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优化和改革价值

时间:2022-06-16 04:00:57

导语: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优化和改革价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优化和改革价值

随着课程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在教师资格证国考的背景下,教师应确保实际教学能够紧跟教育发展潮流,让师范生能够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统一,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在高等院校各项教育教学机制日益完善和发展的形势下,教育心理学在师范专业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发掘教育心理改革的价值,让更多师范生能够产生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强大兴趣,从而促使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得到提升[1]。本研究从教育心理学出发,对其优化改革价值和路径和进行探究。

1高等院校教育发展中教育心理学改革的价值分析

1.1促进教育心理学体系完善:

对师范专业学生而言,教育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难发现,教育心理学是汇集了长期教育实践和经验的课程。从整体角度看,教育心理学教学活动是基于高等院校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来开展的,需要教师对心理学中复杂的内容投入大量精力,为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在高等院校师范专业教学实践中,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专业特色十分突出的学科,为了全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应有的教育功能,教育工作者要综合考量教学环境、学生等多方面因素,设法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教学环境、高效的教学模式,并加强教育心理学管理体系的建设。再者,专业和课程教师应发掘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教育意义,并将两者进行充分结合。只有实现这点,才能促进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得到稳定、健康发展。此外,对教育心理学内容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高等院校领导、教师投入更多时间进行研究。通过上述方式促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机制得到全面发展[2]。

1.2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等院校是向社会输出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高等院校师范专业的培养,能够补足大量一线中小学教师岗位空缺。在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教育心理学对其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这门课程能够帮助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师岗位中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其开展针对性更强、更加深入的教学活动,拉近中小学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具有极其突出的特征,不仅要求师范生能掌握复杂的教学理论,更要求师范生具备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诸多教师已经注意到心理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结合。鉴于此,教师应从时代教育理念和学校实际出发,只有全面了解师范生的实际状况,才能科学地设置和调整理论内容和实践活动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高等院校应抓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在完善教育心理学内容的同时,让师范生学会将课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而达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高等院校教育中,心理学方面的实践活动占据着较大份额。但是,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是围绕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更多处于接收状态,极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不能得到尊重,其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难得到调动。在高等院校心理学教育机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形势下,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也应进行发展,以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1.3推动评价机制完善:

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不仅是培养师范专业人才的基础学科,更是提升其他专业人才素养的课程。其中,高等院校的教育心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对学生全面发展十分重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够使其更清晰地把握自身情况,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教育心理学评价机制,才能针对性地学习和完善其技能。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强、较为复杂的工作,其中实践课程对学生基本素质、专业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鉴于此,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日常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各个教学环节、教学细节和流程,结合学生实际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理论学习情况、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评估,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在理论知识或实践方面的欠缺。只有在新型、全面的评价体系的支持下,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2教育心理学课程优化和改革的策略

2.1梳理教育心理学知识结构:

从整体视角看,教育心理学的关键就是将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趋势与学习特点相结合,对中小涉及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心理发展与特点、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品德心理、课堂管理等多个方面。在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方面,需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关注个体差异等。在心理发展与特点教育上,主要是基于关于皮亚杰、维果斯基、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对心理发展特征的研究;学习心理主要是学习方式、知识体系构建、问题解决手段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迁移、学习动机等内容,要求在兼顾基础知识的情况上,联系已有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创新,使得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融入教学活动。简言之,教和学两者间在心理课堂中扮演着互相作用、相互促进的角色,促使教学活动实现有效发展。

2.2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从教育心理学开设的目标来看,主要是为了让师范生能具备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师范生综合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提高心理学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围绕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品质、情感态度、问题解决能力为中心。例如,在带领师范学习知识时,教师应注重综合性、直观性活动的开展,更好地触动师范生内心,让师范生能逐步地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使其主动关注知识点的产生,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在学习动机方面,教师应注重实际案例的引入,激发师范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也可以让师范生们对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不断在自我管理中展现自身价值。在情感态度学习方面,教师要设法关注师范生在品德尤其是师德方面的特点,让师范生结合已掌握知识、经验,对不同个体品质和社会行为进行分析。此外,上述内容需要导入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案例,通过设定与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多方面学习,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使其深入地把握教育心理学的本质,熟练掌握课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3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当前,诸多高等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围绕构建主义和人本主义进行研究,以师范生为教学出发点,构建心理知识体系,使其能够从教材中获得发展。在师范生的品德心理、心理发展和特点、学习心理等方面,教师要增强这三方面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在皮亚杰的心理学说的支持下,教师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不同学生心理发展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同时,教师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环境、认知过程进行研究,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在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和评价方式的更新,能够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学活动[3]。比如,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师应树立多元智能化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引入智慧教学、信息化教学等手段,帮助学生找到契合其实际需求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够自觉、自主地把握学习和自身发展的关系,主动在多个领域中提升对社会的认知,促使其学习水平得到提高。

2.4运用多元教育理念:

在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日益更新和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应始终保持自身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符合时代潮流,及时更新和转变,让传授式教学走向学生主体参与式、师生友好互动式,建立起师生间良好友谊关系。针对教育心理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教师可以借助情景式、案例导入式、小组讨论法等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去质疑,使得师生间产生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主动在融入教育心理学课堂。其次,教师可以围绕某一特定问题,开展师生探究活动,在思想碰撞和交流中交换意见和想法,通过肯定和赞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课堂氛围充满生机和活力[4]。此外,教育信息化的视角下,教师应善于借助翻转课堂模式、混合教学模式、虚拟互动教学法等,让教育心理学案例、课程内容能够以微课、课件形式呈现在学生视野中,唤起其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各个课堂教学环节更加生动有趣,便于学生专注地理解掌握重要内容,从而提升其学习技能。在混合运用多元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到知识点的整合,注重精讲力度,强调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知识和内容,让学生顺利地掌握学习内容。

2.5构建全面评价机制:

当前,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教育心理学教学。通过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缺乏科学性,这一评价模式过于关注结果评价,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被忽视。同时,单一的评价机制过于强调知识的识记,学生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重视。但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向中小学输出一线教师,为确保师范生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使其能够达到教师资格证国考要求,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考核机制应突破传统理念输出,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放在重要地位[5]。例如,除了开展期末考试外,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在案例分析、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学习状态等表现,并将其纳入过程性考核范围,灵活地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激励其主动深入理解知识且加以运用。通过将两种评价进行有效结合,切实发挥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共同作用,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从而让学生顺利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综上所述,对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优化和改革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仍有很大的完善和发展空间。因此,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教育潮流,立足“国考‘背景,发掘教育心理学改革的价值,通过整合教育心理学知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完善评价机制等方法,促进教育心理学的改革走上正轨,在人才培养中体现出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向社会和国家培养和输出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颖群.基于泛雅教学平台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5):15-17.

[2]刘海娟,肖博,赫子铭.基于团体动力学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与思考———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20(9):75-78.

[3]慧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论坛,2020,3(8):32-33.

[4]戴可菡,吕晓慧.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3):200-201.

[5]程泽.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思考[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6(14):10,27.

作者:彭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