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朴”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时间:2022-04-19 10:34:41
导语:“无名朴”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无名朴”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的重要哲学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借鉴“无名朴”理念,实现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理性与感性等相对范畴之间既区别又融通的关系模式,对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无名朴;大学英语;老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英语作为国际交流中的常用语言在我国的对外交往和经济社会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大学英语教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适应当今世界新的经济社会形势,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技术环境,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进而更好地培养符合全球化时代要求的人才,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各环节中包含有许多相互对待的范畴,比如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理性与感性等。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某些范畴可能被强调,而另一些范畴则可能被忽视。比如,某些教师重视对教材中的篇章段落进行思想内容与主题内涵方面的分析而忽视基于这些篇章段落进行语法、词汇、语音等语言形式知识的讲授以及相关的技能练习指导,而另外一些教师则可能强调语言材料中的语言形式而忽视其思想内容与主题内涵。片面地强调或忽视某些范畴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是不利的,而正确处理大学英语教学中相互对待范畴的关系需要理论上的指导与借鉴。目前外语教育领域有着多种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各有所长,为在当前形势下科学有据地展开外语教学活动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持。实际上,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努力不仅仅可以从外语教学理论本身得到指导,也能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传统中获得启示。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无名朴”理念即对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有着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与处理大学英语教学中相互对待范畴的关系。
一、“无名朴”理念概述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多重因素和多元理念构成的复杂体系,而这多重因素和多元理念的博弈和互动生发出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之源。在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老子以及他所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子最为杰出的成就之一就是提出了道的概念,一种对世界本原与本质的阐释模式。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是“天地母”[1],是宇宙万物的永恒的本原。道有着什么样的特质呢?《老子》中有这样的论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2]“无名之朴”是道的重要特质。胡适在阐释老子思想时说:“最高的道是那无名朴”,“无名之朴,即是那个绳绳不可名的混沌状态”,“须把善恶美丑贤不肖一切对待的名词都消灭了,复归于无名之朴的混沌时代”[3]。“无名朴”就是要取消相对待名词之间的对立关系,合二为一,化零为整,融通共生。老子的“无名朴”理念中体现的整合、融通的思想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对在广泛的范围内消除对立、增进和谐具有有益的启示作用。然而,对“无名朴”思想的解读容易展现出一种极端的复古主义。这种极端的复古主义否定语言与文明的发生与发展在整体上的历史进步意义,而把前语言与前文明的原始状态理解为没有罪恶、没有瑕疵的理想状态,这体现了对历史的消极态度,从世界观上否定了发展的可能性。老子在对待关系的阐述中表现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对“无名朴”的阐释中不能否定矛盾存在的必然性,不应受制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要彰显与发扬老子“无名朴”理念的积极意义,就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视角对其进行合理的阐释。如此,我们在理解“无名朴”理念时便能把握其精华,以传统的力量襄助当今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或者说,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前进发展。”[4]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视野之中,我们需要以唯物的导向和辩证的精神把握“无名朴”理念,通达其精髓,达致一种辩证的“无名朴”。无名固然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融通状态,然而融通不等于混沌,不等于混乱,当然也就不等于无序。无名所达致的融通应当是一种秩序的融通,也是一种融通中的秩序,一种融通之序。如此,无名便不应当是对有名的简单与机械的否定,而应当是对有名的补充与延伸。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有名打破了浑浑噩噩的无序状态,而无名则克服了孤立割裂的狭隘视野。可见,辩证的“无名朴”应是无机械之名,而无机械之名却又不妨碍有融通之名。辩证“无名朴”中的无名不应是有名取消后的无名,而应当是有名发展而来的无名,应当是有名与无名的对立统一,蕴含着有名与无名之间的矛盾张力。如此,便有了两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相对待名词之间的对立统一以及有名与无名之间的对立统一。相对待的名词的对立与斗争显豁了有名的秩序之美,而相对待的名词的统一与整合则昭示了无名的贯通之美。对待名词的矛盾运动引向了有名与无名的矛盾运动,引向了无名之朴,推动对待名词所指涉的领域发展至越发完善的境地。如此,“无名朴”有了广阔的意义的纵深,辩证的“无名朴”意味着无名中蕴含着有名而又为有名所蕴含,而“朴”的状态则在有名与无名的辩证统一中获得发展的物质动力。“无名朴”的理念可以对很多领域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各种相对待的范畴可以在“无名朴”理念的启发下,实现一种对待中的融通,一种对立中的统一。由此,相对待的范畴可以更好地相互补充,更好地相互促进,在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关系中和谐并举,形成良好的整体教学效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这样相对待的范畴有很多,主要有前文所述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理性与感性等。
二、“无名朴”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
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是语言教学的两个方面。首先,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是一种信息的载体,表现出明显的形式性。另外,形式离不开内容,语言形式必然需要在思想内容的表达、理解和传播中实现自己的存在,彰显自己的特质,由一种抽象的概念或者概念的体系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认知客体和学习对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应当各自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的语言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应当具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这些语言材料应当涉及宽广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应当涉及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中的各个领域。这些语言材料应当体现出历史的维度和人文的关怀。在体现广度的同时,这些语言材料应当合理地拓深其主题内涵,为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提供便利。当然,合适的语言材料要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出作用,还需要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引领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合理预期与评估。如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想内容才可以得到保障。另外,大学英语教学也应强调语言形式的学习。教师应当从理性与感性的不同层面上促进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知、掌握和内化。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应当分别得到重视与强调,它们的不同特点与不同规律应当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得到科学的认识与区分。然而,这两者不应当被割裂开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应该被置于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它们既相互区别、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联结贯通。语言本身就是在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这两个维度上实现自我建构的,这两个维度的复合使得语言本身的存在、发展和意义生产成为了可能。因而,不论是在语言的本体论认知上,还是在语言教学的具体探索中,内容与形式都不可以,也不可能被割裂开来。思想内容需要寄托于形式实现自身、表现自身并传达自身,而语言形式也需要凭附着思想内容确立自身、展示自身并演绎出自身具体的外在形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是能使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越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外研社《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中的《〈读写教程〉编写及使用说明》指出,该教程“兼顾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选材注重趣味性、信息性、实用性和时代性,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涉及语言、文化、习俗、伦理、信息、科学、社会焦点等方面”[5]。该教程对“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兼顾”以及其对“题材”和“体裁”的均衡的重视,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外语教学中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既区别又衔接,既独立又贯通的关系模式,实现一种“无名之朴”的状态。在这种教学与学习的模式下,内容与形式的互补与互促能够推动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理性与感性
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要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需要同时促进理性学习和感性学习这两个并行的学习过程。理性学习指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以理性的方法分析与理解语言的结构特点与运作方式,对语言现象知其所以然。然而,语言学习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从感性上对知识的掌握在语言学习中较之在其他类型的学习中占有更加突出的地位,这就需要在理性学习之外鼓励感性学习。感性学习指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以感性的方法对语言材料进行感知、记忆与运用,对语言现象知其然,而且要广泛地、基于大信息量地知其然。理性学习在语法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语法(Grammar)是语言的组织规律,它赋予语言以结构系统。”[6]语法是语言中的组织原则,是语言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自然形成的一整套规则与规律的总和,体现了语言在随意性与约定俗成性中的理性精髓。语法的学习在外语学习中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将纷繁芜杂的语言材料条理化和系统化,使得语言材料组成更加易于掌控的体系,集中体现了理性学习和理性思维在外语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理性的原则应该得到体现,以语法教学(当然,这里的语法教学不仅仅是指专门的语法课程教学,更是指分散在诸如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等课程中的语法点传授)为典型代表的偏重理性的教学部分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理性原则不单单体现在语法教学中,也体现在其他诸多方面。例如,对近义词汇、反义词汇和同类词汇的汇总、辨析,对构词规律的探索,等等。通过理性原则的贯彻,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能够深化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认知,使他们认识到英语语言的科学性。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理性原则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以及语言教学和学习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这一原则的贯彻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效果,尤其便于发挥强调理性思维的理工科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潜在优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感性的作用同样不应该被忽视。在人们直接面对、亲身体味并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首先接触的也是最多接触的是语言感性的一面。感性的语言材料直接实现了语言的功能,确证了语言的存在,是诠释语言与学习语言的基础与最终依据。可以说,感性语言材料的整体构成了语言这一概念的外延。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忽视感性的语言材料与感性的原则就等于背离语言教与学的本源。语言感性的一面集中体现在语言的音与形等方面,这些方面是语言的肌体,也是语言的基础。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感性原则最集中地体现在口语教学中,也明显地体现在阅读练习、听力练习等教学部分。这些教学部分,连同它们所体现的感性原则,无疑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有了足质足量的感性学习活动,感性的作用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面对的外语便是具体的和鲜活的,便是活生生的切近生活的交流工具。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增强,学习的效果也就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完全摒弃理性原则或者完全摒弃感性原则的情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然而没有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而失之偏颇的情况,以及割裂理性原则与感性原则使得它们相互孤立的情况则是常见的。理性原则与感性原则不能偏废,只有使得理性原则与感性原则在一种平衡互动的关系中共同参与组建教学模式,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消除相关瓶颈现象的制约。理性学习与感性学习不能相互隔离,只有将这两个方面整合到对方的动态过程中来,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激发,相互提供深拓的便利和依托,才能形成更大的合力,才能消除掣肘因素,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整体效果的提升。可以说,平衡与贯通理性原则和感性原则,协调理性学习与感性学习并使之相辅相成,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达致一种“无名朴”的状态,是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推手。
三、结语
以上举了两个方面的例子进行了集中论述,而“无名朴”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对待———融通”式启示并不限于这两个方面,而是存在于诸多方面,比如大学英语教学中介绍西方文化知识与守护中华文化底蕴之间的关系等等,不再一一详述。总之,将大学英语教学中相对待的范畴置于相互区别、相互联结、相互融通的关系模式里,使得这些相对待的范畴建构出一种“无名朴”的存在状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辩证的“无名朴”不意味着绝对的无名和名的彻底取消,而是意味着有动态的发展的融通之名,而无静止的停滞的割裂之名。这样,在彼此之间的互动中,相对待的双方保有和发展自身的名,在主导自身的意义建构和意义演绎的同时,也参与着对方的意义生产活动。在辩证“无名朴”的状态中,相对待的范畴首先是有自身独立的意义坐标和意义建构的。同时,它们又在融通的关系模式中为对方提供着意义的参照并在意义发展的过程中影响着对方。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理性与感性等对待范畴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相对的意义持有方式和意义发展向度。以“无名朴”的理念对它们进行把握,保障它们分别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在它们之间建立相互参与、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形成最大化的合力,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平衡、高效的发展。
作者:刘磊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参考文献:
[1][2]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胡适.老子[C]//梁启超,章太炎,闻一多等.国学大师说老庄及道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13-27.
[4]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8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2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6]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第3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 上一篇:高等院校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 下一篇:初中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