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价值与路径
时间:2022-08-30 11:52:56
导语: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价值与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可以从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丰富大学英语教材的人文内涵、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健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管理体系等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如何推进和落实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作了全面细致的安排和说明。这些为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价值
作为大多数院校本科教育阶段开设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学时跨度长、学分占比高、修读人数众等特点,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一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020年12月,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修订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2020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课程设置上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内容。新时代,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既能赋予传统的思政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又能丰富英语课程本身的内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1]。1.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往往偏重于“工具性”,即强调训练学生对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容易造成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在跨文化交际和国际事务中经常“失语”并逐渐丧失“主体意识”,导致我国对外交流的“文化逆差”。《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指南(2020版)》在强调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的同时,亦十分重视其“人文性”,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家国情怀和融通中西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坚定信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理想信念是精神力量的源泉,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谆谆告诫广大青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纲要》指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应“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热烈浓厚的爱国情怀,可以汇聚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可以从根源上激发广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而且可以在内涵上增加大学英语课程的厚度和深度,提高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3.传播文化,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是世界舞台上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为了对抗消解西方长期主导的文化霸权,我们应不断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提高中国文化的阐释力和传播力。多次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深入阐发文化精髓,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跨文化教育和中国文化传播两大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我们可以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同时,稳步提升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阐释力和传播力,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选择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师、教材、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诸多环节。相应的,我们可以从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丰富大学英语教材的人文内涵、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健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管理体系等几个方面着手,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1.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大学英语教师要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应在提高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上下功夫。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师往往不太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思政意识薄弱。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应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要转变教育理念,学习借鉴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要精研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应成为“知行合一”的践行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客观公正地评价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促进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在课外应做好国家利益、国家形象的维护者,恪守道德规范,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学生树立榜样。2.丰富大学英语教材的人文内涵。教材是教书育人、传播思想的主要载体。离开了教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纲要》明确规定,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指南(2020版)》亦指出,大学英语需要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掘其思想和情感资源,丰富其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主要以介绍西方的语言文化为主,在编写宗旨、中国文化占比、道德情操关注度、单元教学活动、语言学习内容、练习设计等多个环节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要求,重构教学内容势在必行。[2]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内容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三大部分,在教材建设上要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守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笔者认为,体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念的教材在编写时应紧密围绕教学的主体内容展开,可作如下设计:针对通用英语课程,可在教材中增加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科技成果、社会制度、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在课后练习尤其是翻译、写作等练习设计上,可增加中外语言文化对比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力和传播力。针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可在教材中增加反映科学精神、学术道德、职业精神、公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在课后练习上可设计相关内容的讨论、辩论等题型。针对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可在教材中增加中西方在文明史、世界观、价值观、思维课程教学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比较的内容,突出文明交流互鉴、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发适合自身教学需要的校本教材。总之,要使广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受到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浸润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家国情怀、提升综合素养。3.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首先,积极开发第二课堂,平衡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反复琢磨课堂教学,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鼓励学生用英语讲党史、翻译马列著作等,力求提高教学实效。受教学时间、环境、资源等因素影响,课堂教学往往缺乏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体验感、真实感。这些恰恰是第二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优势。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帮助经贸专业学生深入外企开展市场调研、引导医学专业学生为医院国际部门提供语言翻译服务、安排旅游专业学生试当红色之旅导游等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使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其次,充分利用各种课程思政资源,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自身配套的网络课程资源、学校或教师自主开发的教材配套课程资源、教师创设的个性化教学课程网站等。同时,教师可以从各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课程资源中精选内容,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有益补充。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关注ChinaDaily、CGTN、人民网和新华网的英语版,观看国内外主流媒体拍摄的与中国有关的纪录片,如BBC的《中国》《美丽中国》《中华的故事》《丝绸之路》《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美国Discovery频道的《中国:时代》《中国七大奇观》等,将“四个自信”有机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和阐释力。4.健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管理体系。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共同努力、协作配合,其中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和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具体落实至关重要。首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不断优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大学英语由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具有融入思政元素的天然优势。当前,国家层面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划尚不完善。虽然《纲要》在“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对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作了详细的说明,但只涉及体育、美育类课程,对大学英语课程未作详细说明。《指南(2020版)》虽高度肯定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作了说明,但相关的顶层设计总体上仍不够系统和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未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出台相关指导文件时,应对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细化落实方案,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有章可循。其次,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努力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落地。《指南(2020版)》认为,高校教学管理重点是协调好教师、学生、管理者三方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量化指标,通过督导听课、同行评价、学生反馈等方式,核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落实情况;同时,在教学效果评估、年终绩效考核、职称评审评定等重要环节,对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如此,可以充分调动大学英语教师学习思政理论、探研课程思政方法、提高课程思政实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叶俊,盘华.“四个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
[2]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5).
作者:毛和荣 杨勇萍 周莉
- 上一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 下一篇: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