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向百老汇学什么?

时间:2022-02-19 03:48:00

导语:我们应该向百老汇学什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是一个艺术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戏曲和歌舞艺术更是蔚为大观。但随着WTO的加入,各种娱乐方式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冲击与日俱增,如何增强民族艺术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是每个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中国艺术家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前不久我和同事去美国和日本,对音乐剧做了一番考察,共观看了9部音乐剧。其中既有《歌剧院的幽灵》《猫》《悲惨世界》《阿伊达》这些音乐剧中的经典之作,也有《制作人》《MAMMAMIA》《现代米丽》《狮子王》这样的新剧目。在美国纽约百老汇街区,有38家剧院,附近地区还有125家。这些剧院每晚都是车水马龙,上座率都在90%以上,爆满的剧院不在少数。当今的舞台艺术,恐怕很少有一种戏剧形式可以像音乐剧那样吸引众多的观众,这样具有勃勃生机。音乐剧作为上个世纪发展最快的一项艺术成果,它的创作理念、制作方式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确实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重视、学习和借鉴。

音乐剧是真正的综合艺术

音乐剧,顾名思义,应为“音乐的戏剧”。但实际上它还融入了大量其他艺术的元素。就音乐而言,既有美声又有通俗,既有传统的管弦乐队,又有电声、爵士以及各类混编乐队;舞蹈语汇也是如此,芭蕾、踢踏、迪斯科、现代舞都可融入其中。音乐剧《狮子王》是美国迪斯尼公司在1994年推出的一部动画片,该剧获得巨大成功后,1997年迪斯尼又制作了同名百老汇音乐剧。这部戏从形象造型到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可谓匠心独运。皮影、木偶、杂技、高跷等一切艺术形式,只要是有利于表现《狮》剧戏剧情景的,什么形式都可为我所用。因此,在舞台上展现出的非洲大草原雄浑的气势,野兽受惊后狂奔乱跑惊心动魄的场面,与电影相比也毫不逊色。除了融会多种艺术形式外,音乐剧中音乐、舞蹈、戏剧表演、舞台美术、灯光、音响等舞台艺术的各个综合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在我们观看的几部音乐剧中,几乎所有的剧目都给我们留下了这种印象。不仅演员的表演、演唱将你深深吸引,而且每个环节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音乐剧比传统的舞台剧更具有一种综合美感,它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予观众的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让人们感受到了音乐剧的无穷魅力。

艺术的综合化就好比自然界物种的嫁接和杂交。记得国内有位资深导演艺术家说过,“杂种”不好听,但好看。细细想来,此话不无道理。大凡经过嫁接和改良的品种比某种纯种更具优越性。事实上,音乐剧就是在传统歌剧和轻喜剧、爵士乐舞等艺术滋养下孕育的新生儿。在美国考察即将结束之时,《纽约时报》记者对我们一行进行了采访,当问到这次考察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时,我回答:音乐剧开放的艺术创作观念和舞台表现的高度综合化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在美国观剧时,常常会联想到中国的京剧,因为中国戏曲的综合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今日百老汇音乐剧之繁盛,颇类似当初京剧的辉煌时期。那么今天的京剧为何风光不再,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而沦落到需政府和社会合力振兴的境遇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传统艺术受到现代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但这不是问题的症结,难道现代娱乐方式就不会对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音乐剧产生冲击?事实上,音乐剧不但经受住了这种冲击,而且还主动地迎接这种挑战。音乐剧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对于其它艺术形式的吸收和借鉴一刻也没停止过,因此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京剧在奠定了它百戏之首的地位后,却变得越来越保守,而恰恰忘记了它当初海纳百川、融会和杂交“昆秦徽汉”,不断综合创新的创业史。翻开中国戏曲发展史,不难发现,从元杂剧取代金院本,从昆曲的衰落到京剧的崛起,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艺术形式脱离时代,失去创新能力就会衰落。反之“如果剧种本身能够不断革新,适应时代的要求,跟随时代而前进,它的衰亡则是可以避免的。”

音乐剧的现代意识

如果拿早期的音乐剧作品和当代作品相比较,就会发现,从题材到内容,以及运用的艺术形式,都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求新求变的现代意识。这种现代意识一是创作观念上的,二是技术手段上的。

百老汇音乐剧常常让你感到它是一戏一法,没有统一的模式。每个剧目都由题材来决定风格和样式,而且总能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将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是创作音乐剧遵循的原则。《现代米丽》是一部现代都市题材的音乐剧,创作者巧妙地将剧中人敲击电脑键盘的动作,非常贴切地演化成了一段精彩的踢踏舞。《MAMMAMIA》是发生在希腊小岛上的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与之相应的,它的音乐和舞蹈也是热情奔放,充满了浪漫情怀和现代感。这种内容贴近当代生活,形式贴近广大观众的意识,是中国传统艺术最缺乏的。

百老汇音乐剧还善于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创造色彩斑斓的舞台效果。音乐剧的乐队都不大,多则三十多人,少则十余人,但它比传统的管弦乐队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因为它把现代录音棚的音响处理技术带入了剧场。由于现代技术的运用,百老汇音乐剧时常让你感到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乐队在伴奏。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现代舞台科技在音乐剧中也被大量运用。例如在《MAMMAMIA》的舞台上有一部隐藏的液压平台,剧终时,平台慢慢升起,向天幕的大海延伸,一对恋人站在这个平台上走向海边。明月、大海、恋人,创造出了如诗如画的舞台美感。在《阿伊达》中也有神奇的舞台视觉效果,游泳池的那一幕里,演员们看起来好像是浮在池子里,而实际上他们是被吊在空中。传统的舞台剧往往只注重发挥本体优势,对于当代流行艺术和现代舞台技术手段往往采取排斥的态度,这点在中国戏曲的创作上表现尤甚。在中国,对于有些舞台剧的大制作常常会引来一番争论。百老汇音乐剧的舞台面貌实在是让我们叹为观止,而我们的所谓大制作同百老汇音乐剧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中国戏曲的创作理念有人比喻是旧瓶装新酒,如其说这种创作是遵循传统精髓,倒不如说是缺乏创造性的懒惰。固然中国戏曲虚拟和写意的特性有着特殊的美感,但音乐剧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的视觉和听觉的震撼力,却是其他舞台艺术所无法比拟的。

音乐剧的群众观念和市场观念

在美国,一部音乐剧的制作成本约在1000万美元左右,由于高昂的制作成本,制作人在投入之前,要做充分的市场调查。一部音乐剧从筹划到制作一般需要两年的时间。制作人要知道什么样的剧目才能赢得观众,而不像我们有些剧院,首先了解什么剧目能得奖,能让领导和评委喜欢,就是不关心观众的喜好。百老汇制作人也关心他们的剧目能否获奖。托尼奖是音乐剧中最有影响的奖项,类似电影的奥斯卡,获此奖项是每个音乐剧制作人梦寐以求的事。但他们得奖的目的是为了赢得更多的观众,占有更大的市场。实际上,像《歌剧院的幽灵》《猫》《狮子王》这些托尼奖的剧目,创造的商业利润的确是巨大的,收入均超过10亿美元,《猫》更是创下了20多亿美元的票房。

在百老汇,音乐剧制作已成为一种社会化的产业。音乐剧制作人从剧目策划之日起,就要与编创人员、演职人员(包括剧场的售票员、领座员)以及他们所属的行业工会签定合同。音乐剧的制作也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广告公司负责剧目的宣传和推广,票务中心负责推销演出票,银行等金融机构负责票款结算、支付演职人员报酬,保险公司负责提供保险服务。而制作人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好音乐剧创作演出的有关事项。音乐剧延伸产品的开发,也是实现利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音乐剧演出的剧场,以及百老汇的一条街,都能买到与音乐剧相关的各类书籍、曲谱、音像制品和纪念品。但是,正在某个剧院火爆上演的音乐剧,观众只能买到CD,不会有DVD或其他图像制品出售,更不会像我们那样由电视来一场现场直播。因为这样会影响票房收入,观众观摩音乐剧,只能走进剧场。

音乐剧舞台手段的综合化、创作观念的现代化、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以及市场运作的高度商业化,是音乐剧成功的重要原因。今天中国的艺术生产机制和艺术本身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我们具有世界眼光,用新的视角来观照中国舞台艺术的创新发展之路。在中国,“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早就被人们认为是中国式的音乐剧了,但受欢迎的程度却无法与西方音乐剧相比。如何使优秀的传统艺术更加贴近时代,贴近观众,的确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加强,我国的艺术工作者,尝试将这一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艺术形式与民族歌舞结合,探索一条适合中国音乐剧发展的艺术道路,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艺术的发展也同样如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音乐剧所走过的发展道路,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重视和学习借鉴。但是,我们必须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学习西方经验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同志曾经几次谈到他在法国访问时的感受。法国人对他说,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世界所景仰。但是,我们更关心当今的中国为世界文化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这是一个多么发人深省的诘问啊!我们坚信,凭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凭着中国艺术家的聪明才智,今天的中国一定能创造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为世界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