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写作问题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3-15 04:33:00

导语:英语写作问题及应对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英语写作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写作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传统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式上的某些倾向是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使写作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对学生写作的评估既要有结果评估又要有过程评估,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作教学问题策略

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学生表达思想的方式。英语写作能力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英语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我国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本大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以书面或口头进行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写作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英语写作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拟针对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探求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现实路径。

一、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上交的英语作文很明显的是一次成稿。通常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作文思路狭窄,文章结构松散,缺乏逻辑性,内容肤浅空乏,说明文、议论文等体裁的作文尤其如此;语法、词序或拼写等表层错误较多,即使是一些最基本的、在初中阶段就学到的单词、语法在写作中也会出现错误;词汇贫乏,大部分学生会使用高中或初中学过的简单词汇、词组和句型,而很少使用在大学里所学的新词汇和词组;对于教师费心费时所做的作文评语,学生似乎视而不见。同样的错误学生屡犯不改,无视教师辛勤的劳动。

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教师把作文题目布置给学生,一方面许多学生敷衍了事,甚至互相抄袭;另一方面,教师由于学生上交的作文数量多、批改量大而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不能进行细致、具体的修改和批注,因而学生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并调整自己的写作方法。长此以往,写作往往流于形式,从而成为英语学习最为薄弱的环节。从主观上看,尽管许多教师对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并重已达成共识,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不得不同时承担着非常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多门课教学,只好整天忙于繁重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这使得广大英语教师无暇在业余时间深入研究每一项技能的具体培养步骤和方式、方法,只能疲于应付和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根本无法就写作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进行评估,从而设计出一套完整、系统、科学的教学计划;此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第二语言不同于母语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意识上普遍存在着重语言知识讲解、轻言语和表达技能训练的认识偏差,导致学生写作能力的低下。

二、学生写作障碍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帮助学生分析他们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对所任教的英语系三个班级16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收集到了关于学生对作文的态度、他们的写作过程以及对教师反馈的态度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同时,笔者也通过与同事讨论,查阅有关资料等方式内省自身的写作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内容。谈到英语写作经历,仅有4%的学生把写作看成是愉快的经历。大部分学生则抱着非常无奈的态度,敷衍了事。还有20%的学生承认“怕写作,错误到处都是,很灰心”。还有位学生说“我就不知道写什么,想到哪写到哪”。问到对英语写作的看法,觉得写作很“重要”的学生高达78%,“有意思”的8%,“枯燥乏味”“不喜欢”的45%,引人注目的是约85%的学生对写作没有信心,认为写作“太难”。

调查结果表明:第一,学生在写作之前不能规划自己的写作,竟有80%的学生承认自己写作过程中不列提纲,在上交作文前也未加以任何修改。其二,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加上语言基本功不够扎实,使得学生思路狭窄,内容和词汇空乏。其三,教师所采用的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学生的依赖心理。操作主要分三步: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写作是处于一个孤立的环境,主要以阅读别人的写作然后模仿为主,第一稿通常也是最后一稿,写作的内容和写作的过程往往被忽视。通常教师采用的是先分析范文,然后让学生模仿范文写作,接着教师批改作文,最后全班评述。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对范文的讲解控制了课堂,牵引着学生的思考,使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被动模仿的习惯,结果往往是学生的作文结构相似,内容大同小异,更无思想可言。其四,教师对于学生作文的反馈也存在不少问题。在作文评改过程中,教师一般只是浏览全文,标上一些批改符号,然后教师就全文大概内容,语言表达等给出主观印象分,写上一些笼统的评语。再加上教师批改学生作文缺乏系统,且批改符号不一致,随意性大,使得反馈的有效度大打折扣。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约过半数的学生拿到作文后只关心自己的得分和周围同学的得分,而对于教师指出的错误却视而不见。还有不少学生反映他们不知道教师的评分标准,认为教师的评语中没有提供修改的信息,因而令他们无从下手修改。

三、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应对策略

1.选择适当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写作的教学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类:重结果的教学模式、重内容的教学模式和重过程的教学模式。重结果的写作教学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语法、句法、词汇和拼写等句子层面上的教学,写作的内容和写作的过程往往被忽视。重内容的写作教学比较注重写作素材的收集。该教学虽可使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还能借助新获取的信息开阔视野,丰富写作内容,但同时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对学习者的现有语言能力要求较高,不适合低中级外语学习者。由于写作本身的过程性和我所任教学生的现有水平,重过程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因为过程教学法将学生和学生的需求置于师生间交互学习的中心。该写作模式的操作主要有以下几步:写前准备、写初稿、修改、写第二稿、教师批改讲评几个阶段,教学力求营造一种教学氛围使师生能够共享信息,相互帮助,同时把写作视为一个过程,认识到第一稿只是这个过程的开始,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评估,学生能够切实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

2.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趣味性与针对性

在以往写作教学中,总是教师命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能使学生为真正的读者而写,为真正的目的而写,将写作与学生的需求联系起来,则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不依赖任何现成材料而以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自身生活经历为创作源泉,以同学为读者进行写作交际,如编写电子邮件等。这样的互动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一切从熟悉的人和事写起,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带给读者产生共鸣的基础。还可根据毕业班学生的实际需求布置学生写留言条、邀请函、求职信、个人简历等来培养学生充当各种社会角色需要的写作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学生习作选”方式教学,收到良好效果。大体流程如下:学期初确定作文选题——收集材料——初稿——二稿——集中讲评——定稿——自选优秀文章——学期末汇集成册,在每个环节都强调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学生双向互动,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到其在一学期的写作教学中所取得的进步,增强其成就感。同时它也提供了一种学生评价自身优缺点的机制,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大大增强,写作能力显著提高。

3.注重结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的有效结合

对写作结果的评估也就是学习成绩的评价,结果评估通常以“等级”的方式进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批改学生的每份作业并给每份作业划个等级,学生的作业常常满篇都是教师的红笔,不仅使学生对写作失去了信心,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研究发现,有建设性、鼓励性的反馈,加之写作内容和写作过程的评估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写作的正确态度。表扬比纠错更重要,过分纠错有伤学生的自尊,在学生几经校稿以后,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反馈。过程评估一般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可由教师进行评估,也可由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也可由学生自评。在互评的讨论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可参考的问题,这些对互评的成功起关键性的作用。

通过本学期过程教学法的实施运用,写作活动满足了学生的即时需求,在写前活动和修改活动中采用的小组活动,增加了学生间的交流,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写作方面的意见,从而使自己的写作逐步完善,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得到极大的鼓励和调动,通过写作中的自评、互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有效培养、锻炼,学生的作文在内容、观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笔者以前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写作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创作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折射着英语教学的力度及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实际水准。教师只有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积极研究各家教学法之长,并付诸实践,才能在目前课多、任务重的环境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想办法与学生切身交流沟通。在认真研究国外优秀教学

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改进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刘军怀,司保红.学生会写、爱写和能写好的作文题——谈英语写作任务的设计[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2).

[3]刘红,邓鹂鸣.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1).

[4]夏伊.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文化思维因素及其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6.

[5]桂俊玲,杜泉贵.在互动中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模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6]常红梅.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