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艺术精神论文

时间:2022-08-19 11:18:00

导语:我国传统艺术精神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传统艺术精神论文

摘要: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是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下产生的两朵奇葩,它们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文章着重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辩证思维”等几个方面简述了中医思维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相通。

关键词:中医思维传统文化天人合一

中医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并丰富了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庞大的中医系统理论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息息相通。中国古朴的哲学思想滋养了神奇的中医,也奠定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

在作为中华文化两大思想源头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有着相同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认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宇宙法则统一支配着天体的运行,季节的变化与人体生命的无常一样都统一存在于宇宙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当这个整体内部出现不和谐或者外界出现异常时,微生物之间的生克规律就会混乱,最终会导致瘟疫的暴发和流行。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在《难经》中写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中医有句名言“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人体内在的疾病会反映到外表,通过外表即能认识到内在的问题。“望闻问切”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以至于扁鹊只用“望”就能准确获悉蔡桓公的病情。望、闻、问、切是中医全面系统了解病情的手段,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体现了整体的哲学思维。比利时著名学者普利高津曾说:“中医传统的学术思想着重研究整体和自发性,协调与协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采取辩证施治的整体原则,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中医治病的思路就是从整体出发,调动人体自身功能对抗疾病,中医给予病人更多的时间和关注,它治病注重的是整个人体而不是人体的某个部分。

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医一样,以整体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以“天人合一”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础,以“人学”为核心,侧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美善统一为基点。“所谓‘惟人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为‘五行之秀气’,为‘天地之心,无行之端’《礼记·礼运》都在强调人的主导地位。孔子以人文精神解释祭祀缘由。这些都表明审美观念上的天人合一的自觉意识背景已经形成。阴阳五行和谐原则,便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重要成果。”①“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中国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体现着和谐的原则。“儒道互补,方为主体和谐心灵的完整体现。中国艺术正反应了宇宙和谐精神与主体和谐的合一,从而心有所感,艺有所达。”②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气是万物生命生存的本质,万物生命的诞生与生长都归结于“气”。“春气发而百草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这些都是从阴阳二气的变化来解释万物生命的诞生。人也和万物一样,生活在由气支配的时节变化中。“春生夏长,是气之长也。人也应之。”(《黄帝内经》)在中医学里,人也和自然万物一样,是气聚的产物,“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因此,所谓的生死、有无都归结于气,气主宰了一切。“故曰:通天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气,体之充也。”在中医中就有“气虚”“气滞”“生气伤肝”“火急攻心”之说,中医推崇静心、守神而养生、休生养性,以此恢复元气。张景岳说:“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中医从“气”的角度来认识疾病,对疾病的治疗着眼于对“气”的调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也不无道理。元气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入中医学理论后,对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源,“气”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艺术中有“笔气”“墨气”“灵气”“气韵”之说。“气”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也是作者灵魂的再现。谢赫的“六法”中把“气韵生动”作为评判一幅作品好坏的最高标准,“气”不仅蕴含了艺术作品的生命,还包括艺术家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学识修养。“气”是通过整体的内在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物体之上。艺术作品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元气”,为了表现其独特的“气”,艺术家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家与今天的画家相比可谓是全才,他们不仅有精湛的绘画技巧,还精通书法、画论,有很高的学识修养,因而他们的艺术作品到今天还被人们顶礼膜拜,是中华艺术的瑰宝。

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要达到“和”,其重要法则是要掌握好“度”,过或不及都不为美。“中和”是一种模糊而崇高的美,是一种含蓄的美。“和”的这种辩证的观点渗透在中国艺术当中,并被广泛的运用。用笔的“浓淡”“干湿”“轻重”“快慢”“方圆”;经营位置的“疏密”“主次”“聚散”“向背”;处理手法中的“以白计黑”“以小见大”“虚中实”“实中虚”“密中密”等都体现了“和”的辩证思维。“中国画艺术处理讲究火候,对于修养高的作品,常誉为‘炉火纯青’。艺术处理要求恰到好处,过头了则物极必反。”③中医中的“中和”体现为它始终谋求与万物的共存之道,它没有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只能用精密仪器才能认识的所谓的“病毒”上,而是宏观地从生命的角度看待宇宙万物,在中医的词汇里不强调对抗,这也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医术之道:西医讲求对抗,中医谋求共处。

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同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发生、发展、成熟,故它们遵循着同样的思维方式。中医并不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作为学术的主要思维方法,使得它与同样以注重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方式的形象思维为思维方法的中国艺术有本质的相似。古老的中医是我们人类航程上的守护神,它与中国传统艺术一样,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注释:

①朱志荣.中西美学之间.上海三联书店,第77页.

②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89页.

③浙江美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编.艺术中的哲理.第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