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课程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
时间:2022-03-16 11:35:50
导语:高校英语课程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我国现阶段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态势下,政府教育管理部门要求高校英语教育要重视职场应用,立足行业产业需求,不断反馈改进。但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尚未与改革后的英语教育模式相适配,因此,基于行业产业需求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文章以当前高校英语课程中教学评价模式现状为立足点,提出建立多元化的改进调整方向,以期促进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行业需求;高校英语;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
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出高校英语教育要以职业应用为方向,由高校机构与行业企业共同协作,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型人才。高校机构对校内英语课程评价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有利于促进高校英语的教学改革,对贯彻新时代教育理念和提高英语教育质量具有价值。组织行为学中有关于利益、环境与行为导向理论表明,个体或组织适应环境的本质在于满足利益关系中的多方需求。
一行业产业需求导向下高校英语课程评价模式构建原则
(一)多元性原则。学生英语能力的评价主体不能局限于课任教师的单一性评价,还必须引入不同个体(如行业精英、教师团队、学生个体等)共同参与,并由多个角度提供教学效果反馈信息,即评价模式的多元性。例如,口语考核由企业来担任评价主体,立身于企业需求指导相应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实践情况则由教师与企业担任评价主体,为学生提供对应的改进建议,使反馈信息成为学生自我提升的内驱动力。(二)实用性原则。目前,老旧的评价模式仍主要以阅读、写作这类基础考核项目为侧重点,对于听力理解、口语能力的重视度相对不足。实用性原则要求英语教育需兼顾多个方向的能力训练,以职业英语为导向,设身处地地用英语完成工作中的交流和对接,综合考量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和英语口语水平,从而快速摸清不同个体的短板所在,便于后期加以针对性强化。(三)连贯性原则。对于高校英语学习而言,“效果评价”必须是一个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的连续性活动,意味着评价工作的连贯性也至关重要。根据个体教育理论,教师在教学实施前必须组织学生进行摸底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记录其学前能力,以避免个体差异影响下后进学生难以跟进进度。为与这类“追踪式”教学方法相适配,教学评价机制也必须保证考查结果能够相互联系,形成统一的动态结果。
二当前高校英语课程教学评价模式现状分析
(一)缺乏统一标准,价值功能缺失。在研究调查中发现,我国各个专业的英语课程建设大部分处于初始阶段,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且考核内容杂乱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多以敷衍任务的形式执行考核流程。这一现状违背了教学评价的原则和目的,不利于反馈学习情况、促进学习效果,甚至直接阻碍学生提高英语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例如,虽然国内大部分院校的航空专业学生虽于在校期间学习了相关的专业英语课程,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难以达到各个航空公司的岗位职业英语要求,必须要在就职在岗后花费时间和资金进行再度培训。(二)评价指标单一,考核结果片面。现行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获取全面的考核结果信息,对于后期学习方向的调整也无太大参考意义。例如,诸多高校在学习评价中,仅以出勤率、课堂表现及书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且考试范围十分有限,如口语测验的内容局限于单词的拼写;翻译内容局限于教材句式等。受评价指标单一的影响,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听力、说话、朗诵、撰写、翻译和实践运用能力难以深入掌握,极易陷入认知片面的误区。(三)评价方式老旧,激励作用不足。现有的英语教学评价模式较为陈旧,多数沿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已不适用于现今教育趋势。以章节、单元、模块、学期为阶段性的教学结束后考核评价都属于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针对学生阶段性的学习获得结论性评价,反馈形式通常以卷面分数为主。在终结性评价的导向作用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多为考试获得高分,学习过程的体验趋于弱化,不利于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并且,传统评价模式通常忽略了对学生兴趣导向的查探,导致后期激励策略应用难以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致使评价机制的功能性又进一步减弱。
三基于行业产业需求的高校英语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构建策略
(一)思路构建阶段。首先,必须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融合模式,两者兼顾并用。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在课程活动中获得知识和塑造全面发展能力,属于一种针对课程实施情况对学生做出动态化观察评估的考评方式。展开过程性评价的形式也不仅仅停留于卷面分数,而可拓宽至口语交际、作文竞赛、主题演讲、辩论等渠道,评价主体既可为教师,也可为学生,甚至社会岗位专业人才,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参与主体上均趋于多元。终结性评价中,也可在现有基础上完成效率与指标的革新,通过放大评价维度、划分评价阶段等形式来提高评价工作的精准度。在评价内容的设置上,也可遵循内容多样性与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先由教师设计多样丰富的评价内容对学生做出动态观察,再由课程理论内容、学生职业能力、学习方法等多个角度切入评价,以多样化的指标来客观评估学生的优势与短板所在,用作后期学习方向的衡量依据,避免陷入顾此失彼的局面。(二)体系设计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以夯实学生英语基础为目的。以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考核内容,由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以及英语文化素养评价三个方面综合完成课程评价,且分别以40%、55%和5%的占比组成学期总成绩。其中,过程性评价指标包含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英语活动参加情况等;终结性评价指标则主要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周末小测等阶段考核,又可细化分为口语能力考核与书面表达考核等。在考试形式设置中,可根据不同主题设定,教师创设实际场景模拟交流,学生分组抽签进行口语对话,有助于评价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口语水平。第二阶段是理论教学和行业英语结合的评价阶段。职业英语逐步加大比重渗透于理论教学中。高校英语教研人员在经过了对各行业产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调研后,结合实际专业岗位对英语素质的要求,整合为后期高校英语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标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与之对应的英语教学评价模块。任课教师必须明确所面对的职业方向英语专业教学目标,深化了解实施模块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并以行业标准为原则,考察模块教学下产生的效果。在推进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的模式下,英语课程评价还必须引入来自行业和企业的外部评价板块,用于获取行业岗位的真实反馈。例如,可组织校企合作,邀请企业人员对职业英语教学成效进行指导和评价,观察学生在职业场景下的英语能力发挥和临场应对状态,以便于对学生进行综合性效能评价。第三阶段是英语文化素养评价阶段。英语交流交际能力实质上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其英语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素质英语的考核也应当作为必要的评价内容。所谓“素质英语”,即基于英语表达环境下的个人特长、艺术品位及对英语背景的理解与融合程度等。素质英语课堂可以以形式丰富的选修课程开展,如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课堂、西方文化礼仪课堂、跨文化口语交流课堂等。在影视作品赏析课堂中,教师可采用写影评或影视片段表演的方式考评学生能力;西方文化礼仪课程则可通过模拟相关礼仪场景和西方文化背景,根据学生临场表现做出评价;跨文化口语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等,以考核学生交际应用能力。英语文化素养的提升关系着学生本质上的英语语言运用水平,而透过对这一板块的考核,教师也能够及时摸清学生对于英语文化体系的理解程度,以便在后期教学工作中加以完善。
综上所述,行业产业需求下,高校英语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配套的评价体系也应当随之变革。透过多元化评价要素的结合,能够及时获取动态化的反馈结果,并根据结果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干预对策,使评价体系的价值功能得以真正发挥作用,形成良性循环效应。
参考文献:
[1]王晓宇.基于需求视角的会展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青年时代,2017(10).
[2]祖艳凤.职场环境下新闻行业英语需求调查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英语广场,2016(03).
[3]刘丽.基于旅游行业需求的高校英语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探究[J].中外交流,2016(36).
[4]刘永.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7(28).
[5]赵晓丹.以就业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问题研究[J].南北桥,2017(09).
作者:付岳梅 应世潮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 上一篇: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控制分析
- 下一篇:体验式教学在英语听力教学的运用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