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因素论文
时间:2022-08-21 04:47:00
导语: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因素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学者有关文化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剖析目前论文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改进文化教学的对策,从宏观上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文化意识文化教学
一、引言
近20年来,我国外语教学界已普遍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已逐渐成为共识。2004年初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后文简称《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的目标突出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把语言的社会文化性因素纳入对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技能的培养内容之中。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与文化教学
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泰勒(Tylor)在《原始文化》中最早对“文化”加以界定:“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其它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也是人类在其历史经验中创造的观念和物质的总和”。涵盖如此之广的文化这一概念通常被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文化,它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第三个层次是心理层次,或称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胡文仲、高一虹,1997:2-3)。
《辞海》里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为便于区分,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为两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称为知识文化;把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称为交际文化。所谓“文化意识”,是指对社会文化的认识,尤其是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它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角度讲,“交际文化的重要性甚于知识文化”。(胡文仲,1992:45)知识文化是基础,是背景;交际文化是重点,是目的。因此,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把文化背景知识融入语言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拓宽视野,提高交际能力。
三、国内外文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有关文化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的研究著述颇多。早在1940年代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语言学和教学法研究的蓬勃发展,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此外,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也为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戴炜栋、张红玲,2000)。Hymes(1972)将影响交际活动的因素归纳为SPEAKING,分别代表场景(S)、参与者(P)、目的(E)、行为顺序(A)、讯息传递方式(K)、使用的语言或方言(I)、说话的规则(N)和风格(G)。由此可见,任何交际活动都同其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融为一体,不可分离。对交际活动进行文化种族背景分析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了解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交际方式和话语规则的不同。英国语言学家JennyThomas(1983)把语用失误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failure)。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
我国外语教学界已普遍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在不同层次上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围绕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即从属(languageteachingwithculturaldimension);并行(cultureteachingasaparalleltolanguageteaching);融入(cultureteachingasanintegralpartoflanguageteaching)。这三种不同结合方式背后的共识,即语言教学中要教文化。以语法教学为中心的教学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英语,更不能保证学生在目的语文化氛围下恰当地使用英语。值得注意的是,林汝昌先生(1996)提出文化导入分三层推进的文化教学思想:(1)讲授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知识,消除外语学习中影响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碍,重点是导入有关词汇的文化因素和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2)较系统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根据每篇课文或每册书的内容,归纳出能涵盖课文或全书内容的文化框架;(3)导入更广泛的文化内容,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与哲学传统,即综合与概括一种文化的社会模式及其价值体系的文化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曹文(1998)提出文化教学存在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cultureknowledge)层和文化理解(cultureunderstanding)层以及连接这两个层次的文化意识(cultureawareness)教育,主张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文化教学必须超越文化知识层,达到文化理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戴炜栋等(2000)从文化迁移角度分析了表层文化迁移和深层文化迁移在外语交际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存在及影响。作者指出,表层文化迁移因其显现性和同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的相关性而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反,深层文化迁移却因为它属心理层次不易察觉而被忽略,而且其研究也更为复杂,有待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文化人类学以及跨文化交际学的共同努力。
四、目前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大学教育必须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世纪复合型人才,反观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我们会发现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课程标准》中“提高综合文化素质”的目标缺乏操作性指导
虽然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涵盖了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但在具体陈述中仍然是着重于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对于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应当达到什么样的层次则没有可操作的描述。因此,这份对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有着重要影响的纲要,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文化性支持有所不足。
2.英语教材的建设缺乏文化多样性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4册120篇选文中共有76篇美国文章,比例为63%。这些文章所反映的言语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都具有“美国化”色彩,忽视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传承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课程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说明:“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英语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对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以适应国际交流的需求;而国际文化不等于美国文化,国际交流不等于同美国交流。教材中隐现的美国化文化取向,不符合英语文化教学的宗旨。
3.文化教学内容具有片面性,重知识文化轻交际文化
文化知识教学以目的语民族为一整体,笼统、概括地描述其文化行为,忽视了个体在文化中的作用,难免以偏盖全,使学习者形成对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民族片面、僵化的印象。将文化与交际分割开来,导致学习者虽拥有很多文化知识,但却无法应用在实际交际中,结果使交际语用失误在所难免,而培养文化意识则无从实现。
4.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缺陷,自身综合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不少教师缺乏语用知识,受制于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和模式,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停留在学习语言知识和掌握语言技能上,在教学中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割裂开来,这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做法只能是对学习者文化交际能力的戕害。
五、改进文化教学的对策
1.在文化教学中实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互动
我国英语界已逐步认识到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在研究和教学中付诸实践。但遗憾的是,大多数的研究和讨论是针对目的语文化的习得和认识,而对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很少提及。汉语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虽然外语学习者最需要掌握和了解的是目的语文化,但如果目的语文化成为文化教学的全部内容,全然抛弃母语文化,就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平等的文化价值观,使跨文化交际出现过分依顺对方文化的现象而导致交际失败。
2.在文化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价值观引导,是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要求的重要手段。综合地讲,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观引导,就是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将引导与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即是非善恶的判断与分析能力,有机地贯穿于培养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与创新、开发与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他们文化知识的积累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一体化过程当中。一种文化,最根本的性质是指一系列的价值观念(布鲁纳,1989),必须以科学价值观为指导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与应用能力,才能真正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学推动学习者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协调发展。
3.在文化教学中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
在文化教学中学习主体具有多元化特点,学习主体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学习效果的差异,而他们对异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认同态度以及相关分析批判能力的差异,是进一步造成他们学习差异的重要因素。面对教学中主体多元化的事实,教师应当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利用针对性的教学材料,突出学生主体的个体性,对他们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合理进行价值观引导。
六、结论
Hymes(1970)认为,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怎样使用那种语言,即必须掌握使用那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成功的外语教学必须使学生具有社会文化能力,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在课堂内外逐步开展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培养强烈的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快地扩大知识面,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学好英语,并且学以致用,适应21世纪对于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Hymes.D.H.OnCommunicativeCompetence[A].Brumfit,Johnson.TheCommunicativeApproachtoLanguageTeaching[C].Oxford:OUP,1970.
[2]Thomas,J.Cross-culturalPragmaticFailure[J].AppliedLinguistics,1983,(4).
[3]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界,1998,(3).
[5]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00,(2).
[6]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7]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师乐教论文
-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对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