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学习正确发声论文

时间:2022-08-14 05:54:00

导语:声乐学习正确发声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声乐学习正确发声论文

摘要:声乐是相对于器乐而独立存在的音乐艺术,歌唱本身是人类自身的器官运动所产生的,所以我们通常认为歌唱也是人的一种运动方式。人的发声是气引起声带震动传导出来的,所以有人比喻人体是一部歌唱乐器。

关键词:发声原理;正确的呼吸;用气发声

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有了歌唱,甚至比语言文学还要早。最初的歌唱是发出各种声音来传情达意,然后逐渐加上语言,形成简单的各国、各民族的声乐文化曲。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形式、风格的歌唱。

声乐是相对于器乐而独立存在的音乐艺术,歌唱本身是人类自身的器官运动所产生的,所以我们通常认为歌唱也是人的一种运动方式。人的发声是气引起声带震动传导出来的,所以有人比喻人体是一部歌唱乐器。

谈到声乐的学习,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歌唱训练。它包括发声训练、用声技巧训练、语言技巧训练和音乐表现训练。在实际的训练与学习中,上述四项训练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即在我们掌握正确发声方法之前,用声技巧、语言技巧及音乐表现的训练是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准的。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发声训练是基础,而我们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是基础的基础。

首先,了解人的发声原理。

我们知道,声音的发出和传播是通过“声源”施加一种外力使其产生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一种“波”,人耳的鼓膜对某一频率范围内振动的波有感知,即是通常所说的“声波”。有些“声波”的频率、节奏通过人耳的鼓膜传递到人的大脑形成了美好的信息,如好听的乐曲、歌声或演说,对人是一种享受;反之,便是嗓音或声音污染。

人的呼吸器官是提供使声带振动的能源、动力,它的作用犹如手风琴的风箱,它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胸、横隔膜等组成,并通过它们的协调运动,给予歌唱发声的动力。

发声器官是声带(喉头发声为特例),它是位于喉头中的两条坚实的韧带,并在其表面附有一层弹性粘膜。声带的中间叫做声门。平常呼吸时两条声带呈分开状,发声时,两声带靠拢,这时声带的中间叫做声门。平常呼吸时两条声带呈分开状,发声时,两条声带靠拢,这时声带受气息的作用而发声,从而产生基音。声带闭合不好,气流送到声带后没有产生阻力,则声带不能振动,而声带闭合过紧,也无能为力,因此,声带应与适量的气流配合运动,这是美好声音的基础。发声器官是用呼出的气流振动发声的发源地,故又称为声源器官。它的作用犹如吹奏单簧管时簧片的振动。

共鸣器官是指胸腔、喉、咽、口腔、头腔、鼻腔以及头上的“窦”,这些器官是歌唱中调节声音的色彩、音量等的重要部分,如声带发出基音,由于声带的振动,引起了腔体里空气共振,同时腔体本身也发声了共振,共振使声音传出和扩大,并且美化了声音,同时它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因为只有产生共鸣、它才具有更大的能量,使声音传播的更远。共鸣又分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它才具有更大的能量,使声音传播的更远。共鸣又分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三种共鸣。胸腔共鸣能使声音洪亮浑厚有力,产生低音共鸣作用;口腔共鸣能使声音明亮、清晰,产生中音共鸣作用;头腔共鸣能使声音明亮、丰满,产生高音共鸣作用。其实,发声训练非一朝一夕,只有当我们做到知其然,更知道其所以然,那时我们才会更自觉地、科学地进行发声训练。这一点要通过我们平时专业课的学习、我们的专业老师的授课上能充分理解到这方面的重要性。

其次,运用正确的呼吸和良好的气息支持。

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带动声带振动的气流的多少,声音的甜美与否取决于各共鸣器官来自声带振动的气流的多少,而所有这些气流都来自人的呼吸器官。因此,运用正确的呼吸和良好的气息支持成为发声训练的重要内容。正如意大利美声学派在教学的代表人物兰培尔蒂所说:“歌唱的学问,就是呼吸的学问。”我国的民族传统唱法也常讲“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和基础。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是支持力。歌唱的呼吸与生活的呼吸是有区别的。在生活中人人都会呼吸,若没有呼吸人就不存在了。人们无论是睡着还是醒着,用不着去想怎样呼吸,就会本能而很自然地吸进去,呼出来,吸进去,呼出来,循环往复的呼吸着。呼吸,有时急促;有时缓慢;有时吸得很深;有时吸的很浅,有时还需要憋一下气,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得各种不同的呼吸。这些生理现象的呼吸很自然,谁都有,谁都会。但是歌唱的呼吸与生活的呼吸不同,歌唱的呼吸比生活的呼吸变化要多,比生活的呼吸要吸的深,用的长。歌唱的呼吸要随着乐句的长短,根据情绪情感的喜怒哀乐而变换着运用呼吸。因此歌唱的呼吸不同于生理性呼吸,而属于有意识、有目的、带有技巧性的呼吸。

歌唱的呼吸要用鼻子和嘴一起吸,则吸得深。有人以“闻花”或以“打哈欠”来比喻歌唱的吸气,吸气时口腔应当是放松的。吸气时要有控制,要求保持吸气的感觉,保持两肋腰围的扩张,缓慢地、有节制地将气呼出。歌唱的声音是要有生命力、有活力、有艺术感染力的,这些都需要呼吸做动力来调整,用呼吸来控制、支持。呼吸对歌唱的支持,就象拉琴的弓子和琴弦的关系,二者要对上劲,弓子好比呼吸,琴弦好比声带,二者配合得合适,就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吹管乐也要呼吸的支持力,有支持力吹出来的声音圆润、饱满,没有支持力连一个整句都吹不全。有人曾说:吹管乐是人练了深呼吸来吹管乐器,唱歌是人用(下转第132页)(上接第130页)深呼吸来吹自己。

发声训练的目的并非是只学会方法,还需要练出效果,改变呼吸能力。

再次,要学会用气发声,避免用喉力发声。在发声训练时应特别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要忘记喉咙,一定不要想到用喉咙发声。在意大利,喉音被称为魔鬼。我们开始学声乐时,为了追求音量,不论是唱歌还是发声,用喉力、使蛮劲,结果越唱声音越僵。所以我们在进行发声训练的时候必须认识到:发声时力是来源与呼吸,气是丹田之气,当我们呼气时下面应用力抵住,以得到气息的支持,有了气息的支持,喉咙方能自然放松。或者我们采用弱声唱法,摆好口型,找好位置,用中等音量发声,这样也可以避免喉音出现。

歌唱中“气”、“力”、“声”是一种能量互换关系:吸进的是气,得到的是力,获得的是声音。正如《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中所述:“歌唱呼吸的支持力来源于吸进气以后,吸气肌肉群继续工作,继续保持吸气的状态”。因此,在我们歌唱或发声过程中要获得腰部的支撑力,并且在保持吸气状态发声时,腰部要有明显的支撑动作。气和力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需要我们正确地运用气力的发声。

最后,掌握歌唱的共鸣。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没有动力就不能发声。有了动力以后,共鸣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声带发出的声音很小而且单薄,很不好听,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要靠共鸣把声音扩大和美化,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同时,决定歌唱音色的好坏,特别是音色的不同变化,共鸣都是很重要的条件,几乎是决定性因素。应该说没有共鸣的歌唱是没有穿透力可言的,更谈不上美好的音色,而发声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歌唱共鸣运用自如。

我们说呼吸要深而放松,吸气的时候很自然地共鸣腔体就随之打开而形成了共鸣的通道。歌唱共鸣的通道像管乐,是一个管状腔体的震动。例如小号,如果只是吹嘴子,声音又小又难听;再如小提琴,假如只在纸板上上好弦,没有琴身,拉起来声音很刺耳,非常难听,给提琴按上琴身,提琴有了共鸣腔体,声音就非常好听。我们人声乐器的道理也是一样,打开腔体,让声音通过腔体振起共

鸣再发出来的声音,就成为音色优美动听的歌声了。

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起作用。头腔共鸣是打开鼻咽腔所产生的共鸣,有时在头部产生一种震动的感觉,因此称之为头腔共鸣。我们提到最多的,也是我们所熟知的共鸣。还有一种是面罩共鸣,所谓面罩共鸣,是指声音的共鸣在中咽喉腔以上鼻咽腔,两腮两边太阳穴延至眉心处,这些内部腔体和外部姿势是引起震动的区域。要实现面罩共鸣,首先是声音位置不能变,一定在额前、两眼下面一点、两边颧骨前和牙关打开处,这就是正确的声音位置。而喉头下垂、稳定是摆对声音位置的关键。其次是掌握正确地呼吸方法,因为呼吸是获得面罩共鸣的动力。最后要打开喉咙,使得通向面罩共鸣得通道畅通。另外,u母音练习也是一种掌握面罩共鸣的训练方法,正确的u母音状态也正是歌唱关闭状态。

总之,歌唱的发声是非常自然的发声状态,它要通过练声使日常发音的语言自然状态在歌唱时进入艺术发音状态,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就是我们声乐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沈湘著;李晋玮,李晋瑗整理.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