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教学效果研究

时间:2022-05-27 02:54:01

导语:信息素养教学效果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信息素养教学效果研究

摘要:探讨智慧校园平台在《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选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资源与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实验班依托智慧校园平台,采用情境模拟和多元互动反馈的智慧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训成绩来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智慧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能够整体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关键词:信息素养;智慧校园;智慧化教学;教学效果

信息素养是指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一种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1]。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通识课程的《信息素养》教学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协助者、促进者[2]。强化真实“情境”,建构课程在实践中的运用,使学习成为适应环境变化的内生性动机[3],有助于教学效果最大化地实现。在智慧校园视域下进行《信息素养》课程的智慧教学应运而生。智慧校园指以物联网为基础,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而构建的集教学、科研、管理及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教学、学习和生活环境[4],解决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与机器之间的交互等问题,实现校园的优化管理和智慧化管理[5]。智慧化教学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大量数据信息平台的基础之上,利用大量的数据支持,使不同系统之间能够进行实时的数据传输、共享和无缝化对接。通过建立“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6],使信息素养课程的实践活动在大量的真实“情境”下进行,师生之间相互协作、交流、沟通和探究,强化实践操作的感性认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为知识主动建构者的教学模式[7-8]。本文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教学模式在信息素养课程中的教学效果,检验智慧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对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探讨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为优化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提供实践支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入校两年已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学习的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2017级人力资源与管理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按照自然班分成实验班(37人)和对照班(38人)。

1.2研究方法

为了消除由于调查对象存在偏差对实验内部效度的影响,我们采用前后测试的设计。初测成绩是两个班级已修相同基础课程(13门)的平均成绩。从表1前侧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的初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900>0.05),两个班级学生在年龄(P=0.430>0.05)、性别(P=0.706>0.05)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1],编制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效果调查表,共39题,内容涉及信息识别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6个因子[9],测试者根据自我判断对问卷题目做出评测,采取1—5级计分,分数越低,表示相关能力越差。在课堂讲授信息素养的基础知识后,开展手机课堂实训和实验课上机实训,组织学生完成“案例检索”“情报获取”“文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实训项目,并通过实训成绩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1.3教学模式

实验班引入智慧校园平台,采用情境模拟、多元互动和反馈的智慧教学模式进行《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为了减少其他变量的影响,本实验挑选同一个教师分别承担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信息素养教学任务。所有的学生,无论是实验班还是对照班,教学内容、进度、课时相同,上课均为每周4学时,总课时为30学时,课程结束后,以实训成绩和问卷调查作为评定标准,本次教学周期为2个月。

1.4统计方法

数理统计采用IBMSPSSStatistics21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所得到的数据和实训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平均值、标准差和方差分析,并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比较不同班级之间数据的差异性。

2结果

2.1问卷调查

课程结课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并回收,问卷内容涉及信息素养的六种能力。表2为两个班级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关于信息素养六个维度的平均分情况及其均值方差t检验结果。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Sig=0.000)、信息获取能力(Sig=0.000)、信息评价能力(Sig=0.009)、信息管理能力(Sig=0.001)和信息应用能力(sig=0.000)的相伴概率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样本的均值差的95%置信区间没有跨0,两种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对信息素养的6个因子中的5个因子显示出显著性差异。组统计量均值显示:采用智慧化教学模式能明显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有的平均分高达3.8分,最低也有2.9分,传统模式在信息检索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这五个方面的分值明显低于智慧化教学模式。学生信息识别能力得分普遍偏高(3.824;3.667),相伴概率为Sig=0.146,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样本的均值差的95%置信区间跨0,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种教学模式对信息识别能力的提升并无差异性变化。

2.2实训成绩

课程结束时,将实训成绩作为两个班级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标准。表3为“信息素养实训成绩分析结果”,与调查问卷结果相一致。采用智慧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班实训成绩高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平均分高出9.06分,最高分高出11.51分,最低分差别不大,及格率高出10个百分点,优良率高出对照班24个百分点。

3讨论

采用智慧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班同学的信息检索能力、管理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这是因为智慧化教学模式使学习具有主动性、目的性、真实性和合作性,在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的智慧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化解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化抽象为具体,使复杂的检索理论得到清晰展示。在智慧教学平台建构的“情境”中,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对理论知识有了直观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和扎实的掌握,同时,在实践中对检索工具、检索技术、管理软件等进行感知、探究和使用,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同时,感观力、判断力、体验与认知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意识等方面得到了培养与发展,信息评价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信息识别能力得分普遍偏高,两种教学模式并无差异性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纵深化趋势,他们关注各类与自身生活、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信息意识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信息识别能力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会因教学模式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改变。因此,教师要合理组织课程内容,精讲启发,多实践多练习,扩宽学生知识面,实行博而广的通识教育,让智慧教学平台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能否具备新知识运用于实践本身的能力,实训成绩是评定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方法。结果显示,采用智慧教学模式的实验班的成绩明显提升,优秀率远高于对照班。这是因为在智慧化教学模式下可以模拟真实场景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短时间内准确掌握信息素养相关知识和技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著提高,这与信息素养问卷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教学实践证明:智慧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结语

信息素养课程是一门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工具性课程,实践性强。结合教学目标,在智慧校园平台下引入协商课程、协作学习与翻转课堂等多元化的课程模式,建构实战化教学情景,确立学生在信息素养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通过强化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趋活跃,信息素养教学效果明显提升。智慧化教学环境的建立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智能交互依然处于浅层互动,学生对于信息化技术的适应性也各有不同,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ChristinaS.Doyle.OutcomeMeasuresforInformationLiteracywithintheNationalEducationGoalsof1990.FinalReporttoNationalForumonInformationLiteracy.SummaryofFindings[J].AccesstoInformation,1992:18.

[2]莱斯利,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徐永胜,李建敏.核心素养视域下以学生为中心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0(Z1):120-124.

[4]杨哲.基于Android的智慧校园APP设计[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5]吕敬.物联网技术下智慧校园的建设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7(15):37-38.

[6]杨红杰.互联网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海外英语,2020(19):157-158.

[7]蒋笃运.浅析智能教育中的几个哲学问题[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11):119-124.

[8]杜嫱,蒋承.“教”与“学”对本科生专业能力增值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9(11):81-87.

[9]周建芳,沙玉萍,王一.信息素养MOOC建设的创新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7,37(4):9-12,22.

作者:张睿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