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的艺术世界详细内容

时间:2022-08-25 04:51:00

导语:无形的艺术世界详细内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无形的艺术世界详细内容

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等,通过塑造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帮助读者、观众认识和理解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这些门类都叫艺术。

各种不同的艺术用来塑造艺术形象的方式和使用的材料各不相同。绘画、雕塑、建筑,采用的是线条、色彩、泥土、砖瓦;音乐、舞蹈,用的是音响、节奏、旋律、人体动作……文学塑造形象的材料是语言,所以,文学是“用语言来表达和造型的艺术”,或者称为“语言艺术”。

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的有小说、诗歌、剧本、散文等等。作家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认识、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构成文学形象;读者通过作品的语言,经过一番理解、感受和再创造,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了文学形象。因此,语言成了作家与读者心灵沟通的桥梁。

文学借助语言来塑造形象,具有其他艺术无法相比的优势。因为一幅画可以画出一个人的相貌和神态,却很难画出这个人头脑里思维活动的复杂过程;但是一篇小说就不同了,它不仅可以描写出人物的肖像、衣饰、表情等外表的东西,而且还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细致的心理活动。语言可以状物抒情、叙事议论,可以描绘事物发展的过程。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自由灵活地表现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幻的各种各样的情境。所以,用语言塑造形象的艺术——文学,是艺术门类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艺术。

文如其人的风格

相传,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曾把李清照的词句混在自己的作品内,让朋友品评,朋友说就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两句最好。原来这两句正是李清照的句子。

这位朋友为什么特别赏识这两句呢?这是因为李清照的词,有她自己的风格——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气质,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佳句,赵明诚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

风格,实际上就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作家、艺术家由于所处的环境、生活经历、立场观点、文化素养的不同,就形成互不相同的思想气质和性格特点,并在创作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在处理题材、表达主题、选择体裁、组织篇章、描绘形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各有自己的风格。

俗话说:“文如其人。”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家、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决定的。但是由于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作家、艺术家所处的时代不同,民族相异,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也就有多种多样了。

从创作方法来说,风格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之分。而从民族特点来看,有中国、外国之别。从作家个性特点来看,有的沉郁顿挫,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尖锐泼辣,有的飘逸潇洒等等。文学、艺术也因风格的多样性而显得绚丽多姿。

作家的艺术追求——意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山居秋暝》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中写的是景,但寄托着诗人对安静纯朴的山村生活的热爱。可以说写景中含情,抒情中藏景,真正做到了情与景交融,诗与画结合。这种把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互相融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追求意境。比如元代作家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描绘的是秋日傍晚的景象,勾画了一幅凄凉萧瑟的图画,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从而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孤独无依的愁思。像这样的作品,不仅画面传神,而且语言简练、概括,感情非常真切,意境十分新颖,因此,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文艺作品的意境创造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因为生活本身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作家的思想又是无限丰富的。所以,有的可以像李白那样创造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壮阔的意象;有的可像李煜那样抒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苦凄凉的思绪;有的可和岳飞一样表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怀激烈的豪情;也有的可以像柳宗元那样写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超尘绝俗、傲岸不屈的志趣。但是,无论哪一种意境,只要做到诗与画结合,情与景交融,都可以说是作品成功的标志,也是作家、艺术家终生追求的目标。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

俄国大作家果戈里有一次听到一个故事:有个小官吏非常爱好打鸟,省吃俭用,还利用休息时间找额外工作,好不容易积蓄了一笔钱,买了一枝猎枪。不幸得很,他在第一次打猎时就把猎枪丢了。这个小官吏费尽气力也没有找到这枝猎枪。回到家就发起高烧来了。同事们知道这件事后,凑钱给他买了一枝新猎枪,他的病才慢慢地好起来。但是从这以后,当他一想到丢枪的事,脸色就会发白,仿佛像个死人一样。

果戈里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但是他又感到小官吏丢猎枪而急得生病的事,只是一种个别现象,还不能表现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东西。后来他就把这个故事进行加工、概括、提炼,写成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外套》。他把小官吏改成了一个地位卑微、成年累月坐在老地方抄写文书的九品文官。同事们瞧不起这个九品文官,嘲弄他、挖苦他。他为了度过严寒,节缩开支,积攒了一些钱,做了一件外套,只高高兴兴地穿了一天,就被强盗抢走了。他要求将军帮他设法找回外套,却挨了一顿训斥。他跌跌撞撞回到家里,不久便一命呜呼了。九品文官死后,为了报复,竟在黑夜中剥了许多人的外套,特别是将军的外套。经过作家的创造,主人公形象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又能反映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冷酷,以及小公务员悲惨的命运,这种有代表性、又有很大社会意义的艺术形象,就是典型形象,或简称典型。

典型是一部作品成功的标志。文学形象的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完美融合。首先,这个艺术形象应该是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如莎士比亚笔下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鲁迅笔下的阿Q,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碰到,但又不一定是哪一个人。所以,典型人物形象又称为“熟悉的陌生人”。

其次,典型人物形象,还必须具有巨大的概括力量,使读者通过这一形象,认识到更多的人。比如,看了阿Q,人们可以领悟到“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知道人们的弱点。所以,有时人们就把那种有着虚幻的自我满足的人称作“阿Q”。同样,看了哈姆莱特的形象,我们可以认识到18世纪欧洲人文主义者的共同弱点,还可以把那种办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人称作“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