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时间:2022-10-12 10:06:41
导语:心理学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当前高校心理学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顺应学校德育教育的要求,基于学生当前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整合课内外的资源,在心理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从而使心理学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融合。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从而彰显新时期下心理学教学的特点及作用。
在当前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心理学教学标准的了解和认知,并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选择恰当的时机渗透德育教育。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兴趣,使每个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配合教师完成相关德育知识的学习,构建新型的心理学教学模式。
一、心理学教学的特点
为了使德育教育能够在心理学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心理学教学特点的了解和认知,从而为后续的教育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表明,心理学的部分理论是通过文学素材演变而来,其本质内容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学生内心中进行有效的感化以及熏陶。因此,教师在班级教学中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与心理学知识进行相互融合及渗透。这主要是由于心理学的内容所涵盖的学科知识较为宽泛,并不只是单纯的书本理论知识。此外,教师还需要融入有关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方面的知识,通过生活案例的讲解,增强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1]。基于此,学生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进而在生活中得到启发。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及生活阅历。其次,德育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进步,人们对思想道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高校教学中,虽然一些专业学科也渗透了德育教育思想,但部分大学生还是会受到一些消极信息的干扰,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当前心理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活动的了解,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以便形成完善的心理品格以及道德价值观念。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综上,在当前心理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心理学教学的特点,加强对思想道德水平教育的力度,促使心理学教学和德育教学相互融合,以便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彰显新时期下心理学教学的特点。
二、在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加强德育建设力度
德育教育一直以来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教育职责及任务。教师如果在心理学教学中加强对德育知识渗透的力度,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和提升。这是因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心理活动指导日常实践。教师需要在细微之处观察学生的状态,适当地进行德育知识的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2]。另外,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也具备多样性的特征,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学生,极易在遇到困难后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因此,在当前心理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加强对德育知识渗透的力度,让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通过德育知识的学习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彰显心理学教学的优势以及作用。综上所述,在当前心理学教学中加强对德育的教育,不仅有益于学校德育建设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有助于让学生体悟德育知识
学生在学习德育知识期间,更要深入实践中加深对相关德育知识的再解读及深层理解。在心理学教学课堂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心理学和德育知识之间的联系,融入个人的思考及感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程度。教师要打破灌输式的教学思路,从结合学生当前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方面着手,实现多方位整合及分析,帮助学生深层次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进行心理学教学时,并不是单纯地讲解心理学的内容,更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此外,通过德育知识的渗透,可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为学生后期的发展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3]。
(三)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
心理学和德育教育都能够在无形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启发及引导。因此,在班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心理学和德育教育的优势,加强对学生德育知识的渗透力度,以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教师在各种教学模式中可配合具体的生活性案例为学生讲解相关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有关德育知识的内涵[3]。教师也可以通过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开展社会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4]。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制定和完善科学的教学方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德育知识,提高心理学教学的质量。
三、心理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在当前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德育知识渗透时,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增强学生对相关德育知识的理解。教师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转变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氛围,并且在此过程中需要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模式中,加深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印象。这样不仅可以构建和谐而稳定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解决学生在以往学习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困扰。教师在班级教学中用亲切的语气来讲解生活中的事例,不仅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性的思考以及研究,还有助于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另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感受和学习需求的理解以及掌握,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比如可以在日常讲解时适当地渗透德育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形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德育教学课堂中,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难免会遇到诸多的阻碍以及困扰,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要更多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的内心感受,并且与学生进行情感性的沟通以及交流,从而使每个学生可以更加积极有效的完成课堂学习内容,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
在当前心理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要不断完善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突出心理学与时俱进的特点。心理学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还有助于启发和发散学生的思维。根据心理学课程体系的特点,教师可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教育方案,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不足之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当前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根据学生所展现出来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从而使学生能够加强对德育知识的有效性学习。比如在班级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心理学相关知识时,可以融入全国优秀少年标兵或十佳青年方面的优秀事迹,让学生能够将心理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在接触人物事迹的同时,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讲述的知识内容,还能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水平方面有所提高[5]。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指导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的组织者,也是将心理学和德育知识紧密结合的引导者。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中所发挥作用较为明显,因此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巩固德育教育知识框架,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因此,在心理学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德育教师的作用,创新原有德育教育机制,使得每个教师能够明确自身的德育教育职责,提高教育意识,将教书育人和以人为本理念渗透于德育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从而突出德育管理多样性的特征。此外,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总结阶段德育教育的成果及所出现的问题,并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以强化后续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及科学性。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有效关注,及时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思想认识方面所遇到的偏差,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并且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帮助学生在困境中得到良好的成长。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将心理学和德育知识进行有效融合,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不仅可以转变传统心理学教学模式的不足和单一,还有助于全面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
(四)有意安排和无意浸润
心理学教学和德育教学同样属于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需要进行统一而协调性的安排,从而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时,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同时还要根据心理学教学的特点,转变以往传统式的说教方式,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在班级教学中需要探索学生当前的心理特点,并采取恰当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避免单刀直入式的德育教育,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在接受程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对德育教育极易表现出逆反心理和抗拒行为。所以在班级教育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引进有关心理训练和相关技法,加强对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强化性训练,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采取自我接受法和自我控制法等,用以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另外,还可以采取心理训练和榜样示范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心理层次对德育知识有比较清晰的认知,通过自我性的锻炼和训练,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需要全面观察学生当前的行为习惯,一旦察觉学生表现异样,要及时进行纠正,避免偏离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五)课内课外多项协调
德育知识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宽泛性的特征,其中心理学知识涵盖面占据一定比例。因此,教师在心理学教学中融入德育知识时,需要实现课内外的有效延伸以及发展,不断扩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渠道。即教师在心理学教学课堂中渗透德育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扩展课外空间,实现课堂指导和课外实践的多方位融合,从而保证德育教育渗透效果的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学生进行德育知识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样化、多功能及精细化的方式渗透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班级中采取多媒体(包括视频、图像及音频等)的教学方式渗透德育知识,通过生动性的案例使学生加深对相关德育知识内容的印象,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其次,教师在班级教学中还需加强大学生情感方面的引导,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明确德育的相关规范和自身在德育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将德育认知有效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再者,为了充分发挥心理学本身的德育功能,教师还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运用自身所学习到的知识来形成自我监督及调控,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在课外教育中要积极扩展课外教学的渠道,与学校进行积极配合。比如,可以将心理学教学和校园文化进行有效整合,起到重要的熏陶及促进作用。最后,学校内部应定期开展心理知识方面的讲座,举办心理学知识宣讲会、辩论赛等,向学生广泛普及心理学知识。通过这些活动,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也有助于打破以往心理学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实现心理学和德育有效结合的目标,彰显人性化的教学模式,为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结束语在当前心理学教学课堂中,加强德育知识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当前思想动态以及成长特点,摆脱传统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束缚,富有情感且生动地为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讲解,这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当前的成长需要,还有助于提高心理学教学的效果及水平,达到双赢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志坚.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有机融合[J].中国培训,2020(10):160-163.
[2]何文元.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和高中德育工作的融合[J].新课程,2019(03):65-67.
[3]朱小兵.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探究[J].文存月刊,2018(24):87-89.
[4]徐娥.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职德育教育教学创新研究[J].科学大众,2019(10):108-109.
[5]田倩.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研究[J].东西南北,2019(05):263-264.
作者:祁涓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新时期高校思政金课教学改革路径
- 下一篇: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与服务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