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制度在高职英语教育的应用
时间:2022-01-18 10:04:52
导语:“双导师”制度在高职英语教育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师资队伍建设,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信心,教学效果明显。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实施“双导师制”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实施“双导师制”过程中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双导师制”;高职院校;困境;策略
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我国教育战略发展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是我国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的保障。全国高校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2013年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指出“由于国家和社会对英语人才的多元需求,我国高校的英语类专业面临着改革和挑战,这就需要探索多元、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此采取“双导师制”模式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重视学生校内实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强调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解决学与用、理论与实践、目标与需求之间脱节、不适应的问题。同时也弥补教师知识与实践之间不足,鼓励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互相配合,最终实现“模拟课堂”与“真实课堂”的成功对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师范生中实施“双导师制”,提高了高职院校师范生的培养质量的同时也对培养了创新性教师人才起到积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实施“双导师制”的必要性
冯光武(2016)所说,“随着英语类专业规模的迅速扩张,专业教育问题也开始凸显”,当今由于历史问题,高职院校教育专业教育指导思想上还是偏向理论化而忽视实践,要求师范生学习理论需要系统性和完整性相结合,而不是以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当做培训的重点和最终目的来组织教学,出现了学生操作能力差,顶岗适应周期长,满足不了实习和毕业单位的需要。在实践教学培养上,由于局限于校园课堂,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指导老师缺少对中小学学校和教育机构环境、内部运作和教学实践的必要了解,出现了实践教学中无真实情景,虚拟的环境中无实际对象的状态。实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要对师范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师范生实践的机会,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学科方面的建设。
二、高职院校在实施“双导师制”过程中的困境
(一)高职院校“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制度的不完善。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在实施“双导师制”还处在摸索阶段,所以理论体系的建设不够健全,在制定相关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时比较盲目,没有切合实际,没有与中小学学校和教育机构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致“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受到严重的阻碍。(二)师资队伍严重缺乏。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强的教师队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所需要的。实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校内、校外导师都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校内的指导老师需要理论知识扎实和实践能力专业。校外的指导老师在具备专业的实践能力同时还需要较强组织协调能力。但是拥有这种高素质的指导教师相对比较少,因为大多的高职院校教师工作量比较重,不但要忙于授课还要搞科研,所以没有更多的时间、心思花在指导学生上。而校外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三)高职院校与中小学学校和教育机构共建困难。当前,在双方合作方面,出现了高职院校热切期望与中小学学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局面,双方的合作出现一定的随意性,合作流于形式。甚至有些中小学学校不愿意实习生从事教学工作,怕影响该学校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仅仅只安排实习生从事简单班主任辅助管理工作。(四)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问题现今,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压力,很多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英语考级,普通话等级考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上面,特别是大学最后一年很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复习上岗考或公务员考试以及撰写论文上,这样教育实习势必会受到影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外见习和实习环节上,基本能根据自己的已有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操作,但是在课堂设计和教学管理完全来于一线的高校教师,这就导致师范生在教学反思和教学实践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
三、高职院校在实施“双导师制”过程中解决的策略
(一)完善“双导师制”规章制度,加强与中小学、教育机构合作。明确高职院校以及中小学、教育机构双方的规章制度,促使校内外指导老师工作的规范化,完善规章制度,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最终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与拨通全优教育机构签订协同培养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人才协议,并委派该机构优秀的骨干教师定期为学生开展相关岗位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双方明确自己责任,实现互聘制度,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进行分工合作,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二)加强校内外师资队伍建设,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双导师制”的实施要求校内外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素养以及职业能力建设。学校需多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教师技能培训,去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多到中小学学校和教育机构听课,熟悉中小学的课程标准,听取校外指导老师对英语课程选择、教学方案的制定等方面的意见,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教学技能。中小学学校和教育机构需选聘用具有较强授课能力骨干教师来担任校外指导老师,同时在高职院校兼课以及开设讲座,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和拨通全优教育机构共同成立专业教学团队,建立实践教学条件等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师资互聘共培,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选定适合学生的教材,开辟多种渠道,整合各种教学资料,将中小学和教育机构课堂实例纳入教学内容中来,增强理论教学情境模拟课堂的实效性。(三)加强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训、顶岗实习的相结合,实现“双导师制”人才培养。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师范生除了日常课堂教学外,安排他们有步骤地分批次地到实习实训基地参加见习、进行实习和培训,让学生去感受真正的教学课堂,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并为以后的顶岗实习、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目前,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与拨通全优教育机构进行合作,该机构安排优秀的骨干教师于每周四下午给英语教育专业拨通全优试点班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周末、寒暑假以及大三第一学期在该机构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校内指导老师不定期地到实习基地看望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与校外指导老师一起听课,共同交流给予师范生教学和课堂管理方面的指导和建议。如果在这段实习期间,该机构和学生彼此满意,双方即可签订就业协议,学生毕业后则可以成为正式员工。(四)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骨干教师为指导顾问,共同设置合理的课程。现如今“就业难,用工荒”成了社会的普遍现象,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所学的课程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也证明了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之前,可以先走访各中小学和教育机构,了解当今对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的情况,以及对师范生的技能要求。接着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中小学和教育机构的骨干教师担任英语教育专业的指导顾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听取他们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制定的建议。同时对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开设专业化程度高,实践性操作强的课程来满足用人单位不同需求。通过拨通全优教育机构为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校内培训,校外实训,把对学生真实课堂情境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学习,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地设置课程,让学生能在高职院校学到更加有利于他们未来发展需求的课程。
四、“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一)“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校内教师负责教学理论指导,培养师范生素质能力和职业知识能力。由拨通全优教育机构选派有丰富实践经验骨干教师为校外指导老师,负责教学实践指导,通过培训、访谈、听课、实践等形式,有效地把理论和实践相通相融、互为转化,让教育实习环节贯穿整个教育教学中。通过拨通全优教育学校教师的实践指导,强化学生师范生技能,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支持,并架构起学校与社会沟通、协作、互助、共赢的桥梁。(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依托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育专业与拨通全优教育机构合作育人项目,将“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行校校合作共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研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设置建设,加大英语教育专业各门主干课程实践环节比例,延长校内外教育实习实践时间,构建“双导师制”教学方案,并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量身定做,针对不同的学生培养不同工作岗位,形成具有特色并能制定符合教育机构岗位要求的上岗标准。
高职院校有效地实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结合,解决了双师素质教育不足的问题,把社会与高校的资源进行合理地整合并共享,集理论与实践培养创新于一体,突出了这种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促进了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了学生进步与发展,同时也让学生的未来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作者:林 畅 单位: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哲学必要与可能
- 下一篇:大学英语教育交际能力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