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文化背景知识在听力教学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2-04-29 04:45:00

导语:小议文化背景知识在听力教学中的重要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文化背景知识在听力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结构的主动创建者。在听力教学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程度,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对教师来说,文化背景知识是教学中一项必要的内容。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建构主义听力教学

随着语言教学的深入和发展,经验的不断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愈来愈受到重视,并且成为语言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听力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也同样举足轻重。听力教学环节由学生、教师和课堂三部分组成。下面就这几个方面分别来论述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1.学生方面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即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主动选择和注意的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主体,是这个过程的主要进行者。学习者并非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是知识结构的主动创建者(吴晓真,2OOO)。他们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证实假设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断扩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转引自Woofolk,1998)。在建构主义看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由他自己来构建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刘书锋,2OO4)。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刘书锋。2OO4)。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反映。因此,学生在学习英美国家的语言时,必然要涉及到他们的语言背景知识。

听力中涉及背景知识材料屡见不鲜,背景知识几乎成了语言的主体。显然具备背景知识能使学生有一种熟悉感,对所听材料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甚至能弥补语言上的一些不足,如听到这么一句话:pathtoNovemberisuphillalltheway。这里November是指thePresidentialelectiontobeheldinNovember(即将在十一月举行的总统选举)。听者如果不了解November指“十一月举行的总统选举”这一背景,那么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王瑛,2OOO)。另外,有一些句子虽然没有生词和短语,但仅从字面上理解就会弄出笑话,如:Itrainseatsanddogs(天下起倾盆大雨),Ihaveasweettooth(我喜欢甜食)。英、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之间的差异形成了语言、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的完全不同。学生对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风俗等因素了解不足,缺乏足够的背景知识,只凭汉语思维进行判断推理就很可能出错,如“西风”(westwi.a)在英国是指温暖和煦的风,而在我国则指寒气袭人的风。这是地理环境不同而造成的信息差别。再以dog为例.dog是个十分简单的词。但由于中英文化的不同意义也截然相反。“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人们常用“癞皮狗”、“丧家之犬”、“走狗”、“狗头军师”等等来描绘所厌恶的人。但在英美,狗往往含有褒义(尤其在谚语中),如everydoghashisdar(人人皆有得意时),Youare,indeed,aluck)"dog(你真是个幸运儿),Last,lightmyfathercamehomedogtired(昨晚我父亲回到家中时非常累)(张向阳,1995)。假如对美国的政治历史有所了解。具体的说,文化背景知识对听力教学中学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程度

文秋芳、王海啸的研究表明:使用母语策略(即以母语为中介学外语)越多的人,四级英语成绩的得分越低。对这一现象可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学生使用母语策略的多少要受英语水平的制约;另一种解释是人们主观上有意识地遏止对母语策略的使用有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

完全依赖母语策略有碍英语学习的进步(文秋芳、王海啸,1996)。这就要求在听力教学中减少对母语的依赖程度。用英语进行思维、学习。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中,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文化系统的内部,将语言与文化截然分开,致使外语教学重语言形式。特别是书面语言的学习,严重脱离文化语境,忽视目的语文化的民族特征,将母语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语言上去,从而发生文化干扰(袁彩虹、郎红琴,2000母语在英语学习中产生负迁移。在听力理解中,由于这种文化干扰,听者往往很难跟上英美人说话的速度,很难充分理解他们的语言,从而导致听力水平低下。在听力教学中以多种形式生动地进行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用文化语言观去指导英语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有助于克服母语迁移心理,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通过大量的文化输入,不断丰富的英语语言材料的积累,让正确的英语表达占领大脑,让大脑始终沉浸在英语思维的氛围中。才能使英语的理解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减少乃至摆脱母语的负面影响。

1.2培养学生的兴趣

研究表明,语言偏爱动机,也就是说对外语本身的特别爱好。也能促进外语学习者努力学习外语。这种对外语的偏好可能源于对外语文化的兴趣,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引起的(马广惠,20o5)。心理学理论认为: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并对该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陈琦、刘儒德,1997)。关于兴趣与学习关系的研究表明,兴趣不仅可以促进学习,改善效果,而且它以一种全新的机制把人的知识活动与情感过程统一起来,使学习者在获取新的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培养创造性,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卢少兵,2003)。由于听力课的教学通常是使用视听媒体来完成的,加之听力课文结构形式的重复性和程序性。单纯地使用一种媒体,采用单一的教育手段就显得机械而刻板(陈吉棠,1997)。

心理学理论认为,刻板的,千篇一律的,多次重复的东西或方式,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不会激发人们的兴趣(黄希庭,1982)。另外,学生每人手中均有课本,对课文内容早就略知一二,如找到教师用书,一切真相大白,故新鲜感、神秘感消失殆尽。文化背景知识本身就是因学生对其不了解或知之甚少。才被融人到听力教学中,因此,必然以其新颖性、独特性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由于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兴趣,从而消除了学生的压抑沉闷的心理状态及对听力的厌倦抵触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注意和金钱能源一样.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在某时刻,只能注意有限的事物。当教师要求学生将他们有限的注意能量全都花在他所说的每一件事上。学生只得放弃对其他刺激的积极注意,只得变换优先度.将其他刺激全部清除出去(陈琦、刘儒德,1997)。听力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人们在听的过程中获取输入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在连续音流中辨认词语和语句成分,存入短时记忆,最后吸收。这一认知过程是在瞬间完成并不断进行着。其中短期记忆对听力理解尤为重要,学生必须保持适当的学习紧张度,集中注意,排除其他干扰,使听到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大脑将这些“原材料”一声音信息进行筛选和重组,捕捉到新信息,从而推测说话者的话语含义。事实上人们易于分心于那些有吸引力的、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文化背景知识以其独特新奇的本质、情绪性的特征足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2.教师、教法方面

新世纪之初,我国进行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外语课程改革。纵观外语教学的历史,可以看出,外语教学已经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向“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改变课程的功能:由原来“目中无人”的教育转向“走向生活”。改变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从原来仅仅的“传授知识”转向“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从原来的“填鸭式”转向“倡导学生参与”,“让课堂充满创造活力”,改变课程的实施:由原来的“终结性评价”转向“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改变课程评价体系(刘书锋,2OO4)。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信息为主的教学模式现在已受到严重的挑战。教师是意义建构的一个环境因素,对意义建构起着不可缺的帮助和促进作用,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张殿玉,2005)。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促进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即不仅要根据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进行教学,而且要预见学生今后的心理发展,并合理地影响这种发展(崔艳,2003)。文化意识与语言学习有着密切联系,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造成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文化这种多元性和演化性的特点要求在外语教学中也应注意文化差异性与发展性的引入以避免学生因文化迁移而出错(秦延梅,2005)。语言学家弗里斯(Firo)说:“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决不仅仅是实用语言课的附加成分,不是与教学总目的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时间有无或方便与否而决定取舍,它是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Fries,1945)。这些研究和观点表明,教师应根据Kn~hen”i+l(input+1)”的输人理论适时地。以多种形式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听力教学活动中,营造一种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

总之,听力教学中渗透文化成分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听力教学中要适时地输入文化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