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小说中乡情赏析论文
时间:2022-10-23 11:17:00
导语:沈从文小说中乡情赏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
“情愫”,也作“情素”;愫:真实的情意,诚意;“情愫”本意,就是真情实意。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通过记写“湘西世界”自然优美、健康人生形式等方面的“美”来展现本意。本文将从“人情美”、“风俗美”和“写作动因”三个部分作阐释,分析作家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和独特的功利原则与美学观的显现,以及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进而展现作者对湘西人民命运的关注,对故乡发展的关切,体现作家创作的理性精神与文化情怀,反映作家对湘西故土的深深情愫。
关键词:《边城》故乡情愫人情美风俗美
前言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影响的代表作,创作于一九三三年秋到一九三四年春,最初在天津《国闻周报》第一卷第一期至第十六期上连载,一九三四年九月由上海书店出版了单行本,在作者本人的《选集》和《文集》中都曾被编选过。这部作品先后被翻译为多种外文流传世界,曾有“震动中外文坛”之誉。《边城》的故事梗概是:在湘西山城茶峒,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兄弟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翠翠虽然对二人都有好感,内心却深爱着傩送。天保因为自己的爱得不到理会,在痛苦烦闷中坐水船外出不幸遇难。哀伤悲痛的傩送一时无心耽恋爱情,又与家里为婚事发生摩擦,随后也随船出走下桃源,不知归期。在一个暴风雨之夜,经不起打击的老船夫溘然长逝,留下孤独的翠翠,怀着对祖父伤悼和对情人思念的双重感情继续守着渡口,而傩送却不知何时归来,也许明天,也许永远都不回来。
纵观《边城》中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我们不难看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也是他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小说《边城》无论从独特的艺术风格,还是它所表现的故乡美景,即人情美和风俗美,这无疑是沈从文讴歌与赞美故乡的代表作。同时,他用柔美的笔墨、深沉的感情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缚的原始古朴的湘西,讴歌自由、自得的人生,表现出一种伦理的善与道德的美,与都市绅士阶层的道德沦丧形成鲜明对照,除了带有30年代民主主义作家的共同倾向外,还以“乡下人”的眼光去看待都市人生的荒谬。《边城》中所描写的“美”,即是故乡的“人情美”和“风俗美”,作家不仅着笔于神秘绮丽的自然风光,更蕴含于人身上,是作者对故乡挥之不去的深深依恋的集中表现。
一、浅析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人情美
《边城》以湘西边境的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驾船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以致酿成悲剧的故事。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既对边城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致、风土习俗作了诗情画意的描绘,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淳朴的人情美,其淳朴的人情美主要是通过“边城”社会各式各样的人物及其相互间的人际交往呈现出来的,体现了“边城”人与人之间自然、和谐、融洽的关系。文中对男女之爱、亲属之情、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一)事故中的主人公——美善诚恳
女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十五岁的山村姑娘。美丽、天真、明慧、善良、柔和、而又有点胆小,带着几分野气。第一章叙述了这个人物的身世、父母之后,这样写道: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小小一段文字,笔疏意丰,如画家速写一样简洁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清纯可爱的湘西少女形象。
男主人公傩送则勤快、大方、勇敢、英俊、强健、善良。第二章介绍到傩送兄弟时如此写到:
两个年青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做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傩送)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
这些不多的文字,充分展现了傩送兄弟俩尤其是傩送的英俊有为,和洋溢着男性阳刚的人格之美。
(二)故事中人们之间的情感——自然真挚
1.古老法则下的爱情。翠翠与天保、傩送生活在一个没有阶级、不带政治经济色彩,有着古老生活节奏与情调的环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一辈对后一代的婚姻怀着“不可言说的温爱”,充分表现出了一种伦理的善与道德的美。他们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感受着爱情的古老法则:不疾不徐,当来则来,该去则去,不可强求,不能怠慢。《边城》的结尾“到了冬天,那个劈断了的白塔又修好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就是一个明证,在归诘中体现了中庸之美,回与不回,哀而不伤,含蓄隽永,令人回味。
翠翠和傩送作为作品《边城》中的两个主人公,虽然可能不像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和贾宝玉那样,“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但也都是美丽善良、诚恳朴实、秀外慧中的人儿。基于这样的基础,自从两年前在河岸上第一次偶遇那一刻起,他们便从心底钟情于彼此。
作品中写到:“她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脸红,她喜欢看新嫁娘,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喜欢听缠绵的情歌;喜欢一个人坐在岩上向天空中的一片云一颗心凝眸驻望。外祖父若问:‘你想什么?’她便带点儿害羞地说:‘翠翠不想什么。’但心里同时又自问:‘翠翠你真在想什么?’同时自己也就在心里答道:‘我想得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道在想什么。’”作品正是透过这样细微的心理描写把受青山绿水抚育、承阳光雨露沐浴的山村少女那情窦初开、青春初萌的爱情感受揭示了出来。翠翠这一少女,正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青山绿水和古朴的环境,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和期待,依循古老的原法则、传统的方式生活着。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生态度。
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是边城人爱与美的化身,作品正是以此来歌颂边城百姓的人情美的。翠翠对傩送的爱,虽有一个由下意识的朦胧感受到明确的体验的发展过程,但在事件的全部发展过程中,她始终信守着自己梦魂牵绕的最初选择,没有因为人事出现的周折而改变初衷。她对傩送的爱是忠诚的,坚贞的。由于性格的内向、少年的羞涩,在爷爷面前她不敢明言,相反时而掩饰,致使爷爷没有摸准她的心,错点鸳鸯谱,无意中促成了二老傩送的哥哥天保派媒人前来求婚,而对傩送亲自前来表态却支吾其词答非所问,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波折迭起。翠翠拒绝了天保的托媒提亲,感情始终倾注在傩送身上,即使在天保因情场失意驾船外出溺死于茨滩,爷爷掉头来为翠翠与傩送的婚姻撮合,因眼看事情无法成功而死于暴风雨之夜,爱人傩送也因误会一气之下驾船外出,但翠翠仍然不改初衷。她从杨马兵口中明白这一切误会的经过和前因后果之后“哭了一个晚上”,最后独守渡船等待着未有归期的爱人傩送的归来。2、白塔下的祖孙情。祖孙以船为家,迎来送往。爷爷教会了翠翠牵船的活计,讲述关于翠翠母亲凄婉的故事,把孙女看得如掌上明珠,从不呵斥,从不责难,于是翠翠就在“风日里长养着”,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常日子就在祖孙俩的一片亲情中打发过去。他为翠翠的婚事多次向傩送及其父亲探听消息,遭到淡漠的回答,使他伤心烦闷,但他并不因此对船总父子怀恨,他相信他们是好的,并企图继续寻找机会撮合外孙女与傩送的婚姻,这种努力直至他病逝。
3、渡船上的乡亲情和茶峒河边的城乡情。老船夫好意谢绝过渡人掷在船板上的钱,每每推却不过,就必另设法或赠草烟或供凉茶予以回报,于是,碧溪的方头渡船上就常常演绎出一个又一个浓烈的乡
情故事。渡船是公家的,人情却是私家的。正是因为公私分明,古渡口的老船夫祖孙俩才给过往行人客商那么深的印象,从这里更可看出边城人纯朴的乡情。“边城”社会,人人靠自身的劳动生活,与人为善,待人以诚。老船夫是管理渡船的公仆,他爱这里的青山翠竹、清溪渡船,更爱来往过渡的人。他摆渡撑船50年,忠于职守,风雨无误。他把固守渡船为过客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只要活着就不离开岗位。“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他忠厚朴实,只靠公家发给的三斗米、七百钱过着简陋的生活,从不收取过往客人的额外的渡钱。有时感情难却,只好将收入的钱买草烟奉赠过渡客人,买茶叶泡水给过路人随意解渴。他宽厚热情,重义轻利,慷慨大度,偶尔进城买酒,每遇熟人他必邀请到他家喝酒。若有人想马上尝尝他的酒,他立即把葫芦推给别人喝光为止。这种境界也只有在湘西的边城才能表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爱不仅关乎其生,甚而关乎其死。不像现在人和人之间隔膜如此之大,更体现出边城人之间的人情之淳朴。在作品中,宽厚善良的老船夫是“人性善”的化身,也是“边城”人真、善、美的化身。
4、码头边的父子情。船总顺顺慷慨豪爽,常常济人之危,处事公正无私,成了当地德高望重的名宿。而他对儿子的要求也相当严格,长大后,随船见识,甘苦与共,划桨拉纤,一视同仁。在旱路做生意不避寒暑,学贸易,学应酬,练得身体结实,和气亲人,不骄不惰,与父亲一样受人尊重。父与子之间如同朋友,相亲相爱,没有家长命令,没有族规拘束,演绎着边城人特有的人世真情。“边城”社会有贫有富,却不因贫富分等级。掌水码头船总顺顺虽然武家出身,家有巨富,但绝不以财富自居,盛气凌人,相反为人侠骨柔肠,慷慨大度,广交朋友,济世救人。他为人处世,公正无私,正直和平,明事识理,豪放豁达,是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在处理与老船夫一家的关系上他做得特别感人:体恤老人生活穷困,送给白鸭、粽子;不嫌翠翠家贫,打发媒人前去提亲;天宝情场失意,驾船外出溺死于茨滩,他虽知与老船夫迟迟不答应有关,但并不责备、怨恨;因失儿伤心曾一度反对傩送与翠翠的婚姻,但一旦他知道孩子们是真心恋爱之后也就不再阻挠;老船夫病逝,他前来帮忙料理后事,并屡次提出接孤女翠翠到他家住着,等待傩送回来再解决婚姻大事。
小说中描写的爱和美的人生,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开的。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和迷人的湘西风俗画,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与作品中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人物独具的风采,浑然交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沈从文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抒情写意的表现方式。整个小说回荡着作者对故乡的挚爱和眷恋,这一切,都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图景,体现着浓浓的人情美。
(三)《边城》写作的人文背景
在《边城》中,小说情节的发展始终是围绕翠翠与傩送兄弟的爱情故事进行的。作品中的爱情,发生在二、三十年代的湘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杂居在重山叠嶂的穷山僻壤,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成了他们带有地域性的生活风习、道德观念和性格特点。加之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不便,没有像较为发达的地方那样,受到外来文化的明显影响。因此,生活的变化较小较慢,基本保持着固有的传统生活风习和思想观念,民风也较为淳厚朴实。生活在其中的人,性情粗犷豪放、爽直豁达、重感情、轻钱财、讲义气、是非分明、爱憎强烈。他们表里如一,“说定了又反悔,和茶峒人平素品德不相称”;仗义任狭,“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作者把祖孙之爱、父子之爱、人们之间的互助友爱,以及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等穿插交织起来,生动地写出了以老船夫、船总和杨马兵为代表的茶峒人民的精神品质,写出了茶峒古朴淳厚的社会风尚。
二、浅析沈从文小说作品中的风俗美
对于湘西——这个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地方和事情,作者勇敢的将它展示在读者面前。这些叙述看似平静,无慷慨愤激之词,然而内心里却奔涌着滚滚的热流,既包含着揭露与批判、沉痛与隐忧,归根结蒂,作者对故乡、故土有着割舍不断的缕缕情丝。
作品中描写的边城里,故事发生的环境——景美风淳,青山秀水、碧溪渡船、翠竹白塔、黄墙黑瓦,以及河街独特的吊脚楼等等,无不构成了一幅幅静谧怡人的风景画,使得读者无比神往。如文中所言:“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与精妙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每年端午时,妇女小孩穿了新衣,额角用雄黄蘸酒画了王字,家家户户锁门到河街码头看梭行的龙舟、听震天的锣鼓以及善游的人在河里捉缚着红布的鸭子等等,又呈现了一幅幅热闹非凡的风俗画。还有新年元宵节时舞龙耍狮子、打灯放炮仗,以及平时的花轿迎新娘、唱歌求爱等等,都是富于湘西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致和风土习俗,具有古朴淳厚的浓郁乡土气息。
《边城》是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作为一个苗族作家,沈从文的内心隐痛着的便是汉人对苗族兄弟的歧视。他以苗族作家独有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向读者们展示了一幅幅湘西文化长卷,以湘西的历史、现实、未来的发展为中心,融汇作者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从湘西的政治、经济和人的精神状态中,把握故乡湘西下层人民的生命形式。同时将神话、传说、风景、民俗、历史、地理等巧妙的糅合在一起,生动真实地记载了土兵船夫、妇女和湘西少数民族生活,以作家特有的方式展示了对故乡的热爱,以不做作的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作者倾心于故乡,对故乡的深厚情思。
- 上一篇:县森林防火和抗旱工作紧急会的讲话
- 下一篇:林业产业发展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