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培育决策

时间:2022-12-25 03:13:00

导语: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培育决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培育决策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根据海姆斯(Hymes)的观点,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了解该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在交际时就很难说出恰当、得体的话语。即是说,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比语言能力本身更重要。

然而,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语用能力明显低于语言能力,在实际交往中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又是因为说话双方不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者是违反了其社会文化规约而造成的。大量例证说明,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是决定交际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为了使英语学习者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同时也是为了使跨文化交流变得和谐而富有成效,交际者就必须具备双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知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掌握英语语言的同时,逐步培养跨文化意识,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为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要广采博览,厚积薄发,必须熟悉外语教学所涉及的两种文化,即学生的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民族文化,成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桥梁,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提供外国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不同场合下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借助所学文化因素去增强理解能力,汲取有效信息,而且还要帮助学生避免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外民族文化,使学生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因此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化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前提就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至于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更新教学观念

英语作为~门学科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教与学的双向的互动,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综合能力,即通过英语实现交流、学习及其研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教师过分地重视其基础的问题,许多的教学内容演变成了重复的背诵和默写;而且,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英语也像其他学科一样,陷于题海,其本身最基本的作为交际载体的特性也消失殆尽,英语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随着现代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的更加频繁,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会很多英语单词、能翻译很多英语文章的“翻译机器”,而是能够进行实际谈判、实时交流、传播文化的实用性人才。这一要求同样反映在英语教学中。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摒弃传统的只注重英语语言知识教学的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充分了解跨文化意识的内涵与价值,以文化教学为基点,跨文化意识培养为桥梁,最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加强文化修养

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实施文化教学的主动者和执行者,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成效。因此,增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显得至关重要。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其一是重视教师英语文化课程培训。一方面,高师院校要单独开设英语文化课程,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化习俗等,使师范学生具备初步的英语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各教育机构要强化在职教师的文化培训,利用寒暑假等时间举办文化培训班或文化讲座,以提高在职教师的文化素养。

其二是教师要主动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文化修养。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文化知识,教师首先必须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尽可能多地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阅读大量的英文报刊、杂志和文学作品等。

其三是要重视文化教学。所谓教学相长,学是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途径,教同样也是促进教师文化素养提高的途径。假如一个英语教师自身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却不愿意花时间或精力来实施文化教学,那么他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而不能称之为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教育者。也许有很多英语教师会抱怨说自己的工作量大,压力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实施文化教学。但这不应该成为教师放弃文化教学的理由。我们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在元谓的重复练习和作业批改上,还不如花点时间和精力试着变通一下。例如组织学生能亲自参与的英语主题文化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这既能使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又能使学生掌握了特定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二、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课堂是文化教学的主要阵地,虽然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但是只要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45分钟,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如此之多,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文化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讲解和介绍目的语文化

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主要在课堂上,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该语言的真实环境,遇到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直接给学生讲解、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并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选一些典型的、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材料,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上。

讲解介绍文化知识的方法又可以一分为二,一种是综合讲解法,一种是系统介绍法。很多学者将综合讲解法称为“文化旁白”(culturalaside),指在语言课时就有关内容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例如,在讲到英国报纸的时候,可以介绍几种大报和小报以及他们的政治倾向和读者群。综合讲解策略能够创设文化语境、有助于联想,这种文化教学的方法用途最广、使用时间最长,但难度较大,它需要教师驾驭语言与文化的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技能与艺术。

系统介绍法需要以文化课程为基础,专门讲授英语文化。目前,不少学校在高中阶段已经尝试开设有关英语文化的选修课,如“英语语言国家概况”、“英美文化简介”等课程,并定期开展文化专题讲座等。系统介绍法能比较集中、系统地呈现某个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学生多维透视该民族的文化,认识该民族的文化思想。但是仅仅提供文化信息、讲解文化特征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能通过实践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某一文化问题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文化差异,增长文化知识,增强文化差异意识。

2.对比与分析文化异同

对比分析的方法既是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又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方法。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不同,其文化特征也不一样。唯有对比才能发现文化差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与文化知识的教学。对比不能仅限于表层的形式对比,还应该有深层的内涵对比;不仅要进行语言的对比,还要进行非语言的对比;不仅要作语言、非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对比,还要作言语交际行为的形式和意义的对比,等等。对比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本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正确区分知识文化因素和交际文化因素,以便能让教师在文化渗透时“对症下药”,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文化理解意识的养成。当然,在进行文化对比的时候,教师本身应该保持客观性,不能偏好于某一种文化而贬低另一种。因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也就是说,教师本身应该具有文化平等意识,才能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对比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

通过对比设计,相对而言,能比较系统地反映出两种文化在某一方面的异同点。学生也能一目了然地发现两种文化的特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的理解。当然,做这样的工作需要教师花一定的时间和心思,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制作类似的表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中增长文化知识,增强文化意识。

3.选用原材料进行教学

外语教材的内容既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同时又是对某种特定文化意义的阐释。在选择英语学习材料时,要特别注重其语言背景之后的文化含量,因为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把一些原版外文资料作为阅读和听力辅导材料,即使用真实语言材料。所谓真实语言材料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说和写出的语言材料。本族语使用者用这些材料来交流信息,表达情感。真实材料不会根据一定的语法结构进行有意识的编排,也不会为了突出某一种语法规则或句型而有意识地组织语言材料,更不会使用学生熟悉的单词取代一些不熟悉的单词]。因此,可以让学生在纯正的英语文化氛围中感受英语的魅力。可以选择一些最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和短文进行阅读和训练,因为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而具有文化内涵的短文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能在较短的时问内大致了解异国文化知识,为进一步的文化学习打下基础j。

4.加强课堂语言实践学习

培养跨文化意识不是文化知识的灌输,而是学生在教师的中介作用下,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认识,并在使用英语时根据异国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1)听说训练有人认为学生开口就算交际,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背单词、背对话、背课文就算交际,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教学观念。课堂内听说练分为语言能力训练和交际能力训练,前者侧重对语言的理解,后者侧重对语言的运用。要使学生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能力,则在听说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更要注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训练。课堂听说训练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听原版课文朗读磁带,让学生感受纯正的欧美英语语音;也可以设置某一特定的场景,如在商店购物,让学生自己组织对话,训练他们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文化差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学生将英语学习同自身所处环境和经验结合起来,并为后面的阅读教学作好铺垫。

(2)阅读训练英语阅读训练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开口说”、“动笔写”。学生花更多时间阅读,读更多的英语读物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词汇储备,而且能在不知不觉中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及特殊的语言习惯,更容易学会用英语思考、交流、写作。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常用大量的时间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然而浏览、精读、跳读、猜词等技巧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文化背景的理解之上。只有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阅读训练相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将文化意识渗透到阅读中去时就能够更准确、更完整地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因此,要让学生真正享受阅读,体会文字中的乐趣,课堂英语教学手段必须多样化。不仅要加强师生间、同学问的互动,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3)写作训练英语教学中的写作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与听、说、读的教学是密切联系的:既有遣词造句的问题,又有语篇结构的问题;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思维训练。

对学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文章的优劣与他对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有一定的关系。这里说的文化差异不仅是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还包括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这种差异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反映操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和价值心理倾向,不同的文化给学生提供了从不同方面看待事物的视角。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从跨文化意识这~窗口来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念,在更高层面上拓展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价值内涵,以引起学生对文化价值的思考。

(4)角色表演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就语言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随时地进行说解,指明其文化意义及使用中的文化规范。并可设置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参照教材内容,以课本剧为依托,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或模拟表演,鼓励学生尽量以目的语文化的成员的身份表演,根据言语交际的环境来正确使用语言。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或较少有机会同英美人士接触和交流,他们只能将课堂作为操练和运用英语的主要场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交际训练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得体应用语言的十分有效的途径。例如,在学过有关问路的对话之后,教师就可以将学校所在市区的主要街道、商店、车站、邮局等建筑物画成一幅示意图,用不同标志表示对话者的所在位置和目的地,并随时将其变换方位,让学生分别扮作旅客和民警,进行问路、指路的情景对话。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可训练学生的口语,又能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当然,教师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应给予必要的解释与指导,并组织学生讨论角色和表演的效果。

三、强化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学习和掌握外语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为了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及拓展,教师应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努力营造一个英语文化氛围浓厚的第二课堂环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为他们提供一个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更广阔的舞台。

1.利用多种教学媒体

文化不仅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而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新的语言现象、文化现象也在不断产生,外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了解、探讨、研究这些新的文化背景知识。外语教学就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各种视听媒体和互联网络信息量大、时代性强的优势,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节且,了解掌握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此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培养了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开设校园英语广播,让学生自己整理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并用流利的英语口语向全校播送。通过全方面的接触,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文化内容本身即广又杂,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又不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那么,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必须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课外阅读既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是扩大知识面的必要途径。教师在指导阅读时需要注意文章体裁的多样性,题材的广泛性,突出实用性与时代性、趣味性。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富含英美文化的报刊新闻、网上下载的英语文章、各类文化小故事等。而让学生读一些简易的英文版的文学作品,做好笔记并交流心得,效果更好。因为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文化以及该民族的心理状态、气质等方面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当然在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时,教师要切忌包办代替,搞“一刀切”,把教师自己选择的材料强加给学生阅读。课外阅读之所以区别于课堂阅读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自主权。要知道,如果不能吸引所有不同程度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课外阅读就不可能长久地开展下去。另外,在平时报刊杂志的阅读中,教师也要提醒学生主动发掘和积累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久而久之,学生才能自觉形成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3.加强课外跨文化交际训练

人们的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语言的运用和发展均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在学校,越来越多的校园已经出现各式英文或中英双语标语、指示牌,并定期作适当更新。如此布置,学生在校内随处可见英语成语、谚语,身临其境。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多讲英语,并定期开展英语角、英语朗诵、英语演讲、英语晚会、英语短剧表演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学生除了在课堂及校园里了解文化,社会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大课堂,有更丰富、更全面的英语文化信息等待着他们去发现、去发掘。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探索和尝试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各种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和nativespeakers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交际,了解世界文化,切身体验中外文化差异,培养世界文化意识,进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而且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西方文化和本国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文化融合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与语言使用有密切联系的社会文化因素。同时,教师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西方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操练。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交际的目的出发,帮助学生排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努力做到文化教育与培养语言能力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