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体系研究

时间:2022-01-22 04:12:23

导语: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体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体系研究

摘要:“互联网+”新业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浪潮对研究生信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也为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立足于卓越人才培养理念,重新审视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内涵转变,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内外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经验,基于“六位一体”重构适应新形势的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体系,为有效提升研究生信息素养水平提供有效路径及决策参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生教育

1引言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共同的《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显示,信息素养被列入新时期最受各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重视的7大核心素养之一,对提升研究生信息素质及应用技能、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发挥深远作用。“互联网+”新业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浪潮对高校研究生信息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这需要图书情报领域与高等教育领域协同攻关,利用大数据时代为信息素养教育带来的有利契机,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优势经验,重构适应新形势的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体系,为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深化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促进研究生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助力高校卓越人才培养上台阶上水平。

2新形势下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内涵转变

2.1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涵发展转变。“信息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1974年,由美国国家图书馆与情报科学委员会(NCLIS)提出并定义:经过培训能够合理有效地将信息资源整合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人被称作具有信息素养的人。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信息素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高校因势利导成为培养信息素养人才的重要阵地。1989年美国《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总结报告》,标志着美国正式启动信息素养教育。2000年1月,美国大学及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颁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明确了信息素养的最新内涵,明晰了高校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以及信息素养教学和评价指标体系。2015年美国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指出,信息素养是一套随着信息化时展而不断进行演变的标准,是一种开放式的理念,通过对《框架》核心观念的构建,能够持续指导、有效推动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而我国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则起步相对较晚,始于1995年,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提出图书馆应以文献检索课为主要手段开展信息素养教育。2002年2月教育部修订并颁布了《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标志着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迈入了新阶段。规程明确规定了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高校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旨在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资源的能力。2015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第十九条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这正需要较高的信息素养教育水平作为坚实基础,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素养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信息保障与智力支撑的重要作用。2.2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新内涵。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环境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原有的信息素养标准已很难满足大数据时代赋予信息素养教育的更高要求,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也会严重制约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发展。针对此问题,美国ACRL在历经3版修订草案后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将“信息素养”进行了重新定义:包括信息的反思发现、理解信息如何产生与评价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合理参与学习社区的一组综合能力。框架核心内容按照6个框编排,每框均包含一个阈概念、一组知识技能和一组行为方式。6个阈概念具体为:信息权威性的构建与情境相关、信息创建是一种过程、信息具有价值、研究即探究、学术即对话、检索即策略式探索[2]。研究生是国民教育序列的顶端,肩负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对该群体的信息素养教育应明确区别于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它必须契合研究生学习与科研的定位要求,同时又与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有机衔接、与专业教育相互耦合。因此,新形势下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在宏观层面应更多关注信息道德与信息伦理、元素养教育、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培育;在微观层面加强对课题分析、检索结果分析、完善检索式、控制检索规模、信息评价标准等实操能力培养,切实满足新时代研究生开展学术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

3国内外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经验借鉴

3.1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领军型代表,清华大学近几年在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实施了多项创新举措,取得卓越成效,始终走在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最前沿。(1)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整合并运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打造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范式[3]。自“互联网+教育”理念在我国兴起,清华大学就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先后在“学堂在线”平台了信息素养教育相关在线课程,并研发出智慧教学辅助工具“雨课堂”,将MOOC和雨课堂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信息素养课堂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参与度低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问题。(2)立足高校发展定位与需求,融入学校卓越人才培养新常态。清华大学紧跟国际化发展趋势,大力推进并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着力拓宽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并提升本领域岗位胜任力。一方面,积极主动为在校研究生搭建多种形式的海外学习、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深度合作,打造国际化信息素养教育项目。注重引进国内外优质信息素养资源,为留学研究生提供实地参观英文导引、英文指南、英文培训等专项支持,积极主动开设面向留学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课程,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科研人才的信息素养[4]。(3)更新教育理念,科学规划与实施。清华大学紧跟国际信息素养教育的步伐,精准聚焦美国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吸收前沿理念与科学理论,在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引入“元素养”和“元认知”的新概念,充分遵循知识的传播规律,在不同阶段的研究生学术活动中,嵌入与之相契合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提升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效性与精准度。3.2挪威奥斯陆大学。近年来,北欧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始终保持创新势头。奥斯陆大学是北欧规模最大、国际声誉最高、历史最悠久的大学,该校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已形成独特优势与鲜明特色。(1)奥斯陆大学对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具有较强的顶层设计。制定课程计划时,充分考虑当代研究生猎取知识数字化、多元化、碎片化、个性化等特征,将传统的信息素养通识和数字化教育知识有机融合,以提升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效性。(2)课程建设与管理方面。奥斯陆大学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包括图书馆信息检索和学术出版素养教育两大板块,基本涵盖了学术领域所需要的知识、常识与技能。课程开展以面授为主,自学为辅,包括线下课程、在线课程、资源指南3种方式。其中“专业数据库检索与利用技巧”课程主要为文学类与医学类专业研究生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技巧”课程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主要为图书馆藏、专利申请、手稿资源等介绍与使用。(3)学术出版素养教育。奥斯陆大学研究生学术出版素养教育主要涵盖常见的参考文献规范APA、学位论文辅导、学术期刊评价、学术诚信教育、OA政策教育、ORCID、信息管理技术管理、知识产权教育等,涵盖了学术领域所需要的知识、常识与技能,将学术诚信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在论文辅导方面主要以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论文为主;学术评价设置在线指南,除常见的JCR、CiteScore以外,还介绍系列权威期刊评价指标;知识产权教育主要覆盖相关领域的版权法、知识共享概念与制约事项、如何保护个人的研究数据及数字作品版权等内容[5]。

4卓越人才培养理念下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体系

4.1顶层设计与规划。信息素养成为新时代研究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与机制已无法满足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亟待将信息素养教育列为系统工程,它涉及教师、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实践平台等多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高校也在逐渐摸索并在研究生阶段以各种形式开展了系列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成效,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至今尚未形成可供参考的标准体系,各高校均为自由发挥、各自为政,导致全国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失衡。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借鉴ACRL“标准先行”的经验,认真研读《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核心思想,充分发挥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组的指导作用,深入调研我国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组织专家组编撰并完善信息素养教育标准体系、顶层设计方案等,注重分层指导,分区域指导,促进我国各地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事业的协同发展。4.2课程建设与管理。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共性问题是:重视度低、理念陈旧、课程内容单一、实用性低等。基于此,我国亟需结合ACRL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最新理念,参考《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融入卓越人才培养理念与情报科学理论,立足我国研究生学术情景和对信息素养知识的诉求,借鉴美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制定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提供科学依据;重构我国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内容,有的放矢地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按计划、分步骤地有机融入到不同阶段课程中,促进我国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长足发展,实现信息素养教育高站位、强思维、多视角的战略布局和建设规划[6]。同时,人们正处于泛在环境的信息社会,图书馆的发展也正在朝向泛在化发展,无处不在的图书馆4A环境(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逐渐成为现实。如何有效引导研究生充分地利用图书馆和泛在的信息环境,应因势利导列入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重要单元,有效保障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应具有的权威性、可行性、灵活性、可持续性。4.3资源投入与保障。新形势下,高校学科评估和发展评价更关注学生培养过程质量,更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信息素养已逐渐成为评价育人质量的关键指标。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仍有差距,难以创新或实现内涵式发展,甚至在部分高校仅停留在简单的新生入馆培训,关键原因在于缺乏资源投入,缺少强有力的智力支撑。资源的投入与保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以灵活方式引进信息素养教育领域专家,充实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团队力量,定期邀请海外专家开展信息素养短期培训班或集训班,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促进我国师生信息素养水平与国际接轨。(2)加大线上平台和高质量在线课程的开发力度,整合国内外优秀的线上课程资源,确保有足够课程资源满足我国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实需求,打造研究生信息素养“金课”。(3)加强教学评估,以行业标准为导向,以提高研究生科研素质为契机,注重研究生受众的满意程度和信息需求解决情况,在授课教师群体间围绕授课情况开展教学相长会,助推授课教师信息素养与情报科学专业素质显著提升,为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与智力支撑。4.4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旨在追踪了解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动态,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目前,我国信息素养类课程质量监控机制、评价依据、考核标准亟待明确标准或规定,相关高校应结合研究生培养计划及实际需要完善教学改革管理模式与质量监控评价体系。(1)建立学生评价机制,追踪学生评价是用于评判学习成效的方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确抓取研究生信息素养课程开展中以及随后在教学、科研、工作、学习等方面表现出的信息行为特征,并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同时,泛在信息环境带来信息泛滥和信息短缺的尴尬,对文献检索的查全率与查准率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成为检验研究生信息素养课程学习效果和实践水平的重要指标。(2)完善教学效果监控与评价体系,拓展评价主体与方式,充分发挥课程教学质量督导作用,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手段,提升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水平,为课程建设、优化调整和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反馈与决策参考。(3)制定课程考核机制,创新信息素养考核方式,利用新媒体与信息技术平台,使学生高度重视信息素养课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持续发展。4.5师资团队创建。为推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适应新形势、尽快解决信息素养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即将正式《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意见》,根据此前讨论稿来看,指导意见将明确把“师资队伍”列入信息素养教育两大条件之一。高校图书馆应把握新形势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打好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团队创建的组合拳:(1)在师资专业能力方面,加强信息素养师资国际、校际交流,构建协同交互长效机制,及时掌握大数据时代研究生信息行为特征,精准研判信息素养教育需求,密切关注社会和学界相关领域热点问题,因势利导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升自身图书情报专业素质以及信息素养教学能力。(2)高等学校应将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重视培养高层次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引领带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与改革创新。(3)在团队创建方面,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可成立专业的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和教研室,专门负责课程的定向开发、教学改革、质量监控等工作,为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4.6教学范式改革。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应以专业人才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新媒体便利条件,融入先进计算机技术,构建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新范式[7]。(1)拓展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有MOOC平台的优秀学习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实现数字化建设、网络技术手段和传统面授模式的优化整合。(2)融入游戏化元素,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虚拟场景,以满足学生对学习和训练环境的需求,提升研究生信息素养课程的学习热情与实践兴趣,引导研究生按照游戏规则在互动和仿真游戏中践行信息素养教育。(3)营造信息素养教育环境氛围,开展嵌入式情景教学,使研究生信息素养在科学研究与系统实践中得以提升。同时构建虚拟信息素养社区,学生可以在虚拟社区里留言、提问和研讨,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效提升信息交互效率与对话式教学水平,为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深化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促进研究生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朱佳林.国内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可视化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8):100-107.

[2]李曈,叶志锋.基于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材质量评价与编写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6):54-59,109.

[3]伍玲.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联合创新与应用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9(10):25-28,64.

[4]韩丽风,曾晓牧,林佳.新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创新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24):12-17.

[5]余和剑.北欧四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9(14):14-20.

[6]郭军.大数据背景下MOOC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应用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1):36-41,57.

[7]邵玉河.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调查与分析———以42家“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4):112-117.

作者:沈洋 王祥 杨立昌 黄桂明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