的身份,并且让杜丽娘的形象投射到小青身上,因而在塑造小青形象时,剧作家并不需要用很多的笔墨来阐释小青的行为。因为有杜丽娘形象的铺垫,作者与观众之间已经达成了一种无须言说的默契。这不仅使得小青形象很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同时也使观众极易进入小青的内心世界。
三
在传说中小青的命运是极其不幸的,她郁郁而终后没有了下文,也没有关于她死后觅到意中人的任何记载——杜丽娘的故事虽美,但终归是梦,是幻,却恰恰不是现实。小青这样的结尾虽然真实,但却不能让剧作家和观众满意——这太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期待了。于是剧作家便用自己的想象补充了小青死后(无论是真死还是假死)的命运,不约而同地给小青安排了一个不错的结局。
徐士俊的《春波影》是一出杂剧,篇幅短小,以精致典雅著称。在《春波影》中,小青死后,亡魂被道士度脱,登上仙界。在这个幻想的结局中,小青终于脱离了人间的苦难,获得了永久的幸福。仙尼说:“这世上人人都道小青娘九泉含疼,那晓得在三岛逍遥哩。”(第四出)此剧历来获得的评价很高。祁彪佳的《远山堂剧品》将此剧列为“逸品”,并说:“此等轻逸之笔,落纸当有风雨声。小青得此,足为不死矣。”清人焦循在《剧说》中也说:“演小青故事为传奇者有《疗妒羹》、《风流院》两种,当以徐野君《春波影》为最。”《春波影》没有为小青安排一个相称的才子作为伴侣,这是很少见的,因此连小青都不禁要问:“请问大仙,天上这等怜才,何独才子佳人不能作配,却是为何?”(第四出)仙尼的回答是:“你也思金坚石坚,有几个李家的易安?你也思夫仙妇仙,有几个吴家的彩鸾?你也思双双的美缘,只有个少游的宅眷。那里讨个个价凤鸾俦,世世价鸳鸯伴,不记得骏马痴鞭。”(第四出)美满的姻缘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等的幸运的。与其作那无望的痴想,还不如享受眼前的幸福。《春波影》的结局倒也别致。
而《疗妒羹》和《风流院》的处理和《春波影》大相径庭,作者关注的不是小青死后精神的升华,而是小青今世的幸福,这明显地表现出受《牡丹亭》影响的痕迹。《牡丹亭》是一曲对真挚爱情的颂歌,但并未脱离才子佳人的结构模式,杜丽娘孜孜以求的仍然是怜香惜玉的才子,柳梦梅念念不忘的也还是沉鱼落雁的佳人,当杜丽娘的灵魂在梅花观找到柳梦梅后,她克服了重重障碍而终于与柳梦梅结为夫妇,了却了此生的心愿。然而,如果柳梦梅这个人物真的只是梦中的幻影,而非人间的真实存在,或杜丽娘最终没能找到柳梦梅,那么杜丽娘对幸福的追求也就会变得没有着落,无法使《牡丹亭》成为一个完满的故事。因此,要想让小青获得杜丽娘式的幸福,便不能缺少一个必不可少的人物——柳梦梅式的男性。小青的传说中虽然从未出现过这样的男性,但却丝毫没有妨碍剧作家们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因为这是小青得到杜丽娘式结局的一个重要保证。
在《疗妒羹》中出现了杨器这样一个识才、怜才的有情人,杨器因膝下无子,夫人颜氏十分贤惠,屡次劝他纳妾,杨器不愿仅仅为,生子便随便娶妾,他说:“世上果无佳人,情愿虚此侧室。”(第二出)亲戚褚大郎娶小青为妾,遭到大妇苗氏的百般折磨。颜氏一日来褚家,一见小青,顿生怜爱之意,同情小青的遭遇,不仅想救小青出苦海,更想把小青娶回家。杨器偶然见到小青题《牡丹亭》的诗,大为赞赏,见面后更是为之朝思暮想,他并不在意小青曾经给褚大郎做过妾:“自古许错了人,嫁错了人的,不妨改正。”(第十一出)小青死后(实为假死),杨器十分悲痛,他得到了小青临终前的画像,爱不释手,为小青的早夭而惋惜。他模仿柳梦梅的样子,频频地呼喊画像中小青的名字:“当初杜丽娘遗下春容,你如今也有春容;杜丽娘自加题跋,你如今也有题跋;丽娘青娘,今古如一,便似我这样的柳梦梅酸腐迂痴无所不肖,芳魂游知必不遐弃。且学他很叫一回。”(第二十八出)不仅小青以杜丽娘自居,杨器也以柳梦梅自居。作者在剧中便这样造出一个柳梦梅的替代品,他是真正理解、欣赏、爱护小青的人,当这样的男性出现时,意味着小青历经了种种不幸后,终于可以看到幸福的彼岸了。更有意思的,颜氏为了戏弄丈夫,让小青扮成鬼魂模样,“夜行书斋,做一出柳梦梅见鬼杂剧,以博一笑。”(第二十九出)在杨器一声声叫着小青名字时,小青叩门忽至,杨器见到小青,以为自己的精诚所致,画中魂降,又惊又喜。由此可见《牡丹亭》情节的深入人心,这出戏已颇有点戏仿的味道了。经过一番波折后,小青嫁给了杨器,与颜氏各生一子,以大团圆结束。《疗妒羹》中的小青在现实生活中终于得到了幸福,而她能够得到幸福的关键是出现了一个柳梦梅式人物——杨器。他把小青从绝望的困境中拯救出来了,给了她生活的希望。
《风流院》叙述的重点不在小青在冯家的悲惨遭遇,而在于她死后是如何获得幸福的,作品中描写小青死后的篇幅要远远长于生前。作者也塑造出了一个小青理想中的佳偶舒洁郎,舒洁郎在剧中同样扮演了柳梦梅的角色。落第的才子舒洁郎偶然拾到小青写的一首诗:“新妆竟与画图争,知在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舒洁郎读后,把小青引为知音:“细玩他薄命二字,要知此女嫁非其人,落于蠢郎庸俗之手了。咳,我舒新强,有才而为瞎吏所逐,就如此女有才而为鄙大所污一般。正是我命薄他命薄,郎心女意正合幅。”(第八出)舒得知小青的死讯后,悲痛不已,甚至想打开小青的棺木,走进去与小青做个死夫妻,舒洁郎与小青从未见过面,仅仅凭着一首诗,就痴情如此,实为罕见。他渴望与小青相见相知,他认定了小青是自己理想的对象,而自己也愿意做小青的知己。小青死后到风流院入了籍,院主正是汤显祖。舒洁郎央求院仙柳梦梅、杜丽娘引他去拜谒汤显祖,表达自己的一片衷情,又请柳、杜为媒,与小青在风流院中相会成婚,并在南山老人的帮助下,“双魂返世作夫妻”,获得了美满的结局,有了舒洁郎,小青的幸福也就不再是空中楼阁了,大团圆的结局才有可能出现,观众的期待心理才可以得到满足。小青和舒洁郎俨然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第二,而且剧中还出现了柳梦梅与杜丽娘,并且让汤显祖掌管风流院,作者毫不隐讳地表现出了该剧受《牡丹亭》影响之深。
《牡丹亭》对明清戏曲中小青题材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不单表现在对小青形象的刻画上,也表现在对情节的构置上,乃至人物的安排上。究其原因,正是和《牡丹亭》的广泛传播以及女性读者的痴迷有着密切的关系,《牡丹亭》抒发了女性的内心情怀,也触动了大批冯小青式的女性读者的内心震撼。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描写小青故事的作品问世也就不足为怪了。
- 上一篇:平儿性格特点论文
- 下一篇:人生在追求和追忆之间徘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