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语言输入和输出教学相关性
时间:2022-09-03 11:51:00
导语:平衡语言输入和输出教学相关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一直是多年来语言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大学英语教学应是双向的、动态的交流,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和可理解性输出的机会。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信息,几乎没有语言输出的机会。依据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的辩证关系,本文建构出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模式,指出语言输入与输出必须平衡,旨在达到使学生语言能力平衡发展的目的。
外语教学通过语言这一交流工具来实施,本身就意味着交流,而这种交流是双向的、动态的。大学英语教学应是双向的、动态的交流,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和可理解性输出的机会。长期以来存在着理解能力和产出能力相差悬殊的现象,即理解能力和产出能力不平衡。学习者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能够阅读英语资料,但却无法在说和写时,用上大脑中的大部分心理词汇。
学习者语言输出中能自由运用的句子结构远远少于他们所能理解的。原因之一是使用语言交流的机会少,教学中重视语言输入,忽视语言输出;原因之二是从理解上升到产出所需的时间拉得太长,或者说学习者的输入、输出严重失衡。
一、我国英语教学中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现状语言的输出与输入问题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但就我国高校的实际来看,这个问题在高校中给予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语言输入大于语言输出。由于教学上和其他方面的种种原因,教师和学生在对语言输入上下的工夫要比语言输出大得多。教师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学生被动听课,很少有参与的机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听力和阅读这些属于被动语言输入的技能强于属于语言输出的写作和口语能力的后果。
二、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的辩证关系(一)语言输入理论“输入假设”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内容之一,是其核心部分。Krashen指出“,输入假设”即学习者通过可理解性输入以自然顺序习得语言形态特征[1]。其主要观点包括: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关键和外因;同时,也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情绪、动力、自信心等情感因素;语言的输入必须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语言的输入只有依托于一定的情景、借助于相应的超语言信息才能被理解[2]。
(二)语言输出理论
学习者如果只接受语言输入,不通过实践运用便不能保证对语言作出正确的假设。Swain(1985)提出了“输出假设”,他认为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却是不够充分的。如果学习者希望自己的目标语既流利又准确的话,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他们需要有机会在有意义的语言交际中使用自己的语言知识。
(三)输入与输出的动态平衡
外语学习者要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不仅需要可理解性输入,更需要可理解性输出,强调输出可迫使学习者想方设法动用已掌握的语言资源,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输入与输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该是你中有我、互为依赖、互为作用的关系。任何孤立强调一方的做法都不可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语言习得水平。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输出是语言学习的充分条件。
只重视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入,忽视学生的语言输出,会造成学生的输入、输出严重失衡。输入是输出的基础,没有输入,也就没有输出。然而,输入的可理解性只有在输出中才能得到检验和修正,如果没有输出,就很难看出输入是否被理解。输出能强化学生对语言输入的注意和语言的吸收,比输入更能推动学习者深层次地加工语言。没有输出,教师就不能发现学习者的问题。只有当学习者产出语言,并被教师或同伴纠正时,他们才会发现自己作出了不正确的推论。事实上,语言的产出对学好外语作用十分重大,它不仅能激发更有效的输入,而且给了学生一个验证自己假设的机会,以促进他们构句谋篇的能力,逐渐达到自动化的流利程度。
三、基于输入输出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模式(一)模式框架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入(阅读、视听)———吸收(加工、记忆)———输出(说、写)的过程,输入和输出应互相作用,贯穿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师生的精力应放在输入、吸收、输出这三个主要环节上。首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通过听觉、视觉大量感知语言材料,通过多听多读来接触和理解语言材料的意义、形式、结构和交际功能。其次,要让学生将输入的语言材料和相关的知识在多种活动中反复操练、消化、吸收,使之内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进入长期记忆系统。最后,让学生将输入的语言材料和知识重新组织,在新的交际情况下以口语或笔头的方式表达出来,把握语言的交际功能,有效地交流信息。输出反过来又促进语言的吸收,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新的输入。学习者通过一个实践操练的过程将输入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言实践是保持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应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及交互活动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使用语言的环境,设计有利于输入、吸收、输出的课堂活动,鼓励学习者寻求输入、输出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输出表达能力。
(二)协调语言技能
语言学习者通常要掌握四种主要技能:听、说、读、写。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平衡是指接受能力“听”和“读”与产出能力“说”和“写”的平衡。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对听、说、读、写的理解,比较统一的观点是这样排列的:读、听、说、写(有时还要加上“译”)。我们要充分尊重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把阅读这个语言输入和积累的主要源泉抓好,为语言输出的口语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抓住一切时机进行语言输出的训练,正确处理语言输出和输入的关系。笔者认为,现在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输入永远大于语言输出,因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缺乏语言环境,即使将全部课堂时间都投入到语言输出的教学,教学效果也未必显著。另外,如果一味强调语言输出教学,也许会培养出“文盲英语”或“瞎子英语”来。因此,强调加强语言的输出并不意味着否定读、说、听、写、译的顺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语言输入大大高于语言输出的实际,应在原来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语言产出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基本上达到平衡,实现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师生互动
教师必须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课堂互动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最大职责是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和输出,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经验,由此创造有利于建构个人意义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学习者增强自主、自控和自我责任感,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教师是教学实践的组织者,是“编导”,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以最有效的途径获取语言信息,提高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单元课程的详细教学目标以及完成这些目标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具有较好的语言能力,更要有很高的组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活动中来。
学生必须完成角色的转变。学生是整个语言学习模式的中心,教师已逐渐成为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环境因素之一。学生应该改变从前的学习习惯,打破课堂中孤立的学习关系,变成活跃的、合作的、敢于冒险的语言学习者;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要使师生之间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教师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高度的判断能力、即兴总结概括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及灵活应付各种变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顺利进行[3]。同时,教师的反馈信息在该模式中相当重要,教师要通过作业系统、测试系统及教学管理系统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进步情况,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肯定学生已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在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的同时,要认识到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特征,把握住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大方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功。外语教学离不开语言输入与输出,平衡语言输出和输出及大学英语创新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营造用英语表达思想的氛围,强化英语课堂教学,实施师生交互、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 上一篇:2011秋季中小学法制教育思路
- 下一篇:医院科学发展工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