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大学外语翻译学习策略

时间:2022-05-06 05:48:00

导语:剖析大学外语翻译学习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剖析大学外语翻译学习策略

[摘要]翻译学习策略是影响翻译学习效果的一项重要因素,它解释学生如何学习翻译,促进翻译知识的自动化。为了更好得发挥翻译学习策略的效能,笔者根据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归纳了几种既适合学生学习特点又有利于提高翻译水平的翻译学习策略

[关键词]大学外语;翻译;学习策略

众所周知,外语学习者在自身条件、学习环境、所付出的努力等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其学习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学习策略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项重要因素,可以说,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解释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对外语的教与学及其理论建构均有巨大的影响。

翻译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对翻译学习所采取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方法,既包括直接作用于翻译学习的特殊思路,也包括间接支持翻译学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毫无疑问,在翻译学习过程中,无论是优秀的学生还是其他的学生都有意识或下意识地选择和使用了若干学习策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优秀的学生往往选择使用了一些与其他学生不同的学习策略,是什么因素制约着学生对翻译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呢?影响学生翻译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的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①学习者的目标语水平;②学习者的文化背景;③学习者的个人特征;④目标语学习环境;⑤学习策略观念;⑥目标语学习时间。这些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关联,共同构成影响策略运用的因素,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应从这些因素着手,增强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认知意识。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弱点,他们只有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才能弥补自身的某些不足,获得翻译学习的成功。

为了了解学生对翻译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2006年10月笔者在本校2004级和2005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150份问卷,回收136份问卷,有效问卷是127份。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①学生在翻译中对翻译学习策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所采用的翻译学习策略比较少;②在学生所用的策略中绝大多数是以语言学为基础的,他们较少了解并使用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翻译学习策略。为了更好得发挥翻译学习策略的效能,笔者结合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归纳了几种既适合学生学习特点,又有利于提高翻译水平的翻译学习策略。

1图式策略

人一生下来就在同外部世界的交往过程中开始认识周围的人、物体、各种事件和各种情景,在大脑中形成不同的模式。这样的认知模式是围绕不同的事物和情景形成的有序的知识系统。人们把这种知识系统称为图式,它是人的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组织形式,是人们赖以认识和理解周围事物的基础[1]。图式实际上是一些知识的片断,它以相对独立的形式保存在人的大脑记忆中,对言语的理解其实就是激活大脑中相应的知识片断的过程。如果面对的新信息在我们大脑中没有现存的相类似的图式,就会对理解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将“图式”引入翻译学习策略研究,使译者能成功激活脑海中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以求得对原文的正确理解。

翻译时,文本内容可以激活译者头脑中相关的图式,这有助于译者预测文本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情景。翻译时如缺乏背景知识或不能恰当地运用背景知识,既不能成功地激活图式,理解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译者在对原文的理解过程中应成功激活脑海中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以求得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需要激活图式才能正确理解的语言材料,然后根据这些材料进行翻译。应用图式策略时,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翻译中常常出现图式应用错误的情况,尤其是文字表达比较含蓄的时候;二是学生所拥有的认知图式并不一定都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或者都已经完善。因此,教学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记忆语言形式及其功能,又要帮助他们调动相关图式,正确运用技巧弥补在字面上没有表达的意义,还要帮助他们修正或充实对事物的认知图式。

2推理策略

推理是从已知的或假设的事实中引出结论,它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活动出现,经常参与许多其他的认知活动[2]。推理是文本结构的内在特征,不是译者凭借想象所作出的随意行为,翻译时有些文本需借助推理才能达到正确理解。翻译时人们在看到文本的内容后,往往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一系列推理,这些推理为译者提供了额外的信息,把文本中的所有内容都联系起来,使人能充分理解每一个句子。

翻译时采用推理策略可以增加信息,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言语的理解。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推理技巧,如从文本的整体结构进行推理,从作者的暗示及上下文线索进行推理;根据逻辑指示词进行推理;利用文本中的解释和定义对某些词句进行推理,上述这些推理理解技巧一定要和正确地识别语言结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否则这种推理就成了脱离文本的主观猜测。

3猜词策略

学生的概念能力在翻译中起重要作用。所谓概念能力是指在理解原文过程中如何对语言文字的零星信息升华为概念的能力,是原文材料的感知输入转化为最佳理解的全部过程。一个学生在词汇贫乏时,词句、段落形不成概念和对关键词在原文中的含义不甚理解的情况下,得不到文字信息的反馈,就会陷入对内容的胡乱猜测,所以要指导学生使用猜词策略。

翻译中的猜词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根据词的构成猜测生词词义,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构词法知识,特别是词根、前缀、后缀的意义;②根据意义上的联系猜测词义,句子的词语或上下文之间在意义上常常有一定的联系,根据这种联系可以猜测词义;③通过换用词语推测生词词义,在文本中常会出现使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种意思,难易词语交换使用的现象,据此可猜测生词词义;④利用信号词,在上下文中起着纽带作用的词语叫信号词,注意这些词语对猜测生词词义有时能起很大作用;⑤结合实例猜测生词词义,有时,在下文中给出的例子对上文中提到的事物加以解释,可以结合例子中常用词猜测所要证明的事物中的生词词义,反之,也可以猜测例子中的生词含义。

4语境策略

语境就是指语言文字一经使用后所处的言语环境,它既指言语的宏观环境,也指言语的微观环境[3]。微观语境是词的涵义搭配和语义组合,它使意义定位在特定的义项上;宏观语境是话题、场合、对象等,它使意义固定化、确切化。在翻译中,既要考虑微观语境,又要考虑宏观语境,两者相互结合才能确定话语意思。语境的实质是认知的,是人的记忆中的百科知识与反映在短期记忆中的具体的交际情景和说话人的言语刺激合作用的产物[4]。翻译中译者除了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获取句子本身的意义之外,还必须根据原文语境中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思辨、推理,找出原作者隐于明说之后的意图,以形成自己对原作意义的认知心理图示,进而确定相应的译文形式,准确表达原义。

语境在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语义的确定、选词造句、篇章结构以及语体形式均离不开语境。因此,语境构成了正确翻译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翻译实践时,不但理解原文必须紧扣语境,反复琢磨,译语表达也必须密切联系语境,准确达意传神。

上面列举的几种翻译学习策略有的适用于整个翻译过程,有的适用于翻译过程的某一阶段,这几种翻译学习策略是互相联系的,可以彼此促进和补充,学生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可以交替应用几种策略,在教学中,老师也要指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明东.图式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2,(6):55-58.

[2]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08.

[3]宋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5.

[4]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