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研究
时间:2022-05-27 02:58:53
导语: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全球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类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信息素养成为衡量国民整体素质的指标,世界各国都将提升信息素养作为教育的前沿阵地。中共中央办公厅2019年初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任务,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师生全覆盖。[1]可见,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更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着力点,信息素养目前已经不仅是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体现,更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2]然而,我国的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仅限于图书馆教育、文献检索等,无法真正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知识处理的能力。因此,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但要能适应信息社会环境,同时具备独立解决信息技术相关问题的能力。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协同建构理论的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模型,以期为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供新的思路。
一、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与问题
1974年美国人保罗·车可斯基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们利用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源解决难题的技能。多年来,这个概念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2016年美国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指出,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产生和评价的理解,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和利用信息创造新的知识参与学习的综合能力。[3]可见,信息素养体现了使用主体对信息的处理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主体接收了足够数量的信息,就会在信息使用和处理的过程中形成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应包含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其中信息意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4]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较高信息素养,能够独立学习多元技术,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方向。[5]专业学科学习与素质能力培养的融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变得格外重要。目前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校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视不足。多数学校缺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没有从信息素养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健全课程体系。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不高,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强,不能从意识、能力和道德的角度观察和培养学生。2.学生对信息需求的认识不够。多数学生偏向被动接受信息,虽然能够意识到技术的更新进步,但能够主动寻求技术发展信息的学生较少,加强信息素养的意识不够,缺少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缺乏利用信息资料提高技能水平的动力。3.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对于网络上的一些碎片化信息不能有效的搜索和甄别,缺乏对已有信息分析、重组和加工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信息的类型、来源、专业性等评价能力有待提升,对已学知识的创新创造能力明显欠缺。4.学生职业信息道德法律意识淡薄。多数学生对网络涉及的知识产权、个人隐私和相关法律等不了解,没有清晰的网络规则概念,面对不良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不高,网贷和网络诈骗时有发生,更有甚者,利用网络肆意不当言论,转发散布虚假消息等。
二、协同建构理论分析
协同理论是一门研究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相互协同,在宏观上呈现有序状态,形成具有一定自组织结构的学科。[6]该理论强调系统思维,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正是在一种由校园网络资源、信息化平台、多媒体教学、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等要素组成的共生系统中,涉及制度、资金、物质、人员、技术等各种子系统,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与系统的优化密切相连。建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单一的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学生在一定情景下,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7]该理论强调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起到的是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触发、探索、整合和建构等阶段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终实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8]协同理论是从系统的角度将原本非平衡态的子系统通过相互协作,呈现宏观上的有序状态,实现总体上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而建构学习理论则是从学生个体认知角度,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解释,建构成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个人的信息素养水平。协同建构就是学生学习社会化的过程,即学生个体在某个特定系统中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某种具有一定目的性的活动,从而形成观念、方法和素养的过程。
三、基于协同建构理论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模型
基于对互联网时代信息素养概念的深度理解,在分析了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协同建构理论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模型,该模型首先从宏观系统层面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进行协同建设,见图1。
(一)协同模块
协同模块,主要作用是改变现有学校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重视不足的问题,为学校提供具体的实施方法。该模块分为目标协同、资源协同和过程协同三个子模块,具体功能如下:1.目标协同。学校的图书馆、教务处、计算机中心等部门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建立信息素养能力评估体系,实施制度化的措施,使教师、图书馆员和学生等成为信息素养培养链条上的成员,从而营造较好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氛围,实现规模效应。2.资源协同。学校围绕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图书馆集成各种知识平台,对其进行内在挖掘和协同整合,建立全媒体化资源,通过图文和视频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计算机中心负责网络资源的建设,引入混合式的平台,使不同信息平台可以相互通信与操作,拓展信息空间,改进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构建畅通的信息资源平台;教学管理部门通过教学平台,依据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情况进行跟踪监控。3.过程协同。在信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由浅入深的在基本素养形成、专业能力强化和综合素养应用等不同阶段,各部门、教师和学生之间会进行多次协同与交互,实施嵌入式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丰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内涵。
(二)建构模块
建构模块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内容,旨在解决学生对信息需求不够,获取信息能力不足和信息道德缺失等问题,使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信息素养体系。该模块分为触发、探索、整合和建构四个阶段。1.触发阶段。在提升信息素养水平的目标下,教师或者组织者创设触发事件,设计任务,说明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作为任务执行者,在宏观协作的引导下,自主分析即将面对的问题、难点。2.探索阶段。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理解思考,利用信息技术对相关内容搜索和分析,同时使用网络平台在学生间进行信息交流。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组织学生开展探索,引导学习小组关注讨论相关问题的作用。3.整合阶段。学生学习小组评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每位学生的思维被整个小组串联想法,因此能够打破学生个体认知的局限性,实现思想的整合。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对解决方案进行诊断,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多层次协作商讨,确保学生认知的持续性。4.建构阶段。学习小组经过实践后完成任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内在规律、事物性质和联系实现深刻理解,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在这个阶段,实践结果可能会与预期不同,教师对结果的评价分析相当重要。
(三)信息素养模块
信息素养模块由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部分组成。其中,信息意识主要体现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使用习惯;信息能力体现学生分析信息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道德体现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意愿和行为。该模块对学生信息素养进行解构,明确协同和建构模块的协同目标与建构内容,有针对性地细化、引导、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信息道德水平。评价模块用于衡量学生信息素养的水平,是信息素养培养具体化的实现方式,体现协同建构的效果。同时,通过对评价模块的反馈,提出改进方向,开启新一轮的协同建构过程。该模块需要使用信息化手段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进行定量评价,才能更好的反馈和检验培养效果。综上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模型通过协同和建构模块改善学生信息素养,再由评价模块体现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根据评价结果优化改进协同模块和建构模块,最终形成学生信息素养双螺旋提升结构。四、实证研究本文提出的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模型已经在某高校应用。该高校在校生规模6000人,专业涵盖不同学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校通过模型建立有完善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体系,落实目标协同;图书馆、教务处等部门具有齐全的文献信息平台和混合式教学平台,能够提供优质的知识资源,可以有效组织、跟踪和管理学生学习,实现资源协同;教学部门设有嵌入式信息素养课程,图书馆员、教师和学生可以经常交流,实现过程协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级分阶段设置信息素养培训任务,使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信息素养体系。评价模块主要依托学校已有信息化平台,设有混合式教学平台使用率、线上课堂活动参与率、在线开放课程通过率、课堂任务检索成功率、遵守网络规范率、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率等六个观察项。其中,混合式教学平台使用率是指在学校要求教师上课时均需使用混合式教学平台的情况下,学生自主登录平台学习的占比;线上课堂活动参与率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在线讨论等活动的占比;在线开放课程通过率指学生在指定的教学周期内,自主在网络教学平台完成知识学习、练习作业和考核等环节的通过比率;课堂任务检索成功率指学生在课堂通过网络检索问题答案的成功比率,以上四个观察项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水平。遵守网络规范率主要指注重网络版权,不随意转发虚假消息的学生比例;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率指面对不良网络信息能够较好辨别的学生比例,这两个观察项能够反映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提取信息化平台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数据如下:通过表1可以看出,经过本文模型的应用,混合式教学平台的使用率从2018年的95.92%提升至2019年的98.49%,线上课堂活动参与率从83.32%提升至89.29%,说明在校生对教学平台和课堂活动的使用与参与在逐步提升,学生愿意使用新的信息平台应用,意识到信息技术手段的重要性;在线开放课程通过率从89.10%提升至92.86%,课堂任务检索成功率从75.36%提升至82.11%,表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加强,对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能够进行很好的重组,信息检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提高;遵守网络规范率从94.20%提升至97.89%,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率从97.10%提升至97.89%,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遵守信息相关法律,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对网络诈骗等不良网络信息能够较好的辨别。
五、结语
本文从信息素养的内涵出发,根据目前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和问题,以协同构建理论为指导,通过统一目标、整合资源和过程交流的协同作用,从学习者的角度建构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构建了一种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模型。实证研究的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EB/OL].(2019-02-23)[2020-02-20].
[2]李毅,何莎薇,邱兰欢,等.北美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现状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8(8).
[3]Associationof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FrameworkforInformationLiteracyforHigherEducation[EB/OL].(2016-01-11)[2020-02-20].
[4]明桦,林众,罗蕾,等.信息素养内涵与结构的国际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5]黄晓斌,彭佳芳.新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19).
[6]姚丹.协同理论视角下应用型院校实践育人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9(5).
[7]赵慧臣,刘革,马鸣.我国信息化环境下知识建构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4(5).
[8]兰国帅.探究社区理论模型: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研究范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8(1).
作者:马雪亮 杨辉军 程晨 单位: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 上一篇:信息素养教学效果研究
- 下一篇:设计心理学老年医护产品设计探讨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