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03 08:16:00

导语:翻译教学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翻译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翻译开发意识是一种能够根据读者对象的需求确定全译或变译的观念。该全译则全译,该变译则变译。全译是完整性翻译,变译则是非完整性翻译,二者构成了整个翻译实践活动。全译意识是现行翻译教学的目标,而变译意识则是亟待改革增进的新要素。

关键词:全译;变译;翻译教学;翻译开发意识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544(2004)0120052204

Abstract:Translationdevelopmentconsciousnessisanawarenessoftheneedtochoosecompletetranslationor

translationvariationinthelightofspecifiedreader’sneedsunderspecifiedconditions.Thetranslationbehavior

consistsofthecompletetranslationandtranslationvariation,andthepresenttranslationteachingisaimingatthecompletetranslationconsciousness,andthetranslationvariationconsciousnessneedstobeestablishedanddeveloped.

Keywords:completetranslation;translationvariation;translationteaching;translationdevelopmentconsciousness

一、通用翻译概念

在讨论翻译开发意识之前,先了解什么是翻译。我们给翻译下的定义是:翻译是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并求得二者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

这一概念明确了:

1)翻译是有译者参与的活动;2)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活动;3)翻译转换的对象是文化信息;4)翻译是在译作与原作间求似的过程;5)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6)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黄忠廉,2000a:2202222)。

根据第4个特征可知,译作与原作之间不可能等值等效,全译只是译作与原作的最大相似物;许多情况是译作改变了原作,与它只是部分相似。所以,翻译又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翻译:翻译是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以满足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特定需求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

狭义的翻译:翻译是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并求得风格极似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

狭义的翻译简称为“全译”,广义的翻译则包括全译和非全译。非全译是改变原作的翻译,又简称“变译”。

二、什么是翻译开发意识

翻译实践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有的原作完整地译过来,同一部分对不同读者并不具有同样的价值,其使用价值也不同,一概全译就不能有效开发利用国外信息。有时全译成了浪费,还不一定得到读者的肯定。这尤其表现在书籍的翻译中。可见,如何充分地利用国外信息,也是个翻译资源的利用与效益问题。

为此,有必要建立翻译开发意识。所谓“翻译开发意识”,指译者时刻意识到如何将国外信息以最佳方式翻译过来,以达到充分利用的目的,该全译则全译,该变译则变译。换言之,翻译开发意识是一种能够根据读者对象的需求确定全译或变译的意识。

三、如何建立翻译开发意识

(一)研究多样需求读者是开发国外信息的原动力,是推动翻译活动蓬勃发展的驱动力。读者的需求是整个信息开发的起点,也是终点,翻译、出版与发行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充分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翻译工作的效率如何,以是否满足读者需求来评价。

译作信息量的多少也成为译作魅力的因素之一。读者都希望从最短的译作里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这越来越成为语际信息传播的一大趋势。

而读者是有层次的,有专业的,其兴趣点有所不同,尤其是在为少数读者提供翻译服务的条件下,翻译必须有的放矢地为读者提供信息。多种多样的需求,单个来看,实际上是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定需求,只有了解这一特定需求,才能做好国外信息开发。

(二)了解供需矛盾原作价值与译语读者需求构成两极,它们之间的矛盾有时间上的,也有空间上的。从时间方面考察,分为共时矛盾和历时矛盾,从空间方面考察,分为同体矛盾和异体矛盾。

1.共时矛盾和历时矛盾共时矛盾是原作价值与同时期的译语读者需求的矛盾,属于横向矛盾。

原作价值与译者需求两极力量的消长是共时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原作的写作很少是专门针对译语国家读者的,原作的“供”与译语读者的“需”虽然处于相对的同一时期,但并不一一对应,两极的供需关系有时是均衡的,更多的时候是不均衡的。认识供需的共时矛盾的作用在于:在译者需要转化不均衡为均衡时,必须认真研究转化的内外条件。打破不平衡就要设法调整原作,使之发生有利于译者需求的变化。

历时矛盾是指原作价值与读者需求的矛盾呈现为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矛盾的转化是原作价值在同一纵向历史演进中向译语读者需求的靠近,是原作的潜在价值向译语读者的现实需求的转化。如历史名著的阐译,历史剧的改译等等。从静态上看,矛盾双方表现为一潜一现的差别,原作价值是潜在的,读者需求是现实的;从动态上看,矛盾双方在时间上存在差距,这就要求译者超出静态的观点,用动态的眼光来观察原作的价值,采用变通手段,把潜在的变成现实的。

2.同体矛盾和异体矛盾同体矛盾指原作价值与读者需求在同一载体上的矛盾,即在同一语篇内理顺供需关系。同体矛盾在变译中多发生在摘译、单篇编译、译述、缩译等范围内。它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一文一书内。

异体矛盾指原作价值与读者需求矛盾在载体上是“一”与“多”的矛盾。包含原作的“多”与读者需求的“一”,原作的“一”与读者需求的“多”。“一”一般指一个语篇单位,而“多”则指多个语篇单位和更多的信息量。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有四种:分、合、增、删。一分为多,多合为一,于整体中有删减,于整体上有添加。

(三)掌握开发方法如前所述,翻译开发策略包括全译和变译两大类。全译策略下的开发方法是全译,变译策略下的开发方法则包括十余种。只有掌握了两大类翻译开发策略,才能灵活地开发国外信息。全译方法主要在微观上处理原作;变译方法主要在宏观上处理原作。

全译技能在现行翻译教程中训练,变译技能的训练则未来需要补充的。

(四)建立变译意识1.什么是变译变译,又称“非完整性翻译”、“非全译”或“翻译变体”。变译的内涵如下:变译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

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变译的主体:由译者来变;变译的因果:因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而变,不是为了满足一切读者;变通的方式: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从宏观上改变原作的变通手段;变译的行为:摄取是有选择、有取舍、有消化、有反嚼的有效吸收,不是完整输入;变译的客体:原作的有关内容,而不是原作的全部内容,说明原作是变通的对象;变译的类属:仍是一种翻译活动,与全译相对应。

变译是相对于全译提出来的,它们共同形成了翻译的一对新范畴,区分标准是保留原作内容与形式的完整性程度。全译也有“变”,那是微调,因为全译的出发点是极力减少内容的损失和宏观形式(如体裁、结构等)的变化,其变化是微观的;而变译之“变”是大调,是宏观的变化,是有意识地(“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改变原作的内容与形式。(黄忠廉,2002:96)2.变译方法体系变译方法包括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等。变译方法体系是指彼此相关的变译方法按一定规律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变译将全译与创作连接起来,若以原文内容保留的多寡和添加新内容的方式为标准,它们可归入两类:甲类(信息只来源于原作):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等。

乙类(信息源于原作内外):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等。

应该说甲类允许变译者在原作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译的信息量不超过原作范围,乙类则以原作为基础,允许变译者加入己见,加入内容,直至自己的内容占主导地位,变译内容反倒成了附设与参考(如“参译”)。

两类的交叉点或过渡带就在综述与述评之间,综述是利用外国信息最充分、容量最大的变译方法,述评则是译者在其基础上发表意见(即评论)的开始。由全译到创作的过程可见下图:变译方法体系图图中:△OAB代表甲类变译,△OCD代表乙类变译。

由变译方法体系图可知,AB线为全译,在向创作CD线上升的过程中,AB线逐渐缩短至A1B1线,至AnBn线,直至交点O,由摘→编→述→缩→综??,译的部分紧缩到点O,△OAB构成了一个以原作信息为主的变译世界。

由点O到CD线,创作的内容逐渐增加,途经评→阐→改→写→参??,创作的成分达到最大限度,成了作者(兼译者)的独创,至此△OCD构成了一个由译到作的信息源于原作内外的变译世界。

在这一进程中,述成了译与作之间的中转枢纽,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所以整个变译体系的总关系是:全译→译而不作→述而不作→述兼有作→作兼有译→创作。

从AB到CD顺应了先拿来,本土化,再超越,再发展的总体思路。人类文化交流史大致如此。在引进外来文化时,首先由于对其不甚了解,有的甚至诚惶诚恐,生怕有所闪失,有所损失,惟本是译,惟话是译,只能当听众,输入输入再输入;随着对外来文化了解的增多,有了文化的底蕴,也有了作出选择改造的背景,于是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开始对话,平起平坐,采用拿来主义,采用摄取方式,对外来文化加以变通,使之更加汉化,本土化。再后来,变译者本土意识和主观意识更强烈,外来文化玩于股掌之间,一切外来的都为我所用。

由图可知,变译方法自成体系,呈阶梯状逐级上升,难度随之加大。整个变译过程可分为若干段落,之间有联系,也有质的区别,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和依次发展的条理性、顺序性和方向性特点,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肤浅到深化的上升过程。

△OAB是囿于原文的变译形式,而△OCD是涵盖创作与变译的形式。所有变译种类的结构关系总体上是梯级关系和包孕关系,上级以下级为基础。在△OAB中,从底边到顶点,原作的内容信息逐渐减少或浓缩,形式逐渐消弱或消失,译的内容越来越少,述的内容越来越多。如“综述”要综合所有原作的信息,需采用摘译、编译、译述和缩译等变译方法。又如缩译,必须找到原作中的核心信息,删除冗余信息和于读者无用的信息,有时还需调整结构,用自己的话转述大部分的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缩译的过程须臾离不开译述、编译和摘译。同样译述、编译一般都离不开摘译。

站在△OAB的底边AB上,面对层层攀高的变译层次,会油然而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感;若是立于顶点O处,回头看登山的路,又会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叹。

△OCD内则别有洞天,从△OAB,经切入点O逐步向创作CD线拓展,译或述的内容逐渐减少,而独撰、创作的内容逐渐增多,直到完全创造。其中的“译”或“述”可采用△OAB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变译形式。如“述评”要以综述为基础,再加上评论。“阐译”可在全译的基础上阐释,也可以△OAB内其他变译为基础阐释。译评可以是对原作全译(短篇)的评论,也可以是对摘译的评论,更可以是对原作缩译的评说。同样,在△OCD内译写可在改译基础上写入相关的新内容,参译可以是△OAB中任何一种变译形式,所以由线AB到线CD,其间的包孕关系不是绝对的,但大部分共同遵守这一关系。

3.从实践到技能变译观念必须通过变译实践并在其中加以领悟才能形成。从实践到技能的形成过程大致是:从翻译实践中感悟变译过程→从感性认识中总结出变译方法(即规律)→从变译方法中提升原则→从方法和原则中形成变译思路,建立变译意识→将这一思路和意识用于变译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变译技能。这构成了建立变译意识的四层环节,图示为:变译训练→变译方法→变译原则→变译实践11种变译方法(技能)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变译的意识也随之增强。

四、为什么要建立翻译开发意识

(一)忠实对象的变更历史上提出的“信”、“忠实”、“等值”、“等效”等翻译标准的中心是原作,原作成了衡量译作成功与否的参照物。照此行事,外译汉暂且不说,单说汉译外,就存在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按传统的全译做法,译文无误,完完整整地译过去了,但读者费解、误解以至反感,轻则影响对外介绍和宣传的效果,重则有损于国家形象,造成严重后果。某些中文材料不符合对外传播、对外宣传的要求,或者本来不必要、不适宜作对外用的材料也被译成外文,供外国人阅读、视听,这属于“内外不分”的问题。从翻译的角度来说,其中有些空话不是如何译好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译,要不要翻译的问题。这样译的结果正如有些中央领导批评的:我们的对外宣传外国人看“不懂”。

译界长期忽视译者与读者的研究,即便研究,也仅在全译的范畴下,也就无法回答和解释许多翻译现象,最终也认识不了翻译文化现象。以忠于原作为中心一旦转为以忠于读者为中心,变译将是一种十分受欢迎的策略。

(二)市场经济的使然变译盛行于世,关键在于它实用,尤其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翻译不是为了自娱,不是为了练笔,而多半是为人劳作,供人阅读,供人使用,产生实效。

翻译要注重开发原作的使用价值,“译以致用”,应成为新世纪的翻译旗帜。在知识经济时代,翻译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翻译正在失去过去一统天下的荣耀。树立翻译市场的观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接受市场引导,据之需求和变化确定翻译内容与手段,改变过去那种脱离市场不注重经济效益的观念。

翻译市场化包括翻译方法市场化,即指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市场层次需求而选择相应的变译方法,以加快翻译成果的推广。

(三)人才培养的需求翻译能力是外语能力中综合性比较强、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一种能力。国内现行翻译教程大都以全译作为教学对象,基本上没有涉及变译教学。国外也暂未见到类似的教材。

国内外的翻译教学,仍钟情于全译方法,所授的翻译技巧是全译下的翻译技巧,是微观的技巧,是对原作内容与形式不敢大幅度增、删、改、扩的技巧,学生下意识地接受了全译为正宗正常的翻译方法,不做变译训练,而学生毕业后不少人需要做变译工作。所以,建立变译意识顺应了翻译教学改革的需求。培养变译队伍,要和市场接轨,在人才培养上要增强译者的翻译手段的市场意识,以培养灵活多变的翻译人才。

翻译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必须贯彻实践性原则。

所谓实践性原则,不是仅仅指多安排例子、多做练习、多练精讲,还包括如何面对学生毕业后的从业实际、社会对毕业生的实际要求和未来的翻译实践活动。变译教学打破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使翻译教学处于开放状态,明确规定翻译必须为社会个人或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其最大的实效是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四)译语读者的要求为了适应知识增长速度的要求,人们已开始研究并创造了速读法,速读法利用视觉在阅读中的主导作用,抓关键词、关键概念、数字、图表等符号。从中可得启示:能不能找到速译法?这也是启示我们提出变译理论的灵感!作者下笔时未能采用适应快速阅读的符号(不仅仅是文字),译者能否完成这项工作,替读者过滤,让译语读者一见便知,一学就会,一看就准?文化传播的读者是自在之物,千面一孔的读者是翻译的理想读者,在强调以人为主、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的个性得到了尊重,读者需求差异的存在,行业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工作重心不同等等,都会决定他们对同一国外信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侧重点的不同,如果译者仍千篇一律地全译,恐怕辜负了读者的期盼。人是我们关心的目标,我们要大写人字,改变见文不见人的现象。

(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世界文献在不断地增长,即使一些颇有价值的文章,或因过于冗长,可取内容比例很小;或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化,其利用价值部分或全部失去。一方面是文献泛滥,信息爆炸,另一方面是所需的信息又太不集中。走出信息迷宫积极有效的对策,就是选择,除了选择,别无什么上策。社会发展向翻译提出了质量、数量、速度等方面的新要求,如何提高翻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每一个译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国改革进展的推进,科技随之迅猛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加,使信息成了新的战略资源。国家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翻译的竞争,尤其是科技翻译的竞争。套用“多快好省”的俗语可以反映当下的翻译特点,即指单位信息量大、翻译速度快、翻译质量好、省时省力省钱。

(六)翻译效率的追求近年来翻译的效益问题开始受人重视。不讲翻译的人财物和时间的合理使用,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会带来不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变译就是效率,也就是金钱。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一篇外文文献,尤其是科技文献,仅有一个可取之处,其他均不合时宜,或有冗余信息,读者弃之可惜,全译不合算,不如再思考,采用变译方法,比较容易解决问题。

(七)出版发表的要求翻译发表是译者生存和进取的本能欲望。发表和为人所用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口头、书面、图像、视听、电子传播等多种发表方式并存,它要求译者必须最大限度地适应接受群体的心理需要,这必定制约翻译,迫使译者对内容或形式变更。

解决如何发表出版和为人所用的问题,既要研究读者的兴趣、需求心理等,又要研究出版者,研究如何去引导读者,吸引读者,适应读者。为此,有时需要对原作有大的变动。

(八)知识产权的制约全译的长处是全面系统,但是,1992年我国相继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后,无论怎样寻找妥协和通融的途径,全译总摆脱不了知识产权的牵制,因而有必要寻求一种既能开发国外信息,又能妥善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的方法。比方说摘译和改编原作会受到版权的制约,但是译述、缩译、综述、述评、参译等就容易绕开版权问题。大量的科技研究将国外最新成果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既变译了有用信息,又有力地促进本国科技的发展,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五、建立翻译开发意识的作用

建立翻译开发意识,可以培养译者灵活主动、创造性地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服务的翻译技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翻译人才。经过翻译开发训练,学生为读者翻译的目的性更强,具有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翻译开发方法的学习能提高翻译效率,充分高效地发掘国外信息的价值,节省资源,加大知识经济成分;翻译活动也会从粗放型逐步转向集约型。

翻译开发意识的建立可以促进如下翻译观的形成:从翻译量的积累到翻译质的飞跃;从善于“取”到善于“舍”;从重战术到重战略;从翻译语篇的“身在此山中”到“一览众山小”;从翻译读者对象的千面一孔到千人千面;从翻译的无的放矢到有的放矢;从译文形式的一花独放到百花争艳??(黄忠廉,2000b:17)3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俄汉翻译开发教程》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黄忠廉.翻译本质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a.

[2]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b.

[3]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作者简介:黄忠廉,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翻译研究中

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李红青,武汉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