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分析论文

时间:2022-11-12 11:07:00

导语: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设计艺术的根本在于创新。我国虽然有着悠久的设计发展历史,但从传统设计向现代设计的转变大大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中间固然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但落后的设计教育也不容忽视。今天,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设计并不只是一种潮流和趋势,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断进步。只有培养出拥有自发创新设计艺术意识的设计师,并构建科学、合理的设计教育培养体系,中国的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关键词:工艺现状模式

创新是现代设计的本质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在当今的设计教育中,我们一方面在反思中国设计缘何缺乏创新?另一方面又在探索怎样才能有所创新?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重视设计的发展,设计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然而由于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情况,加上自身缺乏探索和积淀,所以在追随世界设计发展潮流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严重的理论滞后,而且缺少本土、本民族的原创性。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设计并不只是一种潮流和趋势,它与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在本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上的设计教育,势在必行。因为先进的设计艺术教育理念和方式决定着设计艺术的发展方向。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绵延不竭的动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有创新和创造力的民族,有着十分发达的传统设计。然而,在从传统设计向现代设计转变的过程中,不仅落后于世界潮流,而且步履艰辛,进程缓慢。这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与传统的设计教育方式不无关系。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观念推崇“学而优则仕”,讲究所谓的“书香门第”,使拥有知识、具有创新、创造力的人远离了物质资料的生产领域,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两个根本对立的阶层——劳心者和劳力者。另一方面,工艺的传承一直恪守着家族式的承袭方式,经验和简单的重复性成为传统设计传承的主要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缺乏创新也就成为最大的弊端。而当19世纪西方的现代设计艺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的时候,我们仍然处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可想而知,在落后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仓促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艺术,是怎样的先天不足!

师徒制作为中国传统设计存在和延续的主要方式,在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其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随之发生变化。面对世界工业化潮流,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1840年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而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中国的传统设计开始了演变,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开始发生、发展。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对西方设计教育发展经验的学习和借鉴,不仅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的不明确性,而且呈现出杂乱无序的格局。从鸦片战争开始,此后一个世纪,中国设计教育先后经历了所谓的工艺教育、手工教育、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工业设计教育等阶段。这其中虽然有从国外引进过来的教育模式,但因缺乏设计存在的经济基础,在短时间难以见效而无法延续。1904年1月13日(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第一次肯定了图画和手工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把图画和手工课作为培养实用专门技术人才的重点,试图通过这些课程教会学生一些“实用之技能”,这是“西学为用”的原则在设计教育中的具体实施。以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国民政府借鉴了当时西方发达国家设计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把西方美术中的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以及设色、明暗等画法和设计、工艺制作中一些新的理念引进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之中,试图用普及美术教育来提高国民的设计意识和能力。这虽然与清末通过单纯的几门课程的开设改变人才培养目标的做法有了较大的区别,但仍未走出美术学的范畴。1940年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开设了服装、家具、漆工等系科,可以说开创了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分科教学的先河,但所传授的内容及实行的方法缺乏理性,基本上仍属于传统手工艺。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工艺美术教育进行探索,强调工艺美术教育与生产实践联系并注意体现民族特色。1957年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提出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保护、发展和提高”的方针以及在生产上应符合“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但与现代化设计教育近似的工艺美术教育刚刚起步,因“”而全面停顿。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才真正扬帆起航,但要在短短的20余年中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这中间除了教育体系自身的规律、特征之外,还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思想文化基础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今天中国的设计教育已走到了一个转型时期。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是:整个社会都已认识到了设计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发展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以至于今天不仅高等教育中设计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在中小学,乃至幼儿园教育中也进行了有关设计的教育。至于社会上的设计从业人员,以设计为主要业务的公司,更是发展迅猛。但是,无论是设计教育体系,还是设计发展的整体水平,仍然没有达到其相应的程度。与国际接轨尚有很大的差距,更不要说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和代表本土文化的设计师了。因此,如何使中国设计转型迅速完成,对于未来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认为要实现一种教育的转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从分析已有教育现状入手,找出问题的症结,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第二,从先进的教育模式中探究其发展的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而发掘有利于我们转型的内涵。第三,构建一个既具有民族特色,同时又与国际接轨的设计教育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这种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分析我国现阶段设计教育的几个阶段入手。大致来说,我国当代的设计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普及美术教育阶段。从民国初期的中小学图画和手工课开始,一直到80年代,在中小学教育中,都试图通过开设所谓“图画”或“美术”课来启发学生审美本能、涵养其性情。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描绘的技能。这种方式注意到了审美教育培养,但淡化甚至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因为在这类课程中,我们往往是把大人(老师)的观念和视觉思维“强加”给孩子、学生,毕竟孩子在视觉思维方面与成年人是不同的。尽管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实验稿)》中,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如:“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探究性学习,以及自主性和合作性的学习。①从很大程度上把人们脑子里已经客观形成的所谓美术就是画画和手工制作的认识,转变为美术是提高学生整体发展素质的途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很难落到实处,因为一些花费成本较高的课程,最终无法实现其目标。以致从幼儿教育到中小学教育,能够将美术、设计与学生自身活动结合的情况寥寥无几,这与西方国家同一层次的教育是有明显差别的。西方国家在美术教育中,特别注重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并试图通过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最常见的做法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如场地的布置、宣传和活动的编排都由学生独立完成。中西方美术设计普及教育中的这种差异,其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我们现如今的教育心理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特别是学生到高中阶段,考虑到其升学压力,美术课总会被迫停开或者转为美术作品欣赏课。目前我国高考采用“3加X”考试方式,高中一年级后分文理科,然后学生专修文科科目或理科学习。而一些文化课功底较差的同学此时就选择进入艺术班。待高考时,面对强调理工科成绩的工科院校招生,一些不具备艺术素质的学生便进入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而一些有艺术训练基础的学生,却对文化课程,特别是数理化课程望而却步。这种状况为接下来的本科教育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二是为高考而开办的美术辅导班教育。这种班目前已成为向绘画、设计等高等院校输送艺术人才胚体的教育阶段。由于这一阶段具有强烈目的的应试冲刺教育性质,所以,基本上都是很有针对性地练习高考科目——基础素描、石膏像或者人物写生、色彩以及速写。来这种辅导班的学生,大多是抱着学艺术可以降低文化课成绩的态度,所以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与此同时,受利益驱使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此外,教学管理比较混乱、短暂的集训时间,甚至错误的教学方法和肤浅的专业知识结构。这些“速食面”式的高考美术辅导班教育不仅没有为学生的设计基础和能力培养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而且为他们以后高等教育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性。

三是高等专业设计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中国设计师培养的关键时期。据日本《设计艺术新闻》的调查,当今市场需要设计师的素质能力是“设计开发的策划能力占30%、设计的造型能力占25%、综合的思考能力占20%、组织和协调能力占12%、国际感觉占8%、软件操作能力及其他占5%。”可见设计艺术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但我们现在本科设计艺术教学大致分为课堂讲授与艺术表现教学、实践与体验教学、技术与能力培养教学三个部分。这三部分所占时间的比例约为8:1:1在第一部分的教学安排,通过教师的大量讲授、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能否得以增长,却是一个无法说清楚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这种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只注重了教学的过程,对于教学的政策,特别是设计的实践性的检验不太重视,甚至是忽视的。目前我国设计艺术教学的课程安排是从画素描、色彩到画图案、装饰画,然后三大构成,进入设计和电脑软件课程,对设计意识和设计制作实践能力的重视明显不足。教学结构中条块分割的现象,基础与专业的衔接、专业之间的衔接与渗透、课程设置与理论教育的结构,对实践能力、职业特点的培养等方面显然缺乏。而设计艺术学科,因为基础教育的中学分科问题,招生体制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所以,以文科考试进入美术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工艺与技术训练,以理工科考试进入工科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近些年,盲目开办起来的设计专业,使得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模糊不清。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艺术设计教育基本上按照两种模式进行。一种是在综合性大学、专业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另一种是在各种工科院校,如建筑、机械、轻工、纺织等。前者偏重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后者偏重不同专业的工艺与专业技术训练。如果这两种教育模式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建立教学、研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重视“专业表现”“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各专业之间有更多的融通性,将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要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首先要了解现代西方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发展历程,总结其理论性和实践现实性,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发展特点。那么提到国外设计和设计教育,被誉为“现代设计的摇篮”的包豪斯所建立的设计教育体系我们必先了解。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首先他们建立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强调设计的目的是功能,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法则进行。培养出大批既有美术技能,又有科技应用知识技能的现代设计师。另外包豪斯还提出“工厂学徒制”,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实习),成绩优异者进入“研究部”,研究部毕业时所作的作品既合乎功能又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方可获得包豪斯文凭。②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也是学习包豪斯的表现,但是由于包豪斯过分强调“少即是多”的设计原则,所以其教育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对时代技术条件、机械化批量生产的方式和经济概念趋向一种抽象的乌托邦式的色彩美学追求,而很少对实际生活需要进行考察。这种状况,使包豪斯的许多思想、主张大都停留在“实验室”里,还未建立起完整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直到战后德国乌尔姆学院才得以完成。包豪斯以后,不断完善的西方设计教育模式是企业加学校的形式。如德国采用以“双元制”的教育模式为主,其中60%—70%的学习在企业,包括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中心,而只有30%在学校进行。这种教育模式是教育针对性原则在教育中的体现,它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式。其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考试考核也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原则。美国的设计教育也同样有严谨的培养学生设计的方法。教师会在设计课前制定详细的设计指导书,对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如选题、市场调研、成本分析、市场营销、产品设计都进行明确的要求。对学生文字表达、视觉形象表达及口头的设计表达规范尤为重视,并通过这种严谨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并且对设计的内涵有较完整的理解,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就业市场。另外,国外的设计学院重视理论课的开设。就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学生而言,修完136学分才可毕业,这其中理论课就占45学分。这体现了学校不仅是为了传授学生设计观念,更是以通过教学达到培养有思想文化境界、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高素质设计人才为最高目标。

对比国外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及趋势,结合我国现阶段所处的状况,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现代设计教育可以成为设计艺术的制约因素,也可以成为设计艺术的促进力量。但是这两种结果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模式、教育体系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究竟建立什么样的教育体系或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设计界的精英呢?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设计是围绕机械化大工业生产进行和开展的。而机械化程度与技术的进步、发明创造的出现紧密相关,由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而导致设计艺术变革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设计教育应该注重科技的进步及发展趋势,使学生能不失时机地将新技术运用到设计中。所以在课程和人才培养环节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训练和应用,培养学生拥有敏锐的视觉和尝试、创新的精神。第二,明确现代设计是围绕市场运转的,那么现代设计教育也随之围绕市场展开。格罗佩斯曾说:“设计师的第一责任是他的业主。”这句话体现出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那么现代设计教育更好的方式应该是及时结合市场检验出来的教育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把它转化为下一步的教育举措,设计和教育都围绕市场这个指挥棒运转。这样就要求设计教育的展开必须了解市场动态,它一方面是指专业开设和专业课程设置围绕市场,另一方面指的是教育过程结合市场。具体来说就是为方便企业发展和学生就业,学校按照市场的需要设置课程。并注意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可以是与企业共同开发产品,或者是安排学生到企业长期实习,了解企业设计的流程,理解完整的设计内涵,并把企业的设计课题作为平时作业进行训练,这种有针对性的培养机制有利于学生提前进入设计工作状态。第三,信息技术时代,设计艺术的独立性相对缩小,它所包含的内容不断延伸、扩大,特别体现在与其他众多学科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关系上。因此,我们不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树立艺术学科交叉性强的观念,而且还可以在具体的教学和实践当中,组织设计艺术学院的学生与管理学院、技术学院的学生合作,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专业知识,共同完成从消费者调查、市场分析、产品定位、产品开发设计、技术分析、市场营销的全过程。第四,注重理论课对学生设计思想理念和设计空间发展的影响。设计理论并非简单的经验总结,它包括历史文化的总结、设计学的各种理论课的学习,可以使设计变得事半功倍。所以它不仅是对历史的研究和总结或者是设计理念的传授,更是了解设计脉络,了解本民族文化和特色,提高文化境界的快捷方式。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日)利光功著,刘树信译,《包豪斯——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摇篮》,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参考文献:

[1]袁熙著,《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