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与教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10 06:59:00
导语:音乐教育与教学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广州七中校长黄俊勇:答卷反映了中学教育一些问题:一、音乐课要改革。音乐的"乐"其实就是快乐的"乐",不要让学生觉得"苦",音乐课千万不能变成语数英,受高考指挥棒指挥。二、要创造机会提高音乐老师水平。以前有人说过:当老师,心中至少要装着200个故事。但现在有多少老师能达到这个标准?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产生这样的愿望:做一个像老师那样做学问的人。
广州109中副校长张仲庆:美育不能像德育,老是拿空的、远的东西压在学生头上,学生会很反感。诚仔的情况其实很普遍。原因在于教育违反了两个原则:一、空间教育缺乏一致性。学校灌输革命歌曲,社会流行港台乐曲,家庭又是通俗小调,学生如何适应得了?二、教学缺乏科学性。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怎样引起他们对音乐的共鸣入手。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程建平: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比如校方认为音乐课是可有可无的,学时可以被随时侵占,这势必造成老师在课堂下的功夫不大。在教学方法上,目前仍存在教师本位的现象,重教师自我的感受,而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自我的说教,轻学生的体验;重教学的成果,轻学生的感受。其结果造成很多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杜佐祥:音乐教育的改革就是要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音乐需要背景,但不能带太多的政治色彩,否则学生会觉得枯燥。老师、学校、教育部门如何改进?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可以请广州交响乐团、省民族乐团等到学校去教学;也可以和星海音乐厅等挂钩,组织学生到那里去欣赏音乐,提高学生欣赏的层次。作为文化部门,我们也一直想促成这样做。
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刘启宇博士:从音乐教育来讲,其负载的德育的任务是不是多了?革命歌曲在音乐教科书里占的比重比较大。音乐本身是个抽象的艺术,浪漫派音乐有很多文学性内容,但纯音乐、轻音乐文学性东西比较少,纯粹是一种审美,如果这种审美负载太多主题性的、与意识形态有关联的东西,音乐教育就进入了一个误区。美育是潜移默化的,寓教于乐,从而达到提高人的精神水平、道德情操的目的。
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伍向平:现在音乐教育改革其实已经在开始迈步了。第一是课程的改革,学习美国的模式,把音乐同美术、舞蹈、戏曲等课程合为一体,统称为艺术课,纳入国家的十门必修课。第二,在教材上允许引进现代的、通俗的、好的音乐。过去过分偏重政治思想性,现在要做一番调整。国家目前也在这方面做研究,在教材上做些大的改革,使学生能接触更多反映这个时代的歌曲,接触更多符合他们生理、心理特征的作品。第三,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的改革。要求音乐课传授的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而是音乐的审美性、文化性、创新性,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在音乐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听,把握住音乐是听觉艺术和参与式活动这两个特征。教法与学法结合,教法以学法为研究基础,学法以学生生理、心理为研究对象。但这个音乐教学方法全面地铺开,达到每个老师都能用这种方法上课,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注意青年学生的心理
伍向平:我曾对中小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做过研究,发现小学生一般喜欢童声歌曲,但在小学六年到初中二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强,从流行歌曲本身来说,尤其是摇滚乐,它的节奏、动感符合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状态,他们的逆反心理在社会、家庭得不到释放,所以到音乐里去寻求,我们应该允许这种寻求,不能说他们有这种想法就将它们压制,因为这是一种心理。音乐很多时候是感情的释放,处于不同情感中的人会去寻求适当的音乐使情感得到抒发,所以对青少年来说,这也是正常的。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陶德清:音乐有其心理效应,它能引起心理反应,情绪活动,这对社会有相当大的影响,但多年以来受忽视。近几年来兴起对情绪智慧(EQ)的研究,人作为生理机体,不单靠认知,而且也通过情绪体现智慧才能,音乐在这方面对培养合格社会成员有更大作用。
音乐的心理效应不是凭空制造,而是以知识水平为基础,与个人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生理发育阶段,情绪生活变化十分强烈,流行音乐反映出来的思想与其形式,都容易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而对《黄河大合唱》这类严肃音乐,他们缺乏生活经验,理解不了,引起的是烦乱,所以有乱七八糟一大团的感觉。
音乐对人格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完善有积极作用,所以在教学上如何发挥音乐的这种特性,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 上一篇:呼吸在歌唱中作用研究论文
- 下一篇:音乐素质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