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文化信息传递思考
时间:2022-01-09 08:19:00
导语:口译文化信息传递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赫罗多特(古希腊历史学家)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曾提出,各民族社会生活的道义原则具有同一性,同时这些原则的文化体现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为所有的文化都深谙乐于助人、热情好客、彬彬有礼、相互馈赠等价值标准,借助于此,人们相信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最有效地避免或消除矛盾冲突。但是怎样详细说明这些价值标准,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如何以及它们通过何种象征化的描写得以表述,在这一点上各文化之间出现了偏差。从在口译中研究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Thomas对文化这一概念所作的全面阐释显得最为贴切:文化是一种万有的、对一个社会、国家、组织或团体极为典型的定位系统。这一系统由特殊的标记构成,在每一个社会里以口头形式得以世代传承。它影响到全体社会成员的感知、思维、价值判断和行为,并以此对他们的社会属性作了界定。川在文化和人种形成过程中,各民族文化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其他某种文化发生联系,绝对封闭的文化在当今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只有从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人手,从不同视角分析跨文化交际中信息接收的不同结果,才能制订科学的语际翻译策略,从而避免或弥补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意义损失。
二、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口译绝非简单的语际信息传输,而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极强的心智活动,是文化的四大系统(经济系统:包括生态环境、生产、交换和分配方式、科学技术、人工制品等;社会系统:包括阶级、群体组成、亲属制度、政治、法律、教育、风俗习惯、通史等;观念系统:包括宇宙观、宗教、巫术、民间信仰、艺术创造和意象、价值观、认知和思维方式等;语言系统:包括音系学、字位学、语法和语义学)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碰撞与聚合。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语义(semantic)、语用(pragmatic)利符号关系(syntactic)三个层面上的非对等或不完全对等,说明严格意义上的直译往往是不可能的。
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话语交际具有“不确定性”、“含糊性”和“非完整性”等特点,但同时又往往足以达到交际目的。这是通常从内文化角度出发对交际的理解。借助于下列图示,Litters揭示出还有哪些因素对跨文化交际(与内文化交际相比较)产生T影响。
如果说层面I和层面Ⅲ包含了对交际而言普遍重要的因素(层面I:①个性,即气质、性格特点和对问题的看法;②情景状况;⑧对谈话伙伴的关系,如权力结构、好感或反感;层面Ⅲ:熟悉交际过程和不同的交际语体),层面II和层面Ⅳ所包含的因素则体现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有可能引发交际中误会的产生。层面Ⅱ涉及的是外语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层面Ⅳ包含两方面的因素:①对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的了解,②与外来文化打交道的经验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这些因素与奈达提出的“翻译的文化能力”大致相同,Maletzke将之称为文化结构特征,并建议从以下八个方面对每一种文化的特征进行归纳:感知、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思维、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社会关系、文化载体的自我写照及其对其他文化的关系。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接收模式
(一)模式1:口译员→文化→目的语听者
受不同的、带有文化烙印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偏好所制约的个体理解结果是一个变量。但这一变量同时又揭示出个体间的常量因素,并最终使相互理解成为可能。下列图示说明,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信息接收结果将会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由口译员促成的跨文化交际。
当“不理解”的情况出现时,听者在交际语境中至少在短时间内会迷失方向,也就是说对语义的恒定性无法把握,而他是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趋同”是指在目的语听者身上有意和无意地引发一种与接收信息完全一致的接收结果。特别当在说话者和听者之间存在一种信任关系时,信息接收经常会达到趋同的效果。“趋异理解”源于讲话内容与听者现有知识之间的一种更为有意的认知冲突(张三说的是甲,但正确的却是乙)。趋异理解的另一种情况是约定使用一种语言代码(张三说的是甲,但指的却是乙)。这种极其有趣、对口译员而言看似矛盾、有时甚至有利的现象‘“,囊括了方方面面的情况:a礼节性的假趋同(我完全赞同您的看法,只是在一点有所保留),b局限于个别情况或说明的接收趋异(比如在探讨一个本身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产生的原因时),c近乎于讥讽的情况,即用复杂的句子或费解的措辞来表达一种明确的说法,但真正所指的却是其相反的一面。
更为有趣同时对口译员而言更为不幸的是“误解”这一情况的产生。误解一方面可能是有意的,即用预期态度有选择感受信息的结果。对此人们经常无计可施,因为有意的误解包含了一定的情感和兴趣因素。而从听者的角度来看往往无意识的误解却具有趋异特征,因为理解过程是按照目的语自身的符号、原型和模式进行的。后一种情况即无意识的误解无疑构成了跨文化交际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口译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说在出现不理解的情况时,交际双方往往会对交际过程进行更正的话,那么当“无意识的误解”出现时,听者至少会在一段时间内认为自己的接收模式是唯一正确的:他不希望特定的表达、手势和行为方式被曲解。无意识的误解由不同的因素所决定:一方面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中体现出来的偏见扭曲了人的感知,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决非空穴来风,它在极小的外因作用下即被激活(如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谈话伙伴姗姗来迟、一个异样的表情和手势、不喜欢对方说话的语调等)。此外,交际的非语言特征也经常被忽视或曲解。还有那种幼稚的观点也对无意识的误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认为分歧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相似性在数量上更为众多,它们总能弥补可能出现的理解上的不足。
对外表现出来的“不情愿”或“无意识”的误解当然也可能具有表演成分,如作为政治或商业谈判中的交际策略。无论真实还是假装,误解都远糟糕于明显的不理解,因为前者经常很晚或根本不被觉察到。
(二)模式2:原语表达→文化→口译员
从语言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概念可被阐释为内涵和外延两部分:文化的内涵包括理念和价值观,审美、宗教和社会标准以及法律法规,它们以谚语、歌曲、童话、故事、轶事、笑话等形式被口头流传。相反,外延则明显表现为不同文化载体更为丰富的行为活动。口译员在翻译活动中面对的虽然是文化的外延,但他对过程更为深入的理解只在考虑内涵因素的情况下才成为可能。而内涵的天然不确定性阻碍了译者正确理解和清晰解释说话者的表达意图,因为内涵随社会团体、智力、年龄、行为人的心理类型以及上下文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文化特征的载体首先可以是表达内容,然后是语言实现和语言表现。它一方面指论题的选定、问题点之间的关系、论证和表达意义,也就是说怎样公开和透彻地将意图用言语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也指庞杂结构中不同元素的逻辑建构。语言的组织可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以玩笑形式开场”,开始时使用复杂或极其简单的句子,通常对一种交际行为来说恰如其分的“亲密”度,表述的形象化和幽默比照等。一篇报告所具有的韵律学结构无疑蕴含着文化特征,伴随报告始末、属于语言表现范畴的准语言(表情,用以表达习惯和情感的手势)也是如此。口译员通过多种途径来分析接收原语信息传达;a)明确的语言途径(表达的语义结构);b)通过模式知识连带介绍的内含的构想成分;。)口译前和口译中考虑到潜在兴趣和意向的语用学途径;d)谈话的韵律学“表现”和e)谈话的非语言“表现”。在所有这些分析维度中,文化特征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此后的再创造即二次加工过程中,口译员须决定怎样使这些意义成分在目的语翻译中“滞后”地被反映出来。具体的目的语合成需要与口译任务和由此衍生出的口译策略(语义策略或交际策略)相一致,口译策略表现为某种特定的转换方式。比如面对建筑工程师所采取的口译策略首先是一种交际策略:口译应能够提供信息和说明情况,口译内容应以逻辑思维形式连贯地被传达,就像目的语听众所习惯的那样。因此阻碍篇章连贯性的空隙,必须被填补,知识在抽象表达中不能过度凝聚,否则这种不连贯性会引发听者的自发言论。
四、避免跨文化交际不畅的对策研究
在复述重要的文化现象时,口译员拥有一种从翻译学角度看正当的、从文化和语用学角度看行之有效的回旋空间,在此他运用得当的翻译方法如对等仿译和非对等仿译、膨胀法(加词)、凝聚法(减词)、借义、意译、类推法和“外词引用”等,可以达到完全不同的效果。为了传输原语表达者的意愿和请求,口译员可以在交际翻译中使实事描述与目的语听者的互动常量(在特定情境中的语言行为)相适应,借助于语言、韵律学和非语言手段,使原语表达者的意愿和请求显得明了易懂、易引起共鸣、措辞巧妙、幽默委婉或严肃认真。从理论上讲,口译员也能够阻碍交际过程的实现:间离并在文化上异化说话者的意愿和请求,使之显得含混晦涩、表达笨拙、咄咄逼人、闪烁其辞、无合作意向或不近人情。毫无疑问,后一种情况是因为口译员缺乏外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在无意间出现的,它很少由故意所致。
口译员既不受交际一方表达不当的影响,在翻译表达内容时又不导致交际另一方的错误理解,这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障。这就需要口译员采用一种特别的策略,即以超越文化界限为切人点。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将这一策略应用到口译学中,并充分考虑口译不同阶段的特点,就会归纳出以下适用于任何语际交流的普遍规则:
(一)在信息接收过程中“多次阐释”:不要急于确定对一种表述的阐释方法,而是充分考虑所有的语用学途径,直到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说明一种阐释的有效性。
(二)按照口译要求复述不同的文化元素:通过弥补消除相应词空缺利语义疏漏,如采取泛化、改写、适当诊释、选用同义词和解释等方法,尽可能多地实现交际表达的预期意义。信息传输处于优先地位,个人感受往往并不重要。
(三)在口译过程中对目的语听者的理解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听者可能误解译语表达信息,对此口译员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要注意此类误解表现出来的非语言和言语征兆。越早发现问题越好,这样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运用辅助手段修补口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消除明显的或可能出现的误解,口译员需使用额外的、并未包含在原语表达中的辅助因素,尽力使交际方的颜面得以保全。(可能的话以一句“我刚才一定是表达得不够清楚”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五)总而言之,建立并维系与所有交际伙伴的信任关系:这就要求口译员要为人正直,待人礼貌,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表里如一。
五、语际翻译中还需注意的问题
如上所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对口译员的外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口译的即时性、从属性、忠实性、灵活性利创造性等特点决定了口译员不仅要对跨文化交际中误解产生的根源做到心知肚明,更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避免或消除误解的相应对策。此外,交际各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活习俗、语言表达习惯和思想思维方式等也是口译员在语际翻译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在目的语文化中比较普遍:翻译原语时应加以避免:询问身体状况,讲恭维话,表达敬意和友好之情。视此类表达为客套话而不加理睬或予以忽视,让对方心生不敬之嫌。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有时甚至稍显“粗鲁”、冲动和苛刻。躲闪的目光,呆板或游移不定的眼神,让人觉得内心封闭,无法接近。谦逊,说话音量适中。表现过于自负,说话声大,旁若无人。回答谈话伙伴的评论。不关注对方的言论,特别当对方为女性时。祟信热情好客、社交和馈赠礼品。给人留下贪婪、吝音、孤僻和固执的印象。对一切了不起的事情大加赞誉,“大事”不容在论述中为琐事所掩盖。让人觉得心胸狭隘和拘泥死板;无特定理由地过分纠缠于细节。感情外露,张扬,甚至激情昂扬。通篇皆为枯燥的平铺直叙,语调和表情不随主题而发生变化。推崇文化内涵;艺术家的观点极具重要性;诗歌、歌曲等具有永恒的含义,而非转瞬即逝的消费品。因担心错过机会,致使阐释论述毫无思想内涵。涉及个人生活的话题(家庭、休假等)比较普遍,以此增进交际双方的信任感。很快切入正题,决口不谈原语中的个,晴况。因为繁琐和焦躁而跳过某些话题,这样做往往能够得到听者的谅解。缺乏灵活性,在某一个话题上喋喋不休,并因而变得紧张激动。在跨文化交际中至少原则上以外在的和谐为出发点;期待对方的批评客观公正,在尽可能没有第三者参与的情况下被表述。反对各种形式的讽刺挖苦。直接和公开的批评,夹杂少许的讥讽。热爱和向往大自然(朴素的乡间生活、徒步旅行、垂钓、采摘蘑菇等)。从现代科技发展的角度将此类活动定格为落后原始,并辅之以居高临下的评论。
当然,上述表格中的内容只是对语际翻译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作了简要归纳,绝无统领之意,权作抛砖引玉之用。一般说来,跨文化交际的场合越正式,规模越隆重,交际各方对情况越不了解,交际气氛越紧张,文化间的差异就越凸显和棘手,口译也就越要充分发挥其均衡和调和的作用。此外,在交际情境的框架范围内还须考虑交际各方的性格品质,包括世界观、兴趣偏好、年龄、个人成熟程度和业务素质等。交际方越坦率,民主意识越强,心理越成熟,素质越高,对某事的专注程度越大,其话语表达及其文化元素的接收对于口译员而言就越容易和越具有逻辑性。
六、结语
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可谓千差万别,它们彼此包容,相互作用,为具体、成功的语言转化活动奠定了基础,这一基础对跨文化口译过程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这些分级排列的作用因素所能产生的效应在成功的口译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明。无论怎样,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口译人才终究还须借助于教育教学模式,即重视对口译员的文化能力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培养。这是因为口译是一项强度极大的心智活动,它要求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这是进行口译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还须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能力,这是理解和把握语篇意义的关键。
- 上一篇:司法厅贯实司法行政精神座谈会讲话稿
- 下一篇:全镇年终总结会县长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