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美文学在英语教育的渗透

时间:2022-04-22 02:46:25

导语:浅谈英美文学在英语教育的渗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英美文学在英语教育的渗透

摘要:科技的发展将世界的距离缩短,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对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传统英语教育已不能满足人才的需要,开始迫切需要一个创新突破口。而英美文学的介入,可以填补缺漏,帮助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更好地与世界文化相对接。另外,还可帮助我国学者深入研究英美文化,理解英美习俗,汲取其精粹,丰富我国文化,同时将中国文化传输于世界,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促进国际文化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语教育渗透路径

我国的传统英语教育注重于单词与语法教学,为了使学生顺利通过考试,教师更多地在让学生背单词、背语法句式、背作文,并通过大量的试卷做题练习,以此换取优异的分数。然而,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忽略了语言学习的一大关键,便是“说”。如同我们的母语,我们是先学会说话,再学会写字。外语也应如此,要说出来,要多读。而朗读的文学作品,最好的选择是英美当地的文学作品。因为将英美文学作为朗读材料与英语教育重点,可一举多得,该文也将围绕于此,为大家分析解惑。

1浅析英美文学

(1)英美文学的发展。英美文学包括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英国文学的产生与发展远早于美国文学。英国文学的作品文体多样,包括诗歌、戏剧、散文、小说等,其中反映形式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主要代表作家包括莎士比亚、菲尔丁、乔伊斯等。美国文学兴盛于20世纪,主要为反映现实或表现自然主义或幽默的小说,代表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作品所创作的人物独立坚强、热情不羁,其浓厚的民主思想被当作美国文学的典型。(2)英美文学中的生活。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走进他们的历史。每一个阶段的文学作品,都可或多或少的折射出那一历史时期的生活现状。以英国文学为例,中世纪时期,其诗歌雅俗共赏,反映了各个行业的人物的生活;文艺复兴时期,其戏剧悲壮,反映了封建末、资本主义初的跌宕与解放;17世纪文学时期,其诗歌雄伟,反映对资本主义的坚持,而散文又偏于明朗;启蒙时期,其诗歌、散文以讽刺现实为主,揭露黑暗,措辞尖锐,其小说兴起,更完整地表达了人们对当时社会动荡厌恶及对和平安宁的向往;浪漫主义时期,其作品受哲学影响,渴望美好,追求真挚自然;现实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突显,其作品又开始讽刺并批判,人们开始思考命运走向,社会主义的思潮也从此时开始;现代社会主义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文学开始思索人性;当代文学时期,作品从不同角度,结合哲学等多领域,描绘真实社会并反思,以启发世人。(3)英美文学为学生带来的帮助。了解英美文学的学者应该知道,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了多个领域的知识。为学生在英语教育中,布置英美文学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语言类的朗读与学习,还可拓广学生的见识,了解英美历史,了解英美文化的发展轨迹,提高学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而代表作家的作品中人物的传奇经历或者作家本人的生平经历,都可帮助学生对于今后的人生道路做出思考,以史为鉴,规避错误,做出对自己人生最正确的选择。英美文学的优秀作品,也可激励学生积极向前,完善自我,同时摘取其中精华,丰富我国文化,并方便我国文化融于世界文化。

2浅析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

(1)英语教师队伍能力参差不齐。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学资源上分配很难平均,教师队伍也参差不齐,有直接从英美聘请的外教,有留学归来的英语人才,也有一直接受国内教育的高学历教师。外教老师由于自小的生活熏陶,对英美文学理解最为透彻,可以帮助学生极大地提高英语文学鉴赏能力,还可以通过自然的英语口语交流,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学习氛围自由开放;留学归来的教师,因为也深入了解过英美的文化,口语交流同样不在话下,最为重要的,这部分教师了解我国学生的学习习惯与特点,知道学生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规避缺陷,达到自身文化特点与英美文化相结合,取长补短的目的;而一直接受国内教育的高学历老师,虽然自身水平绝对过关,但是口语表达教学上肯定稍显弱势,对英美文学的理解也许存在偏差,对学生的教学也许会偏于传统而缺乏创新。此时,教师队伍的水平不一,也会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不对等的影响,首先教师要足够优秀,才能教出同样优秀的学生。(2)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已初步定型。在传统英语教育的影响下,真正对英语怀抱极大热情的学生占极少数,更多的学生表现为兴致缺乏,因为每天只是背诵、默读并模式化分析文章的学科是没有吸引力的。但是英语其实并非如此。如果有一个开放热闹的英语交流环境,顺应语言渗透的路径,先听后说再写,跟着长者去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他们的生活,他们作品中的俏皮或沉重,被作品中各式各样的人物感染,在或哭或笑的人生中体悟反思,就会发现英语的魅力。在进行高等教育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转变之前因应试考试而养成的并不正确的学习习惯,重新带领学生认识英语,融合英美文学,让学生爱上英语。(3)英语教育的教学方式单一。我国的传统英语教育习惯教师讲,学生听,由于知识量大,教师几乎一整节课都在不停地讲,学生在不停地记,缺乏交流与沟通。同时,这种一味灌输的教育方式会极大地抹灭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容易对课堂内容产生厌倦。这时候的学生往往是为了达到学分等目的而被动地去强迫自己学习,并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上英语这门语言并且愿意去钻研它。而这种长久以来的教育模式,课堂内容多以语法讲解为主,导致英语文章的讲读也流于表面,并不能通过朗读讨论去整体理解其内涵,更遑论在目标教学之外的对英美历史、作家、习俗、流派、风格等知识的拓展。为了应对考试时的限时阅读,英语教学一直习惯于看到一篇文章就拆解结构,提取信息,而忽略作品最重要的情感流露,那是作品的灵魂,是需要学生耐下心来,去品读,去体悟,借此来提高自己英语能力的关键。

3浅析英美文学在英语教育中的正确渗透路径

(1)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如果想创新英语教育,那么英语教育的引导者,也就是教师,自身的英语知识的储备以及教学水平必须过关。教师首先应有终身学习的意识,随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随科技的发展掌握最新的教育模式,再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选取最佳教学方法。在课堂之前,教师应当为该堂课设定教学目标,将英美文学作品按照难易或发展脉络有计划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以便吸收。其次英语课堂教学的重点,应当是学生的综合的英语素质,而非其填答试卷的能力。而综合素质中,对英语这门语言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听说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容的布置上有所侧重,当然,学生词汇的掌握也不能落下。只有教师具有卓越的能力,科学有趣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2)创新英美文学在英语教育中的渗透路径。教师一定不能像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那样完全主导一节课,既然了解到融入英美文学的必要性,那么教学方式也应该紧跟着多样化一些。教师可以策划一些活动,如设定一定的时间,选定几个代表性的作家,分小组去了解一个作家的不同人生阶段的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最后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展示方式在课堂上分别为大家讲述。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自己查阅大量的资料,并且认真品读作品,才能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提升学生的品鉴能力。另外,也可以拿出一本文学作品,让学生选取不同的角度来品读,如哲学角度、历史学角度等,这种教学方法适合在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基础解读之后,作为拔高学习,发散思维,并且通过作品去了解另一个领域的相关知识,横向交叠,拓宽知识面。虽然是文学品读与英语教育课,但教学方式不应只局限于书本,数字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应擅于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吸引学生,观看通过英美文学改编的电影,放映文学作品诞生的那个时代的相关图片等,都可以很直观影响学生。当然,最能帮助学生体悟英美文学作品,提升英语能力的方法还是情境代入,即角色扮演。教师应该多为学生提供可以模拟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场景的机会,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个人为了表演对角色的揣摩,为了展现最佳效果而写作的人物小记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写能力,甚至可以通过表演来帮助他人理解,一举多得。(3)首先,借助英美文学,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若想学好一门语言,前提是热爱。没有兴趣,就不会有耐心,不会有认真学习知识的计划,自然也不会取得好的成果。而高等教育的魅力便是包容与精粹,知识面广并且都是精华。选择将英美文学融入英语教育,也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选读,与书中人物在某一时刻的共情,来吸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英美文学作品相当于注入英语教育的新鲜血液,丰富多元的内容使学生目不暇接,慢慢沉浸于此。另外,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与思考,学生在由人物与历史而反思自己与社会时,应当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应该意识到如今世界的局势、人才的竞争、国家的需要。通过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将英美文化值得学习的地方引入国内,是很好的文化交流。但是,更重要的是,当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达标时,也就有能力将我国的文化传输于世界,让世界了解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这种双箭头的交流,才能相互促进,交流才有意义。

4结语

英美文学的融入,为英语教育的创新带来了多种可能。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通过英美文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突破。教师为了使英美文学更好地渗透英语教育,严格要求自己,增添知识储备与创新教学方法;学生为了更好地吸收英美文学及受到的英语教育,培养兴趣,多方面学习。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都能够有一定的进步与创新,便是其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许莉莎.论英美文学在英语教育中的价值及改善方案[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Z4):114-115.

[2]丁卫真.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17(5):11-13.

[3]刘曼.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英美文学特色课构思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122,124.

作者:顾亚琴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