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法语语音重难点
时间:2022-05-04 03:25:00
导语:谈论法语语音重难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以法语作为第二外语来学习。而学习法语的第一步就是掌握正确的语音。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法语教学经验,从法语的26个字母、语音、语调三个方面,对法语语音重难点作一总结。
关键词:法语;语音;语调
很多人都对“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这句话印象至深。法语固然十分优美,但初学者假如不能正确掌握法语的语音和语调,那么说出来的法语就不那么优美了。那么,怎样才能让你说的法语美丽起来呢?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对法语语音重难点作一总结,供大家参考。
法语语音的特点是清晰、干脆、明快。这就要求我们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的各个部位必须准确到位,张弛有度。因此,初学者在练习发音时,首先要听准,然后要认真模仿,还要多加练习。因此,假如对诸如清辅音与浊辅音,送气与不送气,重音与非重音等概念混淆不清,发出的音可能会怪腔怪调,与正确发音相去甚远。
一、法语的26个字母
在了解法语语音基本知识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法语26个字母的写法。同一个字母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发音不尽相同。有些字母看上去似乎相同,但其实它们带有不同的符号,因此读法也可能不同。
法语的26个字母和英语的26个字母写法一致。在法语的26个字母中,a、o、u、e、i、y是元音字母,其余20个字母是辅音字母。此外,一些法语字母可能带有特殊的符号,例如é,è,ê,ё。这四个字母分别是在字母e上面加上闭音符、开音符、长音符、分音符。当然加上符号的字母e读法也不尽相同。
二、法语的语音
“音素”是抽象的“音”,“音标”则是记录音素的符号,是其具体的“形”。法语有36个音素,分别是36个不同的音。这36个因素分为元音、辅音和半元音(即那些具有元音的发音特性,又兼具辅音的功能的音素。如字母i在一般情况下发元音[i],但假如字母i后面紧跟着另一个元音字母,那么为了在发音时迅速地过渡到后面一个元音,我们往往不把字母i的音发全,而只发一半)。这些音素一定要发准了。发准音素的关键是口腔的部位要准确,有些音之间的差异是很小的,譬如[e]和[ε],乍听上去几乎一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它们的区别实际上就在口腔的张开度略有不同。还有几个鼻化元音,要求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发出来。
下面笔者为大家澄清几个语音方面的概念:
1.“清辅音”与“浊辅音”
辅音的发音相对来说要容易些,关键是分清楚清、浊辅音。很多学生一开始由于没有受到专业的训练,甚至被误导,以致清、浊辅音不分,在日后很长时间内都很难纠正过来,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清、浊辅音不分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容易造成对方的误解;另外,它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你的法语水平。我们常说,只要你一开口,就知道你的道行有多深。一个说起话来清浊不分的人,法语水平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
和英语一样,法语的辅音根据发音特点的不同,也分成“清辅音”和“浊辅音”。发“清辅音”时,声带不振动,如:[k]、[s]、[f]、[p]、[t];发“浊辅音”时,声带振动,如:[g]、[z]、[v]、[b]、[d]。
2.音节的划分、“开音节”与“闭音节”
法语音节的主体因素是元音。一般来说,有几个元音就有几个音节。例如:pot([po])是单音节词;salade([salad])则是双音节词。“开音节”指以元音因素结尾的音节;“闭音节”指以辅音因素结尾的音节。值得一提的是,法语中的“开音节”和“闭音节”往往是针对某个单词中的具体某一个音节,所以才会衍生出诸如“词首开音节”(某个单词的第1个音节是开音节),“词末闭音节”(某个单词的最后1个音节是闭音节)等概念。
3.“送气”与“不送气”
这两个概念是针对“清辅音”中的[k]、[p]、[t]而言的。在同一个音节中,假如[k]、[p]、[t]中的任何一个因素位于元音前面,那么要把它们读成不送气(简言之,即基本没有气流从口中送出);但假如在同一个音节中,它们位于元音后面或者音节末尾,那么要读成送气(有气流从口中送出)。例如:单音节词“tête”,其音标为[tt]。而音标中的第1个[t]不送气,而第2个[t]则送气。
4.不送气的清辅音≠相应的浊辅音
常有学生提问:假如把[t]读成不送气的话,是否完全等同于浊辅音[d]?答案是:仍然不等同。浊辅音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如:[g][z][v][b][d]。而[t]假如送气的话,和[d]一般不会混淆,因为听上去差别颇大;而当[t]不送气时,仍然不同于[d]。因为[t]不送气时,虽然没有气流从口中送出,但声带仍然不振动,不会发出浊辅音的音素。假如要写出音标的话,无论送气还是不送气,[t]都只有一种写法,不会写成[d]。
5.音的同化
音的同化是语音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让一个音受相邻音的影响,使它变得与其相同或相似,被称为音的同化。如“médecine”,完全参照读音规则的话,应当读[med-sin],但受到[s]的影响,同化后成为[met-sin]。
三、法语的语调
初学者必须掌握正确的语调。音发准了,语调也要准。语调不像语音,没有非常严格的限定,虽然也有规则,但属于基本的要求。许多时候,语调要根据说话人的情绪、所处的场合、当时的气氛等有所变化,所以语调音更注重实践,更多观察,重模仿。所谓腔调,就是韵味、美感。它是建立在语音精准、语调自如基础上的一种语言表达的升华。
1.节奏组
对于一句长句,我们往往可以从意义和语法结构为其划分“节奏组”。例如:Ilvaaucaféavecsafemmeàmidi这句。句子的意思是:他中午和他的妻子一起去咖啡馆。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语法,我们可以将其划分成3个节奏组,分别为“Ilvaaucaf锓avecsafemme”和“àmidi”。朗读时,每个节奏组之间须停顿,且每个节奏组的最后一个音节要读重音。因此,对于法语初学者而言,掌握好“节奏组”,将对朗读大有裨益。
2.重音
法语中,如果单单朗读一个单词,那么每个单词的重音应落在该单词最后一个音节上。例如travail[tra’vaj];但如果朗读句子,重音落在每个节奏组的最后一个音节上,也即节奏组最后一个单词的最后一个音节,被称为“节奏重音”,而其余单词的重音都将弱化。
3.陈述句和疑问句的语调
法语中陈述句的语调最终是下降的。但如果句子比较长,那么通常采用的朗读方法是先将语调上扬,然后再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假如是否定陈述句,那么句调的最高点应在否定词(诸如:pas、plus、jamais)上。
和英语一样,法语的疑问句也分成“一般疑问句”(没有疑问词的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有疑问词的疑问句)。法语的一般疑问句全部读成升调。而特殊疑问句的语调则要视情况而定。具体说来,要看特殊疑问句中疑问词的位置。一般说来,特殊疑问句语调的最高点在特殊疑问词上。例如,表达“您叫什么名字?”可以用不同的说法,如果说:“Commentvousappelez-vous?”,这时,疑问词“comment”位于句首,则整个句子语调下降;但如果说:“Vousvousappelezcomment?”,这时,疑问词“comment”位于句子末尾,则整个句子语调上升。
4.联诵
在同一个节奏组中,前一词词末如果是原来不发音的辅音字母,而后一词的音标又以元音音标(反映在单词形态上,即以元音字母或哑音h开始的单词)开始,则前一词词末原本不发音的辅音字母应当发音,并与后一词词首的元音合读成一个音节,这种现象被称为联诵。例如:PascalestàNice,应当读成:[Pas-kal-ε-ta-nis]。这里,初学者还须要注意一个概念:联诵变音。即在联诵中,有些字母要改变原来的发音。如s、f要分别发成[z]、[v],即清辅音的浊化;而一些原本送气的辅音,如[k]、[p]、[t],在联诵时都应变成不送气。当然,这些都是一般规律,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如d在联诵时有时会读[t],g有时会读[k]。这些一般不对初学者作过多要求。
5.连音
在同一个节奏组中,前一词的音标如果以一个发音的辅音结尾,而后一词以元音开头(即以元音字母或哑音h开头),则前一词词末的辅音必须和后词词首的元音合读成一个音节,这种现象被称为连音。例如:Ilaunevieilami,应当读成:[i-la-yn-vjε-ja-mi]。
6.省音
少数以元音字母结尾的单音节词,常常和下一词词首的元音音标(反映在单词形态上,即以单词词首的元音字母或哑音h)合读成一个音节,并省去词末的元音字母,以省音符“’”代之。例如:Ce+est=c’est;le+hôtel=l’hôtel。在“省音”这个概念上,常有学生会犯迷糊,误认为:但凡以元音字母结尾的单音节词,都可以和后一词词首的元音进行省音,于是甚至会写出elle+est=ell’est这样错误的形式。其实,概念已经阐述得很严密清楚:“少数”以元音字母结尾的“单”音节词(诸如le,la,se,me,te,se等),远非所有以元音字母结尾的词。
四、结语
在一个语言系统中,语音、词汇和语法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法和词汇是通过语音来体现的。初学者一定不能忽视语音的学习,而应当在掌握语音规则的基础上,多听、多模仿、多练习,才能打下牢固的语音基础。而学好语音,打好基础,才是通往美丽法语的正确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杨艳如,“法语语音错误矫正的理论思考及方法”,《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1月第20卷第1期。
[2]刑程,“法语语音和语法关系初探”,《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19卷第5期。
[3]张德富,“试论法语语音学现象在句子中的体现”,《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10月第24卷第10期。
[4]朱志红,“如何利用原有的语音知识进行法语语音教学”,《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28卷。
- 上一篇:剖析地方政府体制创新研究
- 下一篇:剖析主动弃权与被动弃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