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教学思索

时间:2022-04-16 10:56:00

导语: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教学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教学思索

1引言

英语时态系统一直是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也是英语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教师在讲解时态时,针对不同的时态,往往会给出这样的定义:一般现在时表示现在、经常或习惯的动作或状态和普遍现象、常识或客观真理;一般过去时用于过去某一时间内发生的或过去习惯性的动作或状态;一般将来时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及将来打算做的事情;现在完成时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造成目前的结果和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表示从过去延续至今的动作、状态和习惯等;将来完成时表示将来某时之前业已完成或发生的事情;过去完成时表示过去某时间之前已经发生的动作或状况,即过去的过去。但是,随着学生英语知识的增长,他们会逐渐地认识到时态问题并不像老师讲得那么简单、那么容易区分,比如:一般现在时不仅可以表示现在、经常或习惯的动作或状态和普遍现象、常识或客观真理,而且还可以表示过去已经发生或是将来要发生的事。

果学生问及这些,老师往往给不出合理的解释。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原型范畴理论可以发挥其作用。以一般现在时为例,由于多个意义都与一般现在时态这一形式相联系,我们可以把一般现在时看作是一个多义范畴,如一个多义词一样。根据原型理论,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原型构成的,判断某物体是否归入某范畴,是看它与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就英语时态而言,老师通常给出的时态用法一般是各种时态用法的原型,其它用法是由原型用法派生而来,其它用法与原型之间必然存在足够的相似性。本文将以一般现在时态为例,探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时态教学的关系,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般现在时态各种用法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对英语时态教学的发展有所帮助,有助于学生对英语时态的学习与掌握。

2原型范畴理论

2.1原型范畴理论概述面对世间的万物,人类会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给予不同的标记或冠以不同的名字,这一过程就叫范畴化,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进行分类和定位的心理过程。在语言研究中,它指的是人们对世界进行概括、归类,并赋予其语言符号的过程。范畴论是认知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包括基本层次范畴(basic-levelcategory)和原型范畴(proto-typecategory)这两个理论。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其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是针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2000多年前的经典范畴理论而提出的。人们根据经典范畴理论对某一范畴进行定义时包含以下思想:(1)范畴由范畴成员共有的一组充分而且必要的特性来界定;(2)一个物体如果具备某范畴成员的所有的充要特性,则它属于该范畴,否则不属于该范畴,不存在“好像属于该范畴、又好像不属于该范畴”的情况;(3)不同范畴之间存在清晰的界限;(4)同一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即不存在典型成员与边缘成员之间的差别(Talyer,1995:24)(梁晓波,李勇忠,2006)基于传统的范畴观,人们对于某一范畴的定义就是对其进行语义特征分析,通常是将某物分析成具备或不具备某种特征,用符号+?-来表示,判断某物是否归入某范畴,就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

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对某一范畴进行定义的目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这种高度理想化的二分方法遇到了尴尬。以“鸟”这一范畴为例,它包括麻雀、燕子、鹦鹉、黄鹂等成员,它们中大多数有羽毛、有翅膀、会飞、会下蛋、会鸣叫,诸如此类,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些特征看作是“鸟”这一范畴的语义特征,只要具备这些条件便属于这一范畴,反之不属于。那么根据经典范畴理论,企鹅是否应属于鸟类呢?实用主义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是发现传统范畴理论缺陷的第一个哲学家。1967年,在《哲学研究》一书中,他提出范畴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的特性,而只有多种方式的相似性即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范畴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边界,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其范围可以扩大。而且,范畴成员也不象传统的理论认为的那样具有等同的地位,而是有中心成员和非中心成员之区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针对传统的范畴观提出了大量的反证,如社会语言学家Labov(1973)对杯、缸、碗、瓶如何分类进行的调查;

美国心理学家Rosch对不同文化的范畴形成进行比较,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原型(prototype)而构成的,判断某物体是否归入某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与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形(familyresemblance)。1987年出版的两部认知专著(La-koff的《女人、火和危险事物》和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基础》)及随后的许多文献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从不同角度论证原型范畴理论的科学性。其基本观点如下:(1)范畴是凭借典型特征,而不是什么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所建立起来的“完形”概念;(2)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间有隶属程度差异;(3)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以构成一个连续体;(4)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朱炜,2005)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的区别可以通过下面的表格更清楚地表现出来:表2: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的区别范畴的界定成员关系不同范畴之间的界限经典范畴理论必要充分条件平等的清晰原型范畴理论典型特征和相似程度有典型非典型之分模糊。

2.2如何理解原型范畴理论的“原型”关于范畴原型的确定和表征,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三种:(1)原型是范畴内典型代表:Rosch认为原型是与同一概念的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这个典型代表对于识别范畴起重要作用。(2)原型是范畴核心概念的概括性图式的表征:Reed(1972)认为原型是范畴的平均特征或集中趋势,是对范畴进行概括的表征。Taylor认为原型是范畴的概念核心的图式表征,并认为实体并非原型,仅例示了原型。(3)“原型加转换”的观点:Franks&Bransford(1971)认为范畴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最佳实例,以及一套对最佳实例进行类典型论与词义研究操作的规则(王寅,李弘,2003),这似乎像是对上述两者的综合,也是对“原型”的一种比较全面的认识。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并结合日常生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原型”:(1)原型可以是一个范畴中的核心成员也可以是该范畴内的一组成员,如我们可以说香蕉是水果的原型,也可以说香蕉、桔子、苹果等一系列典型的水果是“水果”这一范畴的原型;(2)原型也可以是范畴原型的特征组合。如Lakoff(1987)提到的关于mother这一范畴的例子。一提到母亲,人们马上想到的特征就是[+woman,+hasgivenbirthtoachild],这一组特征就是“母亲”这一范畴的原型。(3)原型具有动态变化性。就个人来讲,原型的动态变化体现在对于同一范畴的原型的认识会发生变化。例如,儿童会将自己看到的所有圆形的东西叫做“球”,包括月亮等,显然,儿童对“球”这一概念的原型的定义仅仅是[+round](Carrol,l2000),而长大之后他们对球的认识就正确了;从文化背景来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语言文化的人对于同一范畴的原型的认识不同。以车为例,一提到车,偏远山区的人脑中浮现的是毛驴车、马车或拖拉机;而城市的人则是标致或福克斯等高级轿车。在对原型范畴理论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我们才能在英语教学及研究中适时适当地加以应用。

3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一般现在时

3.1时态研究概述关于时态的著作国内外己经出版了不少,最具权威的包括Quirketa1(1985)的《英语语法大全》,Leech(1971)的((意义和英语动词》,Biber和Leech(2000)的《朗文英语口语和笔语语法》,Millington-Ward(1966)的《英语动词时态用法新释》,章振邦主编的《新编英语语法》等等。传统语法将时态定义为“表示时间区别的动词语法范畴”,他们都认为时态可以用来区别时间,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现在时表示现在时间,过去时表示过去时间。但是这样的定义不能解释的语言现象有很多,因为传统语法对于英语时态的描写都只关注说话时间和发生的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而没有将说话人对这种时间关系的感知和认识等主观因素考虑在内(林懿,2006),因此无法解释现在时不仅可以表示现在还可以表示过去和将来,而过去时也可以表示现在和将来等语言现象。传统语法对于英语时态用法的分析,基本是规定性的,语言使用者在运用具体时态的过程中,只能够死记硬背一些所谓的特殊时态用法,如虚拟语气,若与现在相反,主句则用过去形式的时态等等语法规则。

然而语言的运用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人们需要有更科学的理论对它进行解释。随着认知科学及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家开始从新的角度探索各种语法现象。Taylor(2001)是第一位将原型理论应用于时态分析的语言学家。他指出多义现象不仅表现在词汇上,而且也表现在语言各个层次的结构上,比如数和格的表达,时态和语态的表达,句子的种类等等,对于这些现象我们都可以用原型理论来研究。Taylor以过去时为例,用原型理论对其进行了认知语义分析,揭示了过去时三种用法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过去时最基本的用法是表述某个事件或某种状态存在于说话的时间之前,这是过去时的原型用法。除此之外,过去时还有另外两个重要意义,表示虚拟性以及和缓语气,这是过去时的非原型用法。既然过去时具有这种原型效应,那么一般现在时的各种用法是否也具有原型性及家族相似性呢?

3.2从原型理论看一般现在时态各种用法Langacher(2004)对“现在时”进行了这样的定义:Presenttenseindicatestheoccurrenceofafullinstantiationoftheprofiledprocessthatpreciselycoincideswithspeechtime,.ie.thepresentmoment。根据Langacher的这一定义,只有发生在说话人说话当下的事情才可以用现在时,那么那些看似与“现时”无关的动作为什么也可以使用一般现在时态呢?用原型范畴理论来分析一般现在时态就是想通过这一理论来解释为什么这些看似大相径庭的用法都归属于一般现在时态这一范畴,进而找出各种用法的原型及共性,即家族相似性,以期方便一般现在时态的教学及学习。Yule(2004)说过时态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距离,而且是说话人心理上与事件的距离。前者是指事件发生时间与说话者谈论该事件的时间之间的距离;后者是指说话人心理上感觉的距离事件发生时间的远近。Yule的这种将说话人对这种时间关系的感知和认识等主观因素考虑在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一般现在时态各用法与“现时”的关系以及各用法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