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模糊产生的现象及其益处探析
时间:2022-04-01 04:00:00
导语:语义模糊产生的现象及其益处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目前为止已取得颇为可观的成果。本文在阐明模糊概念的基础上,对语义模糊性的根源及其本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阐述了模糊语义同精确语义、多义及歧义的区别,同时指出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的益处。找出了造成语义模糊现象的原因:语言符号本身的多元性(模糊性)以及认知主体的个体差异
关键词:语义模糊精确语义
1965年,美国科学家查德教授在美国《信息与控制》杂志发表了题为《模糊集》(FussySet)的文章,首先提出了模糊理论。近年来,由于模糊理论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语言的模糊性也已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并逐渐成为语言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在我国,伍铁平先生在《模糊语言初探》中,首次引入模糊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一、关于模糊性
恩格斯说:“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要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针对语言,中间环节即意味着中介之间模糊的存在”。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认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
模糊集合论的创始人札德充分概括了模糊性的亦此亦彼的特点。
我国学者李晓明则从认识论角度出发,认为“所谓模糊性,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他的定义揭示了模糊性的实质。
二、语义模糊性的定义、本质及产生的根源
所谓语义的模糊性,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在语言中的反映,它是作为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的特征。“模糊语义的本质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模糊反映,所谓模糊反映就是人们意识中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不可能精确或不必要精确的反映”。就像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的那样:“词义所代表的其实并不是客观事物或现象,而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关于语义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国内外学术界主要有3种观点:(1)由本体的模糊性而产生的语义模糊性;(2)由人类的模糊认识产生的语义模糊性;(3)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导致的语义模糊性。
三、模糊语义与精确语义的关系
精确语义是指那些可以直接观察或采取各种手段对它们进行测量、计算、推理、验证,全面深刻、准确地认识它们的特点和性质,准确地反映这些客观事物的特点、性质的词语的语义,例如:“一小时等于六十分钟”,“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的”以及一些数学公式等。而在“Thatisabeautifulgirl”中,很难确定到底多美才算得上beautiful,因此该词是模糊词。此外,还有“Howyoungisyoung?”的问题,都属于模糊语的范畴。
模糊语义和精确语义可以看作是矛盾的双方,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例如:“他体重82公斤”和“他体重80多公斤”。两者比较,前者是精确的,后者是模糊的,假如后者与“他比较胖”相比较,则又是精确的了。
四、模糊语义与多义和歧义的关系
1.模糊语义与多义的关系
模糊语义同多义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多义性不是造成语言存在模糊性的原因,也不是模糊性的表现,它们各自有不同的产生原因和表现方式。具体说来,有如下两点:
首先,概念意义不同。多义是指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具有几个性质不同的意义,也就是一个语言单位具有多个不同的义项。例如“bear”一词,就有众多的意思:(1)largeheavyanimalwiththickfur;(2)roughorill-manneredperson;(3)personwhosellstocks,shares,hopingtobuythematlowprice.这就是多义性,每个义项概括的范围都是确定的。而模糊语义则不同,模糊语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反映。其次,它们产生的原因不同。多义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减少符号的数量,减轻人们的记忆负担,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而模糊义,是由于人们在概括中舍弃了对象中的一些个别属性,保留它们的某些共同的一般的属性,概括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所形成的就越具有模糊性。
2.模糊语义与歧义的关系
模糊语义与歧义也不相同。歧义是指词语或句子可表达多种意义,而且这些多种意义之间又无多大的语义关联。石安石先生曾说过:“模糊不是歧义”。歧义属于言语范畴,它是指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话语所传达的信息,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是指对词语或句子有多种互不关联的解释。歧义有可能被消除,模糊却不能被消除。如Shecan’tbearchildren就可以表示:她不能生育孩子和她不能忍受孩子两种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下很容易造成歧义。
五、语义模糊性的研究意义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都需要模糊语义的参与。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模糊词语。文学作品具有“模糊”生命,其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描写及情感表述,都要充分发挥语义模糊性的作用。如:“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也需要模糊语义的调节。波兰语义学家沙夫曾指出:“交际中需要词语的模糊性,听起来似乎奇怪。但是,假如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词语中的模糊性,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贫乏,就会使它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制……,人的交际就很难进行”。模糊语言可以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在人们交往中,如果一味地采用清晰、准确、严谨的语言,不但无法满足各种交际的需要,甚至会影响交际目的。运用模糊语还可以使话语听起来更委婉,更能为人们接受,避免精确表述的尴尬。例如:在我国现阶段,很多人失去工作,我们通常会用“下岗”一词来描述这种状况。下岗就是暂时离开工作岗位的意思,而暂时是多久,是一个月还是一年,还是永远都是不确定的。这一词多少比精确词语“失业”更能给人带来生活的希望,因此很容易流行开来。此外,使用模糊语言也可以营造轻松的交际氛围,因为有时把话说得模棱两可也是出于礼貌的需要。
使用模糊语言还可以进行自我保护。所谓自我保护,是指“言语交际者在特定语境条件下,通过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尽量避免受损。”在言语交际中,有时交际一方知道准确的信息,也知道对方想获得准确的信息,却故意使用模糊语让本来准确的信息变得模糊起来,其真正目的就是避免承担责任,从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例如:
A:Howmanystudentsarethereinyourclass?
B:Thereareprobably50students.
在例句中,B知道这个班学生的确切数字,但他的回答却很模糊,使自己留有余地,以免今后所说数目与实际有出入的话,就可以使自己免于承担责任。由此,说话者通过使用模糊语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六、小结
模糊语义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语义模糊性的存在,不仅可以使人们在交际中的表达更加委婉、含蓄,而且能帮助我们顺利实现交际的目的。只要我们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就一定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综合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6).
[2]张乔.模糊语言学综述[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3]廖定中.略谈歧义、模糊与多义[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4]何自然.再论语用模糊[J].外国语,2000(1).
[5]陈治安.模糊语义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胡健.试论模糊语义的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2001(11).
- 上一篇:透析科研人员绩效考核
- 下一篇:学校干部述职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