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时间:2022-05-27 03:04:17

导语: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农村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其中,农村儿童群体尤其是留守儿童在缺乏经济支持、父母关爱的条件下,由于其身心发展问题而作为一个弱势群体逐渐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应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心理健康与人的正常生活和身心成长都有很密切的关系,面对农村儿童这个群体,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探析其心理状态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这其中的作用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治理农村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对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态,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由吴雪文编著的《我国东部农村儿童健康服务模式探索》一书聚焦农村儿童这一群体,从应用心理学角度出发,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梳理了农村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全面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对农村儿童心理的作用机制,以求探索出应对这一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策略,并展望了未来农村儿童的抚养模式。此书对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具备一定的参阅价值。从整体看,全书主要呈现以下几点特色。

1从专业心理学理论中溯源农村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渊源

从近几年频繁出现的农村儿童的教育、健康、生活等方面的相关报道看,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不言自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要获得解决,从研究人员的角度看,首先要从专业角度对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机制作全面的剖析。作者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儿童健康发展的研究现状,点明了国内儿童健康模式研究的现实意义,并从心理学最经典的理论出发,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放到心理学理论的场域下进行关照研究,分别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理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和增权理论体系出发,尝试对儿童尤其是农村儿童心理问题作全面的理论分析验证。作者并未就哪一派理论更符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机制作出直接回答,而是客观展现各种理论中得到学界普遍认可的部分,并就相关理论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在做到客观、理性的同时,也留给读者一定的思考空间。

2实证案例分析农村儿童心理问题诱因与健康干预效果

农村儿童现实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作者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秉持对新研究领域的学术敬畏,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多个层面探究农村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机制,以获取最具说服力、最科学合理的研究结果。作者以浙江省温岭市农村留守儿童为分析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多样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社会适应能力状况和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全面分析。该书在借鉴传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颇具创新性地探析了家庭角色缺失、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亲密度三个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环境适应方面,该书探讨了儿童对环境产生适应障碍的具体表现,并给出了具体的心理调适办法。在上述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对温岭市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健康干预的探索,从“干预前评估—干预中实施—干预后评估”全环节对健康干预进行案例分析,以期为后续农村儿童健康发展对策的提出提供实证支持。

3展望未来农村儿童的健康服务模式

在对浙江温岭农村儿童问题作全面、细致的探析,基本摸清当地儿童问题产生的动因之后,作者以解决问题的务实角度,进一步陈述了温岭市农村儿童健康发展促进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并将视角放宽到国内其他区域甚至国外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区域,希冀借助国内外各方的经验分析来探索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办法。作者认为,农村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协调一致、共同应对。政府层面,需要出台相应的福利政策,以缓解农村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比如各地区政府协调联动,制定相应策略,为农民工解决子女生活、上学的问题,从根源上铲除农村儿童问题出现的条件。学校层面,应该积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作用,疏解农村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保障其良好的心理状态。社区层面,应该组成网格化系统,到户解决儿童的生活心理健康问题。家庭作为与留守儿童关系最为密切的单位,应该全方位尽到第一监护人的职责,与社区、学校配合联动,保障农村儿童心理健康。

作者:贾炜荣 单位: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