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美术人才培养论文
时间:2022-08-18 09:34:00
导语:复合型美术人才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针对市场经济要求艺术人才多元化、综合化的现实,该文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价值观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复合型美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复合型美术人才培养
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形成了认识世界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劳动价值论;揭示了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主题——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总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对于任何社会的思考广泛涉猎人文与自然等其它各个方面,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用社会实践的唯物史观来考察人类的审美活动,思考美的生成,第一次真正解决了美的起源问题,指出了美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创造美”的著名论断,科学地论证了美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
一、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哲学基础
高等美术院校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美术人才的摇篮,也是培养和造就艺术家的源地,。然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人才应该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对于“美是什么”的思考,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没有一个人能给予真正的回答,从帕拉图到黑格尔,从亚里士多德到费尔巴哈,一直都是从理念、绝对精神出发探索美的起源,有“美是关系”、“美是生活”、“美是理念”等等众多说法,[1]从根本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源流关系,都偏离了人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紧密相连,由此,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离开了社会实践主体的关注,美就不存在了。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一审美活动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形式,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凝集和物化了人对现实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审美关系。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考察、认识审美活动,揭示了美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伟大思想,阐明了社会实践是美术创作的源泉和哲学基础;与此同时,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由此推及,艺术人才学会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就是重中之重了。事实上,历代著名的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比如,唐代画家张璪有一句至理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了艺术家的成长必须向大自然学习;清代绘画大师石涛也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经典绝句,他本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绘画大师,关键就在于他一生遍游千山万水,将客观的风物景致,通过主观的感受和理解,熔铸凝炼方才成为独具特色的山水画卷,所以社会生活实践的积累是创作活动的源泉和哲学基础。
在论美的生成和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关系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不是美的生成之根本,美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2]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界烙下了人类本质力量的深深地印记,创造了“第二自然”,即人化自然。“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伴随着激情和热情的想象、联想和虚构,“按照美的规律”从事艺术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实践与人的感觉以及整个心理能力之间的关系,深刻地论述了人的感觉能力和感觉性质对人的实践的依赖关系,明确地指出:人的感觉包括美感,不仅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且其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及其结果——人化自然,因此人化自然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审美力量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过程。正如奥·科尔在《马克思、恩格斯》一书中阐述的“艺术是人的活动的最高形式,因为只有通过艺术,人才完全地和彻底地肯定了自己是人类的(社会的)存在物。艺术活动的基础,是作为社会实践的结果的自然界(即人化的自然)和人的感觉的人化。由于人的感官的构造不同于动物的感官,而这些感官的对象又不同于动物的感官对象。因此,通过人类的全面发展,这些感官就成了文化的工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才能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艺术才能产生和发展。”由此,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艺术院校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和科学的美学观,学会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是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此外,只有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对艺术本质和艺术生产的诠释,才能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目明心清方可观照到自然万物的最本质美。
二、“人的全面发展观”为复合型美术人才提供了指导思想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有著名论断:“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同时还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然而它不仅是一个理想目标,更是一个现实的理想过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要包涵四个层次:人的劳动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人的劳动能力主要指体力和智力;人的社会关系“取决于他的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主要是人们在交往中的心理、情感、信息诸要素的交流与启迪、充实与丰富并完善自我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互动协调、健康和谐。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是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相联系的,是现实的个人在活动或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异性,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基本内容。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内涵。[3]
近代美术高校教育大都以专才取胜,视实用的专门技艺为立足之本,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艺术人才素质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提出了压力与挑战,当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已开始重视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知识的复合、学科的复合、能力的复合以及思维的复合。针对美术人才而言,则是自由个体的审美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全面解放。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必须具备高超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形象创造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训练的结果。所谓“天才出自勤奋”同样适合于美术人才。艺术院校学生必须坚信:艺术上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刻苦学习,勤奋实践,艰苦求索,才能使技艺或技巧达到高度熟练。就如同“达芬奇画蛋”,众所周知,达·芬奇从小就表现出了绘画天赋,他画的小动物惟妙惟肖,于是父亲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画家和雕刻家佛罗基阿的画坊当学徒。达·芬奇来到画坊以后,老师佛罗基阿就让他画鸡蛋,一连画了几天,达·芬奇终于不耐烦了,教师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这个蛋可不简单,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个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啊。”达·芬奇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为了培养他观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从此以后,他废寝忘食地训练绘画基本功,学习各类艺术与科学知识,为他以后在绘画和其它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芬奇除了刻苦学习绘画技能、技巧外,还学习数学、天文学、透视光学、解剖学等科学文化知识,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所以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因此,真正的艺术家除了具备高超的艺术才能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以及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境界。诚如大文豪曹雪芹所言“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其次,他必须具备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生产,真正合格的艺术人才总是凭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无比热爱,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转化为强烈真挚的情感并成为创作的内在动力,将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或“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彰显其内在的思想境界,使其情感、意境、志趣、理想及修养跃然纸上或其它载体上,就好比人如其画,画如其人,所以“伟大的心灵产生伟大的艺术”、“作画先作人”、“人品即画品”是艺术的最高准则。与此同时,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它通过以塑造生动具体的、感人的艺术形象与图形来反映现实,评判现实并为现实服务,通过运用具体的可感知的视觉形象、幻觉形象、听觉形象来把握和表现客观现实,创造出以形象为核心的艺象世界,传递出艺术创作者对现实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和审美追求,从而触发和诱导消费者的想象和共鸣。例如人们在欣赏《米洛维纳斯》雕像和《蒙娜丽莎》油画时,无不为维纳斯和蒙娜丽莎的艺术形象之神秘美感所震撼。
第三,他必须具备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马克思曾说:“生产即创造的行为”,艺术创作生产过程是审美艺术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它必须遵循艺术创作特有的规律,创造出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美感教育价值、情感交流价值、审美愉悦价值、精神怡养价值,政治导向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历史价值等为具体内容的社会文化的功益价值,来满足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精神审美需求。[4]另一方面,马克思还指出:创造主体“有权利暴露自己的精神面貌。”[5]人们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会展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6]而创造性极强的艺术劳动更是要求如此。由于每一位艺术人才思维认识、理想信仰、审美意识及心理结构、文化修养、艺术内涵、创作习惯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不同,其创作的作品绝对是千差万别,即便是同一个人也会因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乃至不同心境创作的作品也会同工异曲,所以有多少个艺术家就有多少个相应的艺术个性、艺术风格,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物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此外,由于艺术生产的独特性,艺术复合型人才还必须具有独到的专业技艺而与众不同,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技巧。如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经把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而有别于常人的“眼中之竹”,一定是因为他具有相当娴熟的绘画技巧与造型艺术等艺术语境。然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只有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和艺术实践方可出神入化。
最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复合型美术人才还必须具有市场意识与法律意识。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面对火热的市场,他们愿不愿意,敢不敢于,如何能够把自己的审美创造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摆在未来艺人面前的现实课题。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无比,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理想放飞的平台,然而与之相随的也给他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市场的迅速崛起,行情异常火爆,就像快餐食品一样好吃未必有营养,就像快速冲泡的咖啡表面都是泡沫。然而即将进入市场的未来艺术家群体就像雾里看花,容易迷失方向,如何学会理性地看待市场,忽略价格观摩艺术精品的内在价值;如何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规避风险,防止侵权或者被侵权,更是摆在美术院校大学生面前的必备素质。因此,市场要求他们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去辩证思考、理性思维,认清创作自由与市场走向的矛盾,坚持无产阶级的文艺党性原则,遵循艺术创作的特点和规律,脑中装有相应的艺术受众,使我们的艺术创作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服务,牢牢记住列宁曾说过的: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的,不是为百无聊赖、胖的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服务,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7]三、劳动价值理论为培养艺术人才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兼艺术批评家王尔德曾指出:什么是不辨是非的人呢?他们只知道世间万物的价码,对价值却一无所知。当代艺术市场正处在一个价值认同都以价格衡量的时代,几乎所有的艺术品都被重新评估定价,价值的扭曲势必会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品由“无价”到“天价”的起伏跌荡,实在有看不懂的感觉。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必须牢牢记住,那些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即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如土地),或者至少不能由劳动再生产的东西(如古董,某些名家的艺术品等)的价格,可以由一系列非常偶然的情况来决定。[8]这些偶然的情况,通过市场反映出来,会使得同一件这样的艺术品价格可能出现很大的振幅波动。[9]因此,对于尚不成熟的艺人群体,如何不以画价论画家,不以天价论画作;如何忽略价格研究艺术精品之内在的价值,一定要认真学懂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深刻领会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清醒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
首先,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深刻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提出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格总是以价值为中心,受其他因素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里所指的一般人类劳动主要是抽象劳动,即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劳动过程中的脑力、体力的消耗。然而艺术劳动是高度的一般人类抽象劳动,所以艺术品应当包含更多的价值。
其次,马克思还指出: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而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所谓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相反,复杂劳动则是指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的培养与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概言之,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无庸置疑艺术劳动是复杂劳动,它需要通过耗费体力,尤其是脑力、智力等才能掌握的特殊劳动;需要才情,需要积累,需要创新的复杂劳动,因而具有更高的价值内涵。
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艺术创作的题材广泛,涵盖了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方方面面,取材的复杂性要求艺术家具有浓厚的人文素养,独特的审美情趣、督智的观察能力以及敏锐的政治头脑,方可捕捉到风云变幻的精彩瞬间,留下人间最美妙的笔触。第二,艺术创作情感思绪的微妙细腻,融入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使之更加复杂化。优秀的艺术家往往是触景生情、下笔生晖,通过对情感的支配把握现实,将其对自然、社会的一切事物的喜思怒哀乐、爱恨情仇、褒贬抑扬等态度、观点融进画作;如果汇入复杂多变的艺术手法,艺术作品就会更加厚实有深度,气势而磅厚,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民族的灵魂。第三,艺术的创造性要求艺术家的劳动更加复杂化。它不仅要求艺术家有较高的情商、智商、财商,还要求艺术家有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因为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创造性植根于艺术劳动者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悟和独特追求,形成于独特的艺术构思与设计,独特地艺术传达与表述,充分展现其艺术风格的个性、特长、才能、从多题材、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地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多样性的精神审美需求。
总之,商品的价值包含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上面论及的是质的规定性;商品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则是量的规定性。马克思指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然而,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本人对于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由于艺术家理念信仰、审美视角及心理结构,创作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艺术作品不可能有相同的使用价值,不同作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它的个别劳动时间,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价值特权。由于价值特权的存在,艺术家的自我报价就顺理成章了,自吹自擂的不合理的负面效应也应运而生,不论创作题材,不论笔墨多少,一概以尺幅论价,完全不管画中人物多少、笔墨多少、情趣几何、艺术变成了最直接的价值计算方式。尤其是少部分在世的名家,不仅以画论价,而且还没有创作出来的白纸也可叫价,名曰“现在有人把钱拍在这儿了,十天半月能拿到画就不错啦!”真是口出狂言,照此演绎,画家们必将沦为纯粹的劳动力,完全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特权的初衷,价格与价值的扭曲侧射出艺术作品需要价值回归,市场需要理性,同时也警示未来的艺术家群体要认真研究艺术品的真实价值,学会分析价格走向,学会鉴赏艺术精品,找寻其中包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商业价值等,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应该明白“台上一分钟”说的是现在的劳动时间;“台下十年功”说的是过去的劳动时间的累积,每件艺术品它不仅凝结了艺术家当期的劳动消耗,而且还凝结着为此作奠定基础的过去劳动的总耗费。
综上所述,艺术院校大学生必须学会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范围内研究艺术与文学,就像马克思曾说过的:要把艺术看作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历史。作为这个“历史原则”的具体化,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在艺术的长廊中界定一个作者和一部作品的地位源于它丰富的自然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文学、艺术知识的融合。如同声誉载满全球的老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老先生所言:“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艺术市场是一面镜子,但是上帝却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的画家,而不是光照镜子里的人”。绘画之美是人的心灵对美的观照,只有心灵美、人格美的艺人才方可观得大自然之真美,进入天人合一之境界。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3
2.官汉蒙.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教程[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17
3.迟明珠.马克思主义人全面发展的理论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
4.顾兆贵著.艺术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4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07
7.官汉蒙等编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教程[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6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5:714
9.章利国.艺术市场学[M].美术卷.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70
- 上一篇:独家原创:县委科学发展观工作汇报
- 下一篇:第一场雪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