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时间:2022-04-15 03:52:00
导语:剖析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摘要: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与他们在校期间接受的相关跨文化交际培训程度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提高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进行相关的跨文化培训是培养英语教师过程中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准教师,笔者提出除了具备交际意识和对比意识以外,教师角色转换的意识以及保留本土文化的意识更要深入准教师们的心中。文章从文化知识和文化能力两方面入手,提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切实可行的方法。
近几年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做了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为跨文化教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在这些调查研究中,研究对象大多数为在校大学生以及中学生,针对外语教师本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却非常少,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外语教师的研究更少。
笔者对镇江市外国语学校的英语教师进行了一次关于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小学英语教师较注重小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的提高,而没有充分重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小学生缺乏对中英文化差异的起码了解,语用能力差,在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常常导致语用失误和交际障碍,笔者认为,这与小学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足存在一定的关系。
据调查数据显示,这些小学英语教师70%毕业于师范院校,其中25%的教师表示自身缺乏足够的跨文化意识,31%的教师意识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却不知如何处理课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内容,而83%的教师表示自己在学习期间并没有受到相关的培训。因此,提高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进行相关的跨文化培训就成了首要问题。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目标
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成为正式的英语教师以前首先需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Byram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即知识、技能、态度三层模式,具体来说,在知识层面上,教师应该掌握普遍文化知识,即文化的基本概念、构成、特点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作用;掌握一定的具体文化知识,即了解目的文化、本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群体的特点和彼此之间的异同。在能力上应该做到:能够用目的语言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合中进行恰当有效的交际;养成对一些文化问题思考的习惯,善于总结自己的跨文化交际体验,并摸索出一些学习方法。就态度层面,要敢于面对挑战,不断学习和探索外国文化,对不同文化行为和思想保持一种宽容、理解和移情的态度,及时反思本族文化和自己的文化参考框架及言行。我国的外语教学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教育体制和相应的考试制度的影响,过分注重语言教学而忽视了外语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如果以跨文化意识来对外语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就能将所授的语言知识与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
二、培养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需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Hanvey将“跨文化意识的层面”(levelsofcross一culturalawareness)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只是注意到一些表面的文化特征;第二个层次是对于对方文化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某些有意义的文化特征有所察觉;第三个层次对于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异文化特征,在理论上或是理性上能够理解;第四个层次是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真正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
笔者认为,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对跨文化意识有更深的理解。作为一名准教师,除了具备交际意识和对比意识外,教师角色转换的意识以及保留本土文化的意识更要深人心中。
1.交际意识指的是在真实环境下能够应对各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随着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地位的巩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也在不断深化,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们,在学校期间利用或创造与nativespeakers进行交流的机会,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2.对比意识能够分析目的语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区别,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扩大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学生必须了解到侮一种文化的价值观都是其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例如,在英语国家人们崇尚个人和独立,而在中国人们重视的是集体和和谐。因此,要想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就必须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拥有这种对文化价值观的鉴别能力,才能够自觉区分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中外文化差异,并吸收西方合理文化价值观的科学价值体系。
3.教师角色转换的意识也应该在这一阶段就深人准教师们的心中,也就是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权威和中心,而是一名指导者、监督者,帮助所教的学生掌握知识,并了解其掌握的情况。由于受到一系列政治、文化、经济因素的影响,我们教育的核心主要以知识的灌输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努力提供各种学习材料,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而学生的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创造性的能力往往被忽略。教师角色的转换就是要提醒师范院校的学生拒绝这一陈旧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创造性的自我发展,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不断实践,培养自己这样一种教学能力。
4.保留本土文化意识强调的是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们不应该仅仅被动地学习异文化,还应该培养自己解释介绍本国文化的能力。特别是在课堂上,外语教师作为英语文化的传递者,起到一个沟通英语文化与学生自身文化的作用。小学英语教师更值得注意,小学英语教学基本上是在学习者对英语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的,由于此时小学生尚未完成第一语言和本族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对母语和本族文化还未达到一个基本的完整的认识,如果这时过分地强调外国语言和文化,而没有适当地讲解本国文化知识,很可能会影响小学生的母语学习,对第一语言和本族文化造成负面影响。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
如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从被忽略发展到逐渐被重视,从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发展到对教师专业化的内在素质的提高,从注重群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转移到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一个缺乏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的教师只能培养出语言结构单一,语言交际能力弱的学生,远不能满足21世纪对优秀的高、精、尖外语人才的需要。
1.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之父Hall认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即公开文化及隐蔽文化,公开文化的知识可以通过大量笼统的、概括性的文化知识系统地学习,通过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传统与习俗等等方式。在我国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般都设有文化教学课程,如英美国家概况和英语国家背景知识等等。通过书本上一些介绍性的知识和阅读材料来使学习者体会同母语文化存在差异的目的语文化现象。
但是就隐蔽文化特别是深埋其中的价值观念却非常难以把握。人们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处世哲学、道德标准等等无不受其价值观的影响。由此可见,将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部分揭示出来才是跨文化培训的重点。那么,针对师范院校的准教师,该如何挖掘隐蔽文化层面的知识呢?比较容易找到一个民族隐蔽文化层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文学宝库,因为语言文学历史悠久,文学作品蕴涵丰富的文化内容,这其中必有各个民族思想观念的痕迹;另一个途径是在语言宝库中寻找,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都能够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这就要求师范院校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课程,系统地讲述语言、文化、社会和交际之间复杂的关系。
2.文化能力。对于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可以从文化冲撞开始,目的是让受训者通过经受心理和情感上的震荡,对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冲突有一个强烈的感性认识。除了通过讲座,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互联网或者看录像,观察并分析实际案例来吸取经验,避免跨文化交际的误区。此外,角色扮演、戏剧表演和辩论更能够调动受训者的积极性并使其亲身体会到跨文化交际的经历,还能够进行反思或相互之间分享这种经历。一些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这些准教师到外国人家中做客,或者到外企实习,以便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除此以外,着手培养英语专业的学生把语言放在人类特别是文化这一系统中进行研究的科研能力,因为这些研究能够更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研究,而不是单纯地理解语言系统内在的规律,同时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语言教学实践。
总而言之,师范院校的任务是为了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因此,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就可以以这三个方面为标准来展开。语言能力是最基础的部分,教学能力更是不可缺少,它是师范教育的重点,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这个时代一名优秀的外语教师所必备的品质之一,这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我国学者戴炜栋认为师资培训(或者说教师发展)是构建一条龙体系的重要环节,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师范院校对于准教师的培养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如何培养他们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如何使他们掌握有效合理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