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画面编辑论文
时间:2022-08-05 11:02:00
导语:电视节目画面编辑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画面的选取、画面长度的确定、画面的组接原则、画面组接的基本方法等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人体上构成了电视画面的编辑核心理论要点,全面理解与把握好电视画面的编辑核心理论,有利于电视节目画面编辑超越技术性的工作层面,从而达到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境界,最终实现电视作品的完美传播效果。
关键词:电视画面选取长度组接原则方法
电视画面的编辑是电视制作中非常重要的艺术创作方法,电视画面素材,只有通过编辑才能将最合适的画面段落,按照最理想的方式组合起来,达到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完美融合。要做到电视画面编辑的艺术化,以下四个方面的画面编辑核心要点必需认真把握。
一、画面的选取
面对大量的画面素材,选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杂而有意识的取舍过程。在选取中要注意:1、选择的画面要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思维规律。不同的画面表现影响着人们收视心理,比如一个“推镜头”常会引起观众对推进方向的注意,合适于表现事物的细部特征:如果用一个“拉镜头”来表现就不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了。2、选择和使用的素材,要服务于节目的内容与主题,有利于结构和情节的表现。画面的选择最终的目的在于用动作性强、造型优美的素材画面组接成清晰的电视新闻节目,便于观众理解节目内容与思想。3、选择画面要与电视新闻节目类型相吻合。电视新闻节目时效性强、节奏快,强调真实性与客观性,因此宜于多选择结构稳固、安定的固定画面或镜头,也方便观众在较短时间看清内容:另外多选平拍的画面或镜头,因为平拍的视觉效果与日常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相近,从而给人平等、客观、公正而亲切的感觉:要慎用过度的仰拍或俯拍让人产生夸张的视觉心理效果的画面或镜头。
二、画面长度的确定
“画面长度确定”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节目内容的表达需要,同时更好地满足观众收视的心理需要,让他们看清、看懂。通常画面长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内容的表达、布局的长度、景别长度。
首先来看“内容的表达”。从内容的表达需要来确定画面或镜头的长度,这其实是在强调画面或镜头的长短应该首要考虑是否能让观众看的明白。画面太长的滞缓或太短的匆忙,都会影响观众对节目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来看“布局的长度”。所谓“布局的长度是根据画面布局的特点来决定画面或镜头的长度。画面布局包括主体、陪体的位置,画面上的布光特点,主体与陪体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等等。”具体来说:1、从主体位置来看,如果主体在画面的前部,镜头可以短一些:如果主体位于画面的后部,镜头可以长一些。2、从主体的运动状态来看,如果主体是运动的,镜头可短一些;如果主体是静止的,镜头可长一些。3、从主体运动的快慢来看,如果主体是高速运动着的,镜头可短一些:如果主体是缓慢运动着的,镜头应该长一些。4、从主体所处的明暗处来看,如果主体处于画面的明亮区,镜头可短一些:如果主体处于画面的阴暗区,镜头应该长一些。
第三来看“景别的长度”。1、景别不同所包括内容繁简不一,使得其画面长度也应有所不同。远景、全景包含的内容多、画面繁杂,观众要化费更多的时间才能看清楚,所以镜头要长一些;近景、特写呈现的内容较少、画面简单,观众易于辨识,所以镜头可以短一点。一般来说,对于固定镜头的景别,时间长度的参考数据为:远景要8到12秒,全景大约5到8秒,中景大约4到5秒,近景是3秒,特写需、到2秒左右。另外,要强调的是即便是相同的景别由于画面的内容繁简不同、明暗不同、动静不同,使得画面的信息量不同,画面最终保留的时长也会不相同。2、如果观众很熟悉的事物,镜头要短些:如果观众不太熟悉的对象,镜头应该长些;3、有字幕的画面,镜头应适当长些。
三、画面的组接原则
(1)、逻辑性原则。这个逻辑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逻辑、观众欣赏的心理逻辑、艺术表现的逻辑。所谓“生活逻辑”是指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逻辑。这是生活本身的规律,也是画面组接最基本的依据。具体来说,“生活逻辑”又有四个方面的内含:一是情节发展的逻辑。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其严密的逻辑链条,而电视新闻的前期拍摄是分镜头进行的,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逻辑链条的破坏:后期的编辑就是要把被破坏的这种逻辑链条修复过来,因此画面的组接只有紧紧围绕事件发展的逻辑主线进行,才能还原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二是要保持前后主体动作的连贯性。三是准确表现人物事件存在的逻辑关系,比如因果关系、对应关系、冲突关系、平行关系等。四是时空转换的逻辑性。事件的发展总是与时空联系在一起,因此画面的组接必须对时空结构进行合理准确的处理,不能因组接手段而影响实际时空的可信度。要注意在整体的时空结构中,时空可以交错、倒置,但在具体的段落组接上,必须保持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连贯性。而“观众欣赏的心理逻辑”强调的是画面的组接要能让观众看清楚画面的内容、对于电视新闻的关键信息一定要交待清楚、通过延长和延续画面的长度来满足观众情感共鸣时的需求。“艺术表现的逻辑”是指除了叙述电视新闻的事实之外,画面的组接往往还有编者某种艺术表现的需要,或者要表达某种情绪和情感。如象征、隐喻等蒙太奇表意功能的体现,比如视觉节奏的运用等等,都需要编者在画面组接时加以考虑。
(2)、匹配的原则。所谓画面的“匹配”是指上下相连的两个画面中,同一主体所处的位置要保持一种逻辑关系上的空间统一性,使得两个画面连接在一起时产生自然和谐的关系。“画面的匹配”最基本的要求是确保景别的匹配、方向的匹配、影调色调的匹配。下面就这三个方面作具体阐述:一、景别的匹配。它强调的是景别变化要有渐进性。这个渐变性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相邻景别的组接不能忽大忽小,比如远景紧接特写,因为这种巨大的反差,给人“跳”来“跳”去的感觉;另一个是说如果画面的主体相同,则要注意让相邻的景别有较为明显的变化,比如从全景到近景就较为合理,原因前后相邻的景别的明确变化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保证视觉的连贯性;假如从全景接到中景的话,则让人感到画面变化不明显,似乎后一个画面在重复前一个画面,让人感觉到这两个画面不是有意识的切换,而是在原地“抖动”。这种情况又称“同景别跳动”。解决“同景别跳动”的方法既可以通过拉开相邻景别的办法,也可以插入一个相关内容的画面来过渡。通过以上渐变性的两个重点的分析,我们知道画面的景别的变化通常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变化太小,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二、方向的匹配。方向的匹配要求画面组接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应保持与画面中主体运动方向或对应关系的主体之间视线的一致性;一是要调节好主体运动方向未变,但拍摄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事实上,后面一点就是通常所说的“越轴”。它是由于拍摄方位的变化而造成的画面中主体运动方向与主体实际运动方向相反的情况。“越轴”镜头造成主体空间的关系的混乱,因此我们在拍摄时既要特别注意,同时后期编辑中对于出现了“越轴”的情况,应在加以弥补。通常是在“越轴”的前后画面之间插入适当的镜头作过渡以缓和画面中主体运动的自相矛盾给受众心理所造成的困惑。适于做越轴过渡的镜头有:没有明显方向感的中性镜头、能引起观众暂时性转移注意的特写镜头、能重新确定空间关系的全景镜头、有主体运动变化趋势的镜头、插入与运动主体有关的事物的反应性镜头等。三、影调色调的匹配。影调色调的匹配一方面是指画面在组接中要注意光影与色彩的真实性,注意不要偏色。对出现色彩的失真的画面,要尽量进行修复或弥补。另一方面是保持影调和色调大体的接近性和统一性。通常一组色调、影调反差太强的画面,不仅在视觉上有生硬和不连贯的感觉,而且也影响内容的表达。
四、画面组接的基本方法
(1)确定画面的剪接点。画面的剪接点就是两个画面相连接的点。它是在形式上确定画面可以连接的因素。最佳的画面剪接点是当观众已把画面内容看清楚就及时进行切换,来保持不断地传递出新的信息。画面的剪接点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内容表达的连续性、镜头转换的流畅性、节奏风格的和谐性以及观众的收视的习惯和心理。
(2)电视固定画面及运动画面的剪接。电视画面有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两类。“固定画面”是指摄像机的机身、机位、镜头的焦距都不变所拍摄的片断。画面内的主体或静或动。而“运动画面”是指摄像机的机身、机位、镜头的焦距都有一定变化所拍摄的片断。下面我们就固定画面之间、运动画面之间、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之间的组接技巧进行概括。
首先来看“固定画面”之间的剪接。固定画面的剪接由于镜头本身不动,因此,它的剪接要根据画面中主体是否运动来选择剪接方法。①、对于固定画面中,画内主体不动的剪接一定要找到两个画面的主体在空间关系、在逻辑关系、以及通过景别、角度、光影、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形成的画面造型特征上是否有关联性、相似性或一致性,比如相似的构图、相似的背景、相似的景别及视角、相似的影调、相关的概念、相关的物件等等;而且要保持相等的画面长度,以形成统一的节奏感。②、在一组固定画面中,如果是不同的运动主体,它们的剪接方法:或按照前后画面中不同主体的运动的方向、运动的速度、运动的轨迹是否统一来组接,或依据前后画面中不同主体运动形态的相似性来组接画面,或依据前后画面中不同的运动主体在画面上的位置相同、相似来进行组接。③、对于固定画面中,上个画面为运动的主体,下个画面主体不动,通常用上一个画面的落幅与下个画面相接。④、对于固定画面中,上个画面主体不动,下个画面主体运动。如果上个镜头的主体是由静到动的,那剪接点可选在上个画面中主体运动起来以后,与下个画面的动作直接相接。如果下个画面的主体是由静到动,那剪接点选在下个画面开始运动以前,与上个画面相接。其次,“运动画面”之间的剪接。由于运动画面的镜头本身始终是运动的,组接时主要依据镜头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结合主体运动来选拔剪接点。①、主体不同、运动形式相同的镜头相连,应去除镜头相连处的起幅和落幅,只保留第一个镜头的起幅和最后一个镜头的落幅。这样的剪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镜头运动的特点,造成强烈而流畅的动感。另外还要注意,各个运动镜头在方向上要统一,在速度上要均匀,此外,左摇右摇、推接拉等两种截然相反的镜头运动形式是不能这样组接在一起的。当然利用特技如叠化手段来弱化视觉上的不适,能解决上面所说的不能组接的问题。②、如果主体相同,左摇右摇或推拉镜头的连续组接,要尽量避免。这种做法被贬称为“粉刷墙壁式”或“打气筒式”组接。③、主体不同、运动形式相同、可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相接,通常应使镜头相接处的起幅和落幅保持短暂的停留。因为这个短暂的停留让观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④、一组急推或一组急拉镜头连续组接,应适当地保留镜头相接处的起落幅。否则去掉镜头相连的起落幅,观众就很难看清画面内容了。
第三、“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的剪接。1、在表现静态对象时,若前为固定画面,后为运动画面,通常固定画面与保持起幅短暂停留的运动画面相接更合理:同样,如果运动画面在前,固定画面在后,一则要注意运动画面的落幅应保持短暂的停留再与固定画面相连,视觉的连贯性更好。2、在表现呼应关系的画面剪接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如果运动画面是以移动、跟、甩等的拍摄形式来进行的,那么它与后面表现呼应关系的固定画面相接时,运动画面可以不留落幅,而直接与后面的固定画面相接。如镜头跟拍小偷进屋,不需要落幅就可以直接接上警察在树丛中监视这个呼应关系的固定画面。同理如果是固定画面在前,而运动画面在后,那固定画面可以直接接上不要起幅的运动画面。如固定画面中一个人在远眺,后面可接没有起幅的用移动画面展现的蓝天白云。二是如果表现呼应关系的固定画面要与以推、拉等拍摄形式来进行的运动画面相接,那么后面的运动画面的起幅要保持短暂停留。主体动作的衔接以形体活动为基础,
(3)巧用转场。转场的方法有两种:无技巧转场和技巧转场。“无技巧转场”是不用特技手段,而凭借镜头之间的有机联系直接切换。常用的方法有:1、空镜头转场2、特写镜头转场3、利用构图相似性转,4、利用视觉的错觉转场。5、利用相同内容转场。6、利用情节和内容的呼应关系转场。7、利用遮挡转场。8、出画入画转场。9、甩镜头转场。10、利用虚焦镜头转场。11、利用声音转场。12、运动镜头转场、13、两极镜头转场等等。“技巧转场”是利用特技技巧将两个段落连接在一起。常用的特技有:叠化、淡入淡出、划像、翻页、黑场、定格。
- 上一篇:韩剧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论文
- 下一篇:艺术作品多层次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